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系統的來源:認識自然、解釋自然、利用自然

易卦系統以及由此而形成的學問和技能,曾是遠古的中同人認識自然、解釋自然、利用自然並初步改造自然的有效方法。但在其流變傳承過程中,既有闡述、豐富、創新、光大的一面,也有曲解、誤讀、誤傳、分化的現象。不應把易卦系統的作用無限誇大、無限應用,更不應牽強附會、生拉硬套。

易經系統的來源:認識自然、解釋自然、利用自然

易卦系統作為學問,也有一個發生、發展、應用、創新、完善、誤偏、糾偏的歷程。其核心原理未曾發生大的變化,但具體應用方法一直在變。自伏莪之後,經歷過幾代聖人的智慧貢獻,其中,周文王是對古《易》做出總結與變革的大家,創制r《周易》。伏義至周文王之間幾千年的時空跨度內,一定也還有其他的大學問家,對《易經》做出了創造性貢獻,只是我們還缺乏全面具體的資訊和資料尚無法系統性確證這個推測,目前還無法完整地填充起這幾千年的歷程空白。後世研易諸家的小改小動也不少,但並未有里程碑式的大家。即便曾經被奉為易學“三聖”之一的孔子,其實也不是易學的革命性貢獻者。

筆者認為,易卦系統在邦發展歷程中,大體經歷了樸素易、實用易和玄虛易二種型別。樸素易乃是遠古《易》,是指伏義八卦及古六十四卦系統,以闡述本原恆久的天道為主要功能,視天地萬物為一體。實用易乃中古《易》,是指《連山易》、《歸藏易》和《周易》,以解決“國之大事”和“民之大亊”為主要功能,把人事逐步從天地萬物體系中分離出來特殊對待。玄虛易乃是近古《易》,春秋戰國諸子百家之後,歷經漢魏唐宋,以挖掘人的精神活動特別是個體的精神活動內涵為主要功能,把人類的精神活動進一步從天地萬物以及人事中分離出來特殊對待。

易經系統的來源:認識自然、解釋自然、利用自然

易卦系統演變的路徑大體可以表述為:在遙遠的舊石器時代末期至新石器時代初,距今8000年前後的時期,伏義或伏義氏族人發明了先天八卦系統,用於描述最樸素最普遍的自然規律;後來,由於對更加豐寓的自然和社會事物認識的需要,出現了六爻組成的六十四卦系統。先天八卦系統和古六十四卦系統奠定了易卦系統的基本原理及運作模型。距今6000-5000年左右的炎黃時代或考古學上所說的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時期,甲子術、節氣、曆法、星象學等逐步產生和發展起來,並與易卦系統存在某種程度的同源同用性。此後,距今3000年一4000年前後,這些不同系統的學問逐步開始與易卦系統發生或緊密或鬆弛的關聯。古易卦系統逐步向更大範闈的領域應用。

由於應用方法或者應用環境的變化,易卦系統出現了不同程度的流派和改造。伏義八卦首乾。古六十四卦首康,故其起始卦為《復卦》。《連山易》首艮。《歸藏易》首坤。古易卦系統在先周乃至早周的周人中的流傳,至殷商末期,西伯姬呂在這個早期版本的周人之易基礎上加工改造或者變革出了《周易》六十四卦系統。周人姬姓,屬於黃帝氏族的苗裔。黃帝祖庭在陝甘寧一帶,屬於伏羲氏族的後裔。所以,易卦系統在陝甘寧一帶傳承不絕具備較大的可能性。而《周易》六十四卦首乾。到了西周初期,西周的官方占卜機構對《周易》六十四卦系統再次加工完善,加入爻的分析因素,並整理、編幕、配罝了爻辭系統。春秋時期《彖傳》出現,至戰國時期《象傳》及各家流派闡釋《易經》的言論出現:,期間,《易經》之術與其他學說互參融合,研究易卦體系的角度和方法也多種多樣,應用領域更加廣泛。穿越秦火,以至於到西漢時期,以儒家舄之餘續為主,濫觴形成了《易經》諸家。到了唐朝終於穩定為今文《周易》版本。

在易卦體系的幾千年流傳過程中,圖(符號模型)、象(事物指代)、數(執行機理)、理(道理規律)、佔(卜筮)、用(應用)幾個主線貫穿其間,共同構成了汪洋恣意的易卦體系和易學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