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為何愛玉?

佩飾玉是玉器的第一大類,既有玉梳、玉簪、玉佩、玉墜等小型裝飾品,也有項鍊、朝珠、組佩等組合掛飾品,既有各種惟妙惟肖的象生的動物玉雕,也有雕刻精美的玉桃、玉葫蘆和玉扁豆等瓜果型玉雕。早在新石器時代,古人就以鳥、魚、人等形狀製成自己喜歡的玉佩飾了。還有形似玉環,但有缺口的玉?,則是最早的玉耳飾。它們形制簡單,但古拙的風格顯示了先民的審美特徵。商周時期,佩飾玉大量出現,大多為扁平片狀器。西周晚期至戰國是玉器發展史中的繁榮時期,佩飾品種繁多,除了有單件的佩飾以外,還非常盛行多種玉件聯成的佩飾,俗稱“玉組佩”。

古人為何愛玉?

玉耳飾

古人為何愛玉?

玉組佩

這種玉組佩沒有嚴格而明確的定製,只是依個人的愛好,講究玉的色澤和形式的對稱與和諧。漢代玉器獨具自己的風格,陰線細如遊絲、清晰有力;線條簡練無崩裂,有“漢八刀”之稱。唐代的玉器數量不是很多,但獨具風格得佩飾尚存,如玉飛天等。宋代以後,玉佩飾極為盛行,有人物、動物、植物等各種形態。尤其明清時期,吉祥寓意的玉佩飾豐富多彩,琢玉工藝之精,令人歎為觀止。在此筆者分玉首飾、玉頸飾、玉組佩、玉佩飾、玉帶飾、其它飾品幾類來分別介紹,就帶您細細品味多姿多彩的佩飾玉。

古人為何愛玉?

漢八刀

古人為何愛玉?

玉頸飾

中國人在骨子裡是喜歡玉的,因為佩玉彰顯有德,也可養生,據說還有辟邪和長壽功能。所以早在春秋戰國時期,佩玉就已經蔚然成風,時至今日,尤是更甚。

古人為何愛玉?

玉帶飾

1.佩玉彰顯有德

早在春秋時期,君子就“比德以玉”,更有管仲、孔子相應提出“玉有九德”、“玉有十一德”,發展到漢朝最終形成了許慎所說的“玉有五德”。從古至今,人們都給玉這種最質樸的自然物,賦予堅毅、溫良、清麗、儒雅等品性,並以此比喻文人君子的道德與行為,把玉推崇至品德美的極高程度。那麼,既然玉被比喻為聖潔、完美之極,佩玉者也就是無比高尚的人,都是翩翩君子,因為他們已獲得瞭如玉一般的道德品質。儒家更是將佩玉與道德高尚與否相聯絡,進一步規定“君子無故,玉不去身”,這種社會道德觀的形成千百年來一直深深地影響著中國人言行舉止,所以,佩玉風尚一直流行至今。

古人為何愛玉?

2。 佩玉可以養生

玉的醫療保健功能

早就被醫藥家和收藏家發現。宋代唐慎微《證類本草》記有玉的藥效;明代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也記錄了玉的十四種藥效:“玉氣味甘平無毒,主治除胃中熱,喘息、煩懣、止渴,屑如麻豆服之,久服輕身長年。引別錄:潤心肺、助聲喉、滋毛髮。面身瘢痕,可用真玉日日磨之,久之則自滅。”並附方劑: “小兒驚啼聖惠方、痃癖鬼氣聖惠方,而身瘢痕聖濟方。”古代文獻一直都有記載,盤玉有健身功能,盤玉者每每希望把古玉的溫潤與光澤盤出來,故手指要多運動,有如柔軟體操或甩手操一樣,是輕柔舒適,而非劇烈。其實,有些人以手摩挲壽山石,其理相通,好處則是舒筋活血,平心靜氣。根據國家級中醫王琦先生研究證明,玉所以可強身健體、治病保健,基本原理有三點。

一、是其常壓低溫的物理特性。某些玉石具有白天吸光,晚上放光的特性,於是不在複色光的照射下,其溫度比人體常溫低0。4℃,可以降低頭溫,穩定腦壓。這正符合中國傳統保健方法的精闢結論,即“頭要涼腳要暖”。

二、是玉石的化學特性。據現代科學研究測試,玉石含有大量的鋅、鎂、鐵、銅、鉻、錳、鈷等對人體有益的多種化合物。如佩戴玉石可所含微量元素被人體面板吸收,產生特殊的“光電效應”聚焦蓄能,形成相當於電子計算機中諧振器似的電磁場,與人體發生諧振,從而使各項生理機能更加協調地運轉。如嘴含玉石,藉助唾液所含營養成分與溶菌酶的協同作用,能生津止渴,除胃中之熱,平煩懣之氣,滋心肺,潤聲喉,養毛髮,不失為玉石養生的又一途徑。玉在山而草木潤,玉在河則河水清,由此可見玉石養生有益無損。

