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水坡45號大墓蘊藏著什麼秘密?能否解開中華文明的起源?

本系列文章將完整地解開《山海經》之謎並系統地闡明上古中華文明主幹部分的問題,歡迎關注。此為本人在今日頭條上原創首發,轉載請註明。

=======================================================

這是現代人難以置信的。但西水坡遺址明白無誤地證實了這點:

西水坡45號大墓蘊藏著什麼秘密?能否解開中華文明的起源?

西水坡遺址位於河南省濮陽市,為大規模的古墓葬群,包含仰韶、龍山、東周和漢代等幾個時期的文化遺存,尤以仰韶文化最為豐富。其中屬仰韶文化的45號墓最為顯赫,墓葬內用蚌殼擺塑出了一幅天文星圖,包括彼此關聯的4個部分,這4處遺蹟自北而南等間距地沿一條子午線分佈,異常準確。其年代約為距今6500年。

45號墓位於遺蹟北部,墓穴南邊圓曲,北邊方正,東西兩側呈凸出的弧形,墓主人為老年男性,身高約1。84米,頭南足北仰臥其中,周圍葬有3位少年。在墓主遺骨旁邊擺放有3組影象,東為蚌龍,西為蚌虎,蚌虎腹下尚有一堆散亂的蚌殼,北邊則是蚌塑三角圖形,三角形的東邊特意配置了兩根人的脛骨:

西水坡45號大墓蘊藏著什麼秘密?能否解開中華文明的起源?

45號墓南端20米處分佈著第二組遺蹟,由蚌殼堆塑的龍、虎、鹿、鳥和蜘蛛組成,其中蚌塑的龍、虎蟬聯為一體,虎向北,龍向南,蚌鹿臥於虎背,鹿的後方則為蚌鳥,鳥與龍頭之間則是蚌塑蜘蛛,蜘蛛前方放置一件磨製精細的石斧。

距第二組遺蹟南20米處分佈著第三組遺蹟,包括由蚌殼擺塑的人騎龍、虎、鳥的影象,以及圓形和一些散亂的蚌殼。蚌虎居北,蚌人騎龍居南,作奔走狀。

在這南北分佈的3處遺蹟的南端20米處,是31號墓。墓中葬有一位少年,頭南仰臥,兩腿的脛骨已被截去。據稱截去的兩根脛骨就是45號墓中構成北斗形狀的兩根脛骨,但由於挖掘時保管不善,已遺失,空留地上的痕跡。

考古學家推測這兩根脛骨和立表測影有關。立表測影是古人透過觀察對人體影子方向的改變而逐漸學會的計量方法,所以最初的測影工具都是模仿人體來設計,這就是“表”。這是一種最古老、最原始的方法。正因人體、表與時間具有這種特殊關係,所以古人把計量表叫作髀,並總結出《周髀算經》。而髀的意思即是人的腿骨。

西水坡45號大墓蘊藏著什麼秘密?能否解開中華文明的起源?

西水坡45號大墓蘊藏著什麼秘密?能否解開中華文明的起源?

那麼,這是為藝術性表達而隨意為之的嗎?不是。

在湖北隨州出土的公元前五世紀曾侯乙墓漆箱蓋上,發現了完整的二十八宿標示圖,這是至今為止發現最早的記有完整二十八星宿名字的材料。該圖中央是一個粗體的“鬥”字,周圍是二十八宿的名稱,東邊是蒼龍,西邊是白虎,這與與濮陽蚌塑龍虎圖驚人的相似:

西水坡45號大墓蘊藏著什麼秘密?能否解開中華文明的起源?

而當我們將西北坡45號墓葬圖調轉方向以和實際朝向符合時,更驚人的事情發生了:

西水坡45號大墓蘊藏著什麼秘密?能否解開中華文明的起源?

這是整個黃河的“幾”字形內部和渭河平原共同構成的形狀!

西水坡45號大墓蘊藏著什麼秘密?能否解開中華文明的起源?

並且,這個框體的東西兩側分別分別有龍形和虎形,朝向相符:

西水坡45號大墓蘊藏著什麼秘密?能否解開中華文明的起源?

而墓主人的遺骨和其他三副小遺骨則代表之中的山系:

西水坡45號大墓蘊藏著什麼秘密?能否解開中華文明的起源?

其中秦嶺、渭河平原、六盤山、陝甘高原分別構成了墓主人人形的肩胛骨、胸腔、手臂和髖骨,頭則在大巴山上。注意,墓主人是沒有肋骨及一支手臂的,這對應了渭河平原和汾河平原的無山地帶;而另一支手臂可以看出是刻意擺放出指向的,這和北斗七星山系的朝向一致,也隱喻了來自何方。其他三副小遺骨,分別代表了現今的賀蘭山、陰山、和沁潞高原,朝向和在框體的位置也都非常相符!這和盤古死後化為山川河嶽的神話何其像!45號墓中就入葬有十分有象徵意義的石斧!

