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浪》持續發酵:如何避免人云亦云?聰明人用這2招“保智商”

5月3日晚上,B站釋出“獻給新一代”演講影片《後浪》,演講人為北京人藝的國家一級演員何冰。

這個片子在B站上線,截至目前,《後浪》在站內共收穫1000多萬播放,130多萬點贊。

與此同時,微信朋友圈刷屏了,微博、知乎等各平臺,也紛紛登上熱搜。

只是,慢慢的,在這洶湧的浪花上面,開始充斥著各種不一樣的聲音。

甚至,慢慢變成了前浪和後浪的爭執,年齡層的爭吵,怎麼定義年輕人的辯論,以及對時代和社會的多角度審視……

《後浪》持續發酵,掀起了巨大的聲浪。

大家各執一詞,爭論不休,誰也說服不了誰,都只相信自己願意相信的那一部分,人云亦云者眾,而鮮少有人去思考背後的真相到底是什麼。

《後浪》持續發酵:如何避免人云亦云?聰明人用這2招“保智商”

1.

我同事小石,有一次因為要參加表妹的婚禮,想請兩三天假,在工作交接人的地方,他想了很久,遲遲沒有定下來。我說你這個工作不應該是讓小張接嗎,你們是一個科室的。

小石看了我一眼說,她才不會接呢,她小氣的很,每次也都踩點下班,根本就不想多幹一點活。

我說那就試試讓小陳接,小石努了努嘴說,他啊,肯定也不會接,上次我跟他鬧過彆扭……

最後,小石沒有去參加表妹的婚禮。

我後來悄悄的問了小陳和小張,你們怎麼不幫一下忙呢,害的小石連表妹的婚禮都沒有去成。

他們兩驚訝的說,小石沒有跟我說過這個事啊?!

原來,小石壓根就沒問過他們兩個,全是自己臆想,覺得他們兩個不會幫自己,於是就問都沒去問。

2。

人往往會根據自己的經歷和認知,在內心裡預設一些場景和臆想,從而觸發自己無法察覺的弱點習性:

只相信自己所願意相信的。

心理學上有一個心理現象叫做

確認偏誤

,就是如果你一旦相信一個東西了,就會尋找支援自己理論或假設的證據,從而推匯出一個符合自己意願的事實或真相。

雖然這個事實或真相是片面的,並不是真正的真相。

表現的比較明顯的就是星座、生肖學了。你看星座生肖那些描述,空泛卻也能找到一兩個點選中你的內心,因為願意相信的人,

總會從自己的特性裡面挖掘出相匹配的契合點

而很多大相徑庭的內容,會自動選擇忽略。

《後浪》持續發酵:如何避免人云亦云?聰明人用這2招“保智商”

3。

《後浪》刷屏,很多人站在不同角度發表了自己的看法,甚至有的直接爭吵起來,儼然是幾種意識形態的交鋒。

在唇槍舌戰中,卻鮮少有幾個人去思考這個影片背後的真相,他們只願意相信自己相信的東西。

哪怕,B站已經站出來澄清:這真的是隻是一個廣告。

可是沒有人聽。依然爭吵,甚至上綱上線,階層、年齡層、代際鴻溝、社會矛盾等各種概念都出來了。

越爭吵越激烈。

最初只是討論一個影片,慢慢卻偏離了軌道。

《後浪》持續發酵:如何避免人云亦云?聰明人用這2招“保智商”

4。

在《烏合之眾》這本書中,作者古斯塔夫·勒龐提出了一個心理學角度的觀點:“群眾易受暗示和輕信。”

這是人性的弱點。

那麼,如何克服這個弱點,並且能在喧囂中保持清醒、快速“撥開雲霧見青天”呢?

古人早已有云:要三思而後行。

具體如何做?

