為什麼對你說“不”那麼難?

為什麼對你說“不”那麼難?

自從開專欄後,除了瀏覽量不斷攀升,求助資訊也在不斷的增加,一開始利用工作之餘的時間還能處理,但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發現有點力不從心,雖然在幫助別人的過程中也讓自己有很大的提升,但在限量時間裡很難完成無限量問題的解答。答,分明難以實現;不答,卻說不出一個“不”字,疲勞與糾結在深夜糾纏不清,如何走出自己設的局?我想這樣困惑應該不只是我一個人,在職場上的你也會因同事們無數職責外的幫忙而弄得身心交瘁。我們嘗試著問自己為什麼,瞭解為什麼對你說“不”那麼難,在一個社會群體裡的我們也不能“各人自掃門前雪”,如何做到有理有度的幫助 真正需要我們的人,讓幫助有價值,讓被幫助有觸動之念。

面子文化裡暗含厚重而脆弱的自尊

為了哄孩子睡覺,開啟兒歌“只怕先生罵我懶呀,沒有學問,無顏見爹孃……”,突然間發現我們剛到這個世界的時候就被面子文化綁架了,更有“無言再見江東父老”的項羽亦被流傳至今,想想一個面子對於我們來說多重要。面子文化深深影響著我們一代又一代人的思想和心理,霸佔我們的的心智。

邊吃邊說,中國式最佳的談判方式,酒桌上都是社會地位或是擁有資源大體相當的一群人,酒過三巡,藉著酒氣豪言壯語。而求人辦事者則順勢而為的提出要求,一次藉著酒氣、彰顯面子的決定就這麼愉快的完成了。

在一次測評中發現自己關於決斷的評分最低,細細想來卻有一些道理,我們一些人在內心深處隱藏著懦弱和自卑,恰好在這個國度裡遇上面子文化,使得我們不得不壓縮內心的自由,活在別人的評價裡,自我的認定也建立在了別人的評價之上,在與社會人相處中關注他人的認可高於關注真我,只有他人的認可才會讓我們感覺自己被重視,而很有成就感,造就只有在對別人有求必應的 “討好”中感知自己的存在,恐懼萬一被拒絕的結果。

幫勢不幫事

老好人往往不落好,好心幫人卻沒好報,恐懼被拒絕的結果卻還是在發生,而我們卻發不出一個“不”的聲音,五穀雜陳的糾結困擾我們,有些人選擇一直糾結著,有些人選擇一種更為理性的方式:幫勢不幫事。

在本文首段的案例中,我曾嘗試做到有求必應,記得有一次某一個公司的HR加了我微信,請教了幾個HR方面的問題,當然屬於孔雀型的我做了比較完整的回答,又一日她找到我說想請我幫一個忙,她說:她是透過獵頭進入現在這家公司的,雖然是HRM的崗位,但由於公司近期缺崗人員比較多,所以目前主要在負責招聘,入職半個月以來把緊缺崗位上的人都招聘到位了,現在老闆希望她做一份全面的人力資源規劃,她因招聘的事時間特別緊所以希望我來幫她做,這樣的請求聽得我有點蒙圈。我回復給她:我不瞭解貴公司的具體情況,希望你能擬一個初稿,我來幫你修改。三天後我拿到了初稿,從全文結構到邏輯關係,從擬文立場到詞語表達幫她進行了修改。最後出現了兩個結果:一是她不滿意,成了我的殭屍粉絲;二是我未在規定的時間完成約稿。

後來再遇到這種情況的時候,我的選擇是首選瞭解他們在做這件事時候的目的以及他們的想法和思路,並從他們的想法和思路上著手,嘗試讓他們理解背後的目的,透過建構主義(基於現有的知識體系,引導受眾著焦距問題,啟發新知並運用新知的過程)的思路協助他們梳理自己整體架構和邏輯思路,如此我的工作量少了許多,同時他們也覺得很多事自己能搞定了,提升自我認同和工作能力。

幫勢不幫事,就是教會別人如何思考,而不是告訴他們怎麼做或是我幫他們怎麼做。

尊重來自適當的拒絕

在廊坊有一個資訊科技提高班,由一名老師和500多名學員組成,起初這位老師就是希望公益的幫助一些愛好計算機的學員提高他們的資訊科技能力,但半途而廢者居多,為了增加學員的自我約束,這位老師開始收費,開始收費之後繳費的學員基本都能堅持到底,另一方面參加報班的學員也是成倍的增加,估計開始收費的時候才是大家認為有價值的時候,對於免費的我們天然的覺得不是良品、不會珍惜。

回到我們的情景裡來,你對所有的請求從來都不回絕,你的付出的價值是不是會打折了,在這種理所當然裡沒有人會去思考價值的存在,當你在某一次的拒絕後,你不會因此而損失同事的遠離,在某種程度上你會獲得更多的認同和尊重,讓別人覺得你的幫助是有價值的。

順應本心的拒絕

我很難告訴我的朋友,如何有技巧的去拒絕別人,如果你真需要技巧可以去百度上搜索,估計那上面會有你需要的方式方法,但我想說是技巧或是方式方法都是一個外在的表現形式,做到順應本心的拒絕都需要與你的心同步,心不同行即是弄巧成拙,再優美的方式最後都可能成為職場關係觸底的點。做到順應本心的拒絕,即便是你沒了技巧,你的朋友也能感知內心的選擇,該有的還會有,不該有的總在不經意時失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