正因山川河流與人體相似,並與星象氣候息息相關,古人由此發展出醫學理論《黃帝內經》與子午流注。《黃帝內經》分《靈樞》、《素問》兩部分,是中國最早的醫學典籍,傳統醫學四大經典著作之一,是一本綜合性的醫書,建立了中醫學上的“陰陽五行學說”、“脈象學說”、“藏象學說”、“經絡學說”、“病因學說”“病機學說”、“病症”、“診法”、“論治”及“養生學”、“運氣學”等學說,從整體觀上來論述醫學,呈現了自然、生物、心理、社會“整體醫學模式”(另據現代學者考證,認為今本中的黃老道家痕跡是隋唐時期的道士王冰竄入),奠定了人體生理、病理、診斷以及治療的認識基礎,是中國影響極大的一部醫學著作,被稱為醫之始祖。 其基本素材來源於中國古人對生命現象的長期觀察、大量的臨床實踐以及簡單的解剖學知識。子午流注,是中醫針灸以“人與天地相應”的觀點為理論基礎,認為人體功能活動、病理變化受自然界氣候變化、時日等影響而呈現一定的規律。根據這種規律,選擇適當時間治療疾病,可以獲得較佳療效。因此提出“因時施治”、“按時針灸”、“按時給藥”等。中醫哲學認為人是大自然的組成部分,人的生活習慣應該符合自然規律。中醫認為人體中十二條經脈對應著每日的十二個時辰,由於時辰在變,因而不同的經脈中的氣血在不同的時辰也有盛有衰。環環相扣,十分有序。子午流注就是辨證循經按時針灸取穴的一種具體操作方法,它是依據經脈氣血受自然界影響有時盛,有時衰並有一定規律而制定的。其含義就是說:人身之氣血周流出入皆有定時,運用這種方法可以推算出什麼疾病應當在什麼時辰取什麼穴位進行治療。這些理論都是“在天成象,在地成形”思想的最好體現,也是“人法地,地法天”最好的詮釋,並由此發展出了“天人合一”的觀念。

陝甘高原,位於“北山”以北,是我國黃土高原的中心部分。地勢西北高,東南低。總面積92521。4平方公里,是在中生代基岩所構成的古地形基礎上,覆蓋新生代紅土和很厚的黃土層,再經過流水切割和土壤侵蝕而形成的。基本地貌型別是黃土塬、梁、峁、溝、塬,是黃土高原經過現代溝壑分割後留存下來的高原面。梁、峁,是黃土塬經溝壑分割破碎而形成的黃土丘陵,或是與黃土期前的古丘陵地形有繼承關係。溝大都是流水集中進行線狀侵蝕並伴以滑塌、瀉溜的結果。

渭河平原,又稱關中平原,渭河盆地、關中盆地,是由斷層陷落地帶經渭河及其支流涇河、洛河等河流沖積而成的沖積平原,屬於渭河斷陷盆地帶的關鍵主體部分,和渭河谷地及渭河丘陵一起構成渭河盆地,居晉陝盆地帶的南部。渭河平原位於陝西省中部與山西省南部,介於秦嶺和渭北北山之間,西起陝西省西部,東至山西省南部,長約500餘公里,海拔約323~800米,面積約4。7萬平方公里。屬於渭河斷陷盆地帶的關鍵主體部分。這裡自古灌溉發達,是中國重要的商品糧產區。

汾河平原位於山西省中部和南部,北接忻定盆地(忻縣、定襄),南接渭河平原,是因汾河沖積而成的河套平原。可分為北部的太原盆地和南部的臨汾盆地,是山西境內重要的農業區。

賀蘭山脈位於寧夏回族自治區與內蒙古自治區交界處,北起巴彥敖包,南至毛土坑敖包及青銅峽。山勢雄偉,若群馬奔騰。賀蘭山南北長220公里,東西寬20~40公里。南段山勢緩坦,三關口以北的北段山勢較高,海拔2000~3000米。主峰敖包疙瘩,海拔3556公尺。山地東西不對稱,西側坡度和緩,東側以斷層臨銀川平原。賀蘭山為強烈地震帶。發現有賀蘭山岩畫,古代的鮮卑賀蘭氏人曾居住於此。