首先, “讓子彈飛一會“,不要輕易表明觀點,不要急於下結論,不要隨意給予評論。

前幾年陳凱歌的一部影片《搜尋》就給過我們警示,這部影片主人公葉藍秋身患重病,因為在公交車沒有給老人讓座,被人拍下影片,隨後,這個事件迅速在網路發酵,引起口誅筆伐,葉藍秋從此被人肉搜尋,社會的強大輿論壓力徹底壓垮了這個女人,最後釀成悲劇。

很多時候,我們肉眼看到的並不是真相,可是在這個網際網路時代,人們往往習慣性被自己的情感裹挾,去相信那些自己願意相信的部分。

沒有經歷過別人的經歷,就不要隨意評價別人的人生。

《後浪》持續發酵:如何避免人云亦云?聰明人用這2招“保智商”

5。

其次,用提問技術,給自己按程式提幾個問題:

我是怎麼知道這個事情的?

這個途徑權威嗎?

它的源頭是什麼?

這個源頭為什麼會發生?

它的可能目的是什麼?……

透過這些問題,來一步步揭開面紗,靠近真相。

當然,提問技術有很多種,有整體式,開放式,封閉式,隨意式,糾正式,漏斗式,開門見山式等等,也可以多種提問方式組合運用。

重要的是,要根據不同的事件採用適合的提問方法,比如這次的《後浪》刷屏爭議事件,我們可以用漏斗式提問法:

《後浪》為什麼會刷屏?

因為引起很多人共鳴,也引起很多人的吐槽。

為什麼會引起共鳴和吐槽?

因為它裡面的內容引發爭議。

為什麼會引發爭議?

因為內容看起來熱血卻有點片面。

以上三個問題是從現象過渡到探尋《後浪》影片本身的過程。

6。

我們繼續提問:

《後浪》是什麼?

一個影片。

它最初是從哪裡傳播出來的?

B站。

B站做這個影片的目的是什麼?

B站想宣傳自己的平臺。

而且這個目的,也是B站官方迴應的真實目的:《後浪》只不過是《新聞聯播》前的一個品牌廣告而已。

到這一步,基本就接近事物的本質了,加上傳播源點(B站)親自權威驗證,這真的只是一個商業品牌廣告。

既然如此,那就當廣告看就得了,何必如此爭論不休?

我們再深挖一下:

《後浪》刷屏後,在大家激烈的吐槽爭吵中,B站美股盤前漲超4%;5月4日晚間,B站的的股價一改近幾日不斷下跌的頹勢,開盤大漲,股價一度漲近8%,市值大漲40億人民幣。

截止收盤,B站股價較前一個交易日上漲5。53%,市值達到91。64億美元。也就是說,B站的市值一天就暴漲了4。8億美元,摺合人民幣約34億元。

《後浪》持續發酵:如何避免人云亦云?聰明人用這2招“保智商”

你看,這就是《後浪》的真實面目,它是一個徹頭徹尾的資本角逐的品牌廣告而已。

所以,透過一套組合提問法,我們就能看清楚《後浪》的本質。

這是一個採用逆向思維,站在對方角度考慮問題的倒金字塔模式,從開放式到封閉的一個提問過程,也是一個思考過程。

最後,我們也可以得出這樣的一個事實:雖然《後浪》沒能真正地打動全部的後浪們,卻打動了資本市場裡的前浪。

《後浪》持續發酵:如何避免人云亦云?聰明人用這2招“保智商”

7。

毋庸置疑,《後浪》傳遞出來的更多是正向的能量。

但一部分年輕人不認同也無可厚非,畢竟影片裡面剪輯的畫面,確實離很多普通人比較遠。

年輕人到底應該選擇什麼樣的生活方式,遵循什麼樣的價值觀,沒有絕對的標準。

用自己的看似正確的觀點來駁斥或者強塞給別人,其實也是一種隱形的情感挾持和道德綁架。

培根說:總是說別人壞處的人,永遠都不能證明自己是好人。

所以,在任何一件事物面前,不管它多麼複雜亦或多麼簡單,我們都要做到——

第一,一定要“三思而後行”,先不急於下定論。

第二,要學會用提問法,冷靜地給自己提幾個問題,層層抽絲剝繭,深度思考探尋,儘量靠近真相。

千萬不要再陷入“只相信自己願意相信的”思維陷阱裡。

記住,當你用手指指著別人的時候,你的三根手指其實正指向自己。

不要做《烏合之眾》裡面的那個“群體”之一:只會幹兩種事——錦上添花或落井下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