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保國事件反應現代社會的審醜現象

我想關於馬保國,這裡已經不需要再多贅述,前一陣子大家或多或少,主動或被動都會看到有關這位太極門掌門的影片。隨著人民日報的點名批評,有關馬老師的惡搞影片一夜之間消失大半。

馬保國事件反應現代社會的審醜現象

人民日報的配圖中形容馬保國的火爆為“審醜狂歡”。儘管馬保國不再隨處可見,網際網路的審醜趨勢顯然並沒有就此打住。

如果你和我一樣是一個網路衝浪愛好者的話,你總會在如B站這樣的影片門戶上刷到各種各樣的新梗。而隨著馬保國被叫停,我的推薦欄位中開始出現了一大批這樣的影片

值得一提的是,我此前並沒有點開過相關影片。也許是因為我衝浪的頻率過高,被AI看破了我的喜好,不停的給我推送。

馬保國事件反應現代社會的審醜現象

總之是,這些低俗惡搞的影片從未在我的生活中消失。而馬保國不過只是網路梗流水線上其中一個而已。

為什麼會審“醜”?

要生命的是我並不是一個低俗惡搞影片的批評者,相反這些影片和梗早就成為了我每天必備的消遣方式。可相比高雅,正經的影片,為什麼這些惡搞,甚至外人看來很難講清楚笑點的影片會這麼容易得到傳播呢?

網路時代,刻意扮醜而走紅的人很多,可是馬保國式的自我催眠的人物卻是鮮有。馬保國的爆火方式絕對他本人所期望的,就如同上一個意外走紅的小丑式的人物,孫笑川——創作者們把他和粉絲,鄰居對罵的片段二次創作,最終導致當事人紅遍網路。其實他們的走紅與他們本身的言行關係甚小,真正起到了作用的是每一個梗創作者和參與者。

除了除了連續辱罵觀眾將近五分鐘之外,所有的梗大多是網友編造

我想說的是,比起孫笑川和馬保國這樣的“被動”走紅的人(暫且先拋開他們的所作所為不談),那些主動扮醜的人才是引器網路審醜趨勢的罪魁禍首。扮醜,故意出糗總是會比認真展示一門技藝來的簡單。

與此同時,和欣賞高雅藝術不同,沒有了審美所需要的欣賞門檻,審醜思維更像是我們的本能反應;並不是所有人都能感受到梵高或貝多芬的“美”,但是對於嘴咬打火機,島市老八這樣的內容而言,它們簡單暴力的直接刺激了我們的認知。

永遠都不會缺少獵奇的群眾,只要仍然有人領悟到了裝瘋賣傻這一條財富密碼,“審醜狂歡” 就絕對不會停止。

伏拉夫也是一種審“醜”

馬保國事件反應現代社會的審醜現象

“人類的本質”,梗以及模因

我想很多人在學生時代都會有在課本上塗鴉的經歷。其實這種行為和在網路上對梗的創作十分類似。創作一個惡搞影片並不需要什麼動機,可能只是單純的覺得搞笑。當然在網路時代為了利益而創作也越來越多。

理查德·道金斯,代表作《自私的基因》

英國生物學家理查德·道金斯(Richard Dawkins)提出了Meme(梗,專業術語翻譯為“模因”)這一概念。他認為,人類對於其他人的模仿行為是天生的,“迷因”類似作為遺傳因子的基因,為文化的繁衍因子,也經由複製(模仿)、變異與選擇的過程而演化。舉例而言,某個人類大腦中的觀念(迷因),經由模仿或是學習複製到不同人的大腦中。而經過複製的觀念並不會與原來觀念完全相同,因此產生變異。

根據他的理論,人類早在網路時代之前就已經被各種“梗”潛移默化的影響著,只是梗並不一定是引人發笑的元素,它可以是一種語言,一種習慣,甚至與一種宗教或思想。

“推波助瀾、炒作放大馬保國的一些網際網路平臺為什麼?無非是流量至上,背後還是利益。然而,無論平臺還是資本,蹭熱點、找賣點的前提,都是遵循公序良俗,是正確的價值觀,否則就會淪為淺薄而拙劣的商業遊戲。 ” ——人民日報

馬保國事件反應現代社會的審醜現象

意識到自己火了之後的馬老師在微博上開通了真愛粉

在網路沒有那麼發達的年代,梗可能就是每年春節聯歡晚會上馮鞏的“我想死你們了”,或是每一年都備受期待的趙本山小品。

隨著網路逐漸完善,以及智慧手機的發展,創作出一句讓全國人民記住一年的金句早就不再是創作者們的終極目的。網路時代的流行變成了流量,流量也象徵了利益。如果不是人民日版的喝止,馬保國就會出現在不少廣告,電影之中。如果以利益為目的的話,低俗也早就不再是底線。

網路不可能自我反思,越發達的技術凸顯出來的只有更真實的人類本身。馬保國的審醜狂歡結束了,而下一個小丑式的人物,已經在流行的車輪之上準備就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