陰山山脈是中國北部東西向山脈和重要地理分界線,橫亙在內蒙古自治區中部及河北省最北部,東西走向,包括狼山、烏拉山、色爾騰山、大青山等。它東與冀北山地銜接,西與賀蘭山、北大山、馬鬃山相通,構成了一條環內亞乾旱、半乾旱區南緣的生態交錯帶。這條生態渠道,在維護和保持內亞荒漠草原生態穩定性,涵養水源、保持水土,屏護山前河套平原乃至華北平原方面具有重要的意義。山頂海拔2000米—400米。集寧以東到沽源、張家口一帶山勢降低到海拔1000米—500米。山地南北兩坡不對稱,北坡和緩傾向內蒙古高原,屬內陸水系;南坡以1000多米的落差直降到黃河河套平原。山地大部由古老變質岩組成,在斷陷盆地中有沉積岩分佈。陰山地區人類活動的歷史非常悠久,是內地漢族與北方遊牧民族交往的重要場所。陰山岩畫是中國已發現的巖畫中分佈最為廣泛,內容最為多樣,藝術最為精湛的巖畫,不僅是世界上最早發現的巖畫,也是世界上最豐富的巖畫之一,是中國最大的巖畫寶庫。特別是幾處天體星象巖畫,在世界巖畫中也是罕見的。陰山山脈下為河套平原,位於中國內蒙古自治區和寧夏回族自治區境內,是黃河沿岸的沖積平原,在幾字形的黃河灣。由賀蘭山以東的銀川平原(又稱西套平原),內蒙古狼山、大青山以南的後套平原和土默川平原(又稱前套平原)組成,面積約25,000平方公里。是鄂爾多斯高原與賀蘭山、狼山、大青山間的陷落地區。地勢平坦,土質較好,有黃河灌溉之利,為寧夏與內蒙古重要農業區和商品糧基地。河套是指黃河“幾”字彎和其周邊流域。河套平原一般分為寧夏青銅峽至石嘴山之間的銀川平原,又稱“西套”,和內蒙古部分的“東套”。有時“河套平原”被用於僅指東套,和銀川平原並列。東套又分為巴彥高勒與西山咀之間的巴彥淖爾平原,又稱“後套”,和包頭、呼和浩特和喇嘛灣之間的土默川平原(即敕勒川)的“前套”。有時河套平原稱河套——土默川平原。河套平原南部包括庫布齊沙漠,一部分在鄂爾多斯高原。距今約5000~7000年的仰韶文化北部已經覆蓋今天的河套地區。周朝之前,屬於狄人的匈奴人(歸屬存在爭議)生活在河套。這裡是華夏文明的發祥地之一,也是胡服騎射的發祥地,鮮卑拓跋的龍興地,旅蒙商家互市之地,是遊牧文明和農耕文明交匯、碰撞、融合的前沿。這一帶發現有大窯文化。大窯遺址,年代為距今70萬年至1萬年前,分舊石器時代早期、中期、晚期三個階段。分佈著由古代花崗片麻岩和燧石構成的小山,其燧石質地堅韌、易擊打成形,是製造石器最理想的原料。從舊石器時代早期起,古代人類就陸續到這裡開採石料,製成生產、生活用具。在遺址範圍內,人工打製石器及石料遍地散佈。先後出土大量石器,主要有石核、石片、刮削器、尖狀器、砍砸器、石錘、石球等,其中尤以刮削器、鑽具、尖狀器等為多。

沁潞高原,又稱上黨盆地、長治盆地,位於山西東南部,大致北起五雲山、八松嶺,南至丹朱嶺和金泉山附近,介於太行山脈與太嶽山脈之間,主要河流為漳河,範圍為今山西長治市。平均海拔在900—1000米,盆地面積近2000平方公里,盆地地形東高西低,南高北低。大致呈北東—南西向展布,南北長約80公里,東西寬約30—40公里。屬濁漳河流域,包括了整個濁漳河南源與部分濁漳河西源。長治盆地很早就有古人類在此繁衍生息,遠在新石器時代,這裡即有人類活動,許多古代神話傳說就起源於這裡。長治盆地因其海拔較高,地形險要,易守難攻,自古為戰略要地,一向為兵家必爭之地,為歷代“建功立業”者所倚重。此地向來金戈鐵馬,烽煙不斷,素有“得上黨而望中原”之說。

=======================================================

獨立研究不易,歡迎各位打賞支援。另外,本系列文章已成書,也歡迎各位出版界、學界的朋友聯絡交流。#我要上頭條# #青雲計劃##歷史#

擴充套件閱讀:連載一 《山海經》是什麼時候由誰寫的?書中早已給我們留下了答案!

連載二 古天文學對解開中華文明延綿關係有多重要?象天法地告訴你

連載三 《山海經》中為什麼沒有淮河的記錄?記載中的東海在哪裡?

連載四 《山海經》中的招搖山在哪裡?和北斗七星有什麼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