三、佩戴玉石具有按摩功能。玉對腦及面部位神經穴位具有刺激、按摩作用,能刺激經絡、疏通臟腑,有明顯的治療保健作用。位於人手腕背側有“養老穴”,常佩戴玉鐲,可以得到長期的良性按摩,不僅能祛除老人視力模糊之疾,且可蓄元氣,養精神。

古人為何愛玉?

3.佩玉可以避邪

相傳盤古死後,他的呼吸變成風和雲,他的肌肉化成土地,汗毛化成了樹木,而骨髓就變成玉石和珍珠,因此玉器被視為吉祥物,具有驅邪避兇的魔力。《山海經》亦有云“君子服之,以御不祥”就是說,君子若佩戴玉,可以抵禦不祥之物的襲擊,得到保護而平安無事。《拾遺記•高辛》也記載有玉器的驅鬼防邪之事。“丹丘之地有夜叉駒跋之鬼,能以赤馬瑙為瓶盂及樂器,皆精妙輕麗,中國人有用者,則魅不能逢之”。而在唐代《杜陽雜編》則記載了一種香白玉,是一種奇特的玉,本身帶有天然的香味,可在數百米外都嗅到這種香味,縱使藏於錦盒或金函、石匣中,也不能掩蓋它散發出的氣味。據說這種奇石還能辟邪。其實,古人認為玉能辟邪主要還是精神上的。人心情煩躁、苦悶、無聊、落寞或疲倦時玩玩玉,是很好的調劑。尤其是現世人事複雜而紛擾,生活方式平板枯燥而機械化,生活步調亦過於匆促。人生亦多災禍、意外、傷病、不幸和一些猝不及防的事情使人覺得不安全、疑惑、動盪、受苦、茫然、無奈、不知所措。玉,卻給人帶來一種安全感,使人重拾信心。從古至今,人的生活總不安穩,令人對生死和命運感到惶惑而不可把握。自古以來,民間男女相信玉能護身、定驚、避兇、安家、驅邪、令人如意吉祥、平安順利,玉代表生命中的正氣、好運、德行、內涵和靈性,因而能幫助人於在不可信任的生命中重獲意義與自信。故從心理上分析,相信玉能護身,便不純是盲目的迷信,而是帶有遠古迄今的民族心理,十分微妙。可以說玉象徵了生命某些東西,人們佩帶玉、收藏玉、擺設玉,是但求心之所安。在日常生活中。安心和信心都是十分重要的;但在多變而複雜的社會中,卻又是不少人難以獲得的東西。

古人為何愛玉?

4。佩玉可以長壽

我國從古至今的各流派氣功大師一致認為,人身有“精、氣、神”三寶,“氣”的使用尤為突出,只要保留精氣存在,人體就會長存,而且還有可能復生。

古人為何愛玉?

而玉石正是蓄“氣”最充沛的物質。所以,很多人相信玉石有使人長生不老的功能。西晉葛洪《抱朴子內篇•仙藥》雲:“玉亦仙藥,但難得耳。”《玉經》曰: “服金者壽如金,服玉者壽如玉。”又稱玉為“玄真”,“服玄真者,其命不極,玄真者,玉之別名也。令人身飛輕舉,不但地仙而已。”《淮南子》雲:“終山之玉炊以爐炭,三日三夜而色澤不變,得天地之精也。”人們一直祈求平安如意,但常常在無意之間已經到了貪慾的程度,對玉器的希望也是如此。這點在道教思想中表現無遺。道教思想的中心,在於滿足現實世界的人們的心理慾望,獲得一切美好的事物,但似乎一切美好的事物都是宇宙中的結構與過程狀態,它們是無窮無極的,這就導致了貪慾的產生。道教認為人生有三欲:長生不死、生命快樂和超世成仙。它們都和長壽相關,所以,從道教出現開始,都有人為了長壽或長生不老而尋求不死仙藥。如秦始皇派徐福帶3000童男童女去蓬萊尋取丹藥;漢武帝取金莖露和玉屑服用,說這樣可以長生;到魏晉南北朝時期,此風更甚,一些玄學、道家認為玉石有助於長生不老,將玉器認為是仙藥。但筆者還是比較認同李時珍對玉的功能的看法,他說:“漢武帝取金莖露和玉屑服雲可長生,即此物也,但玉未必能使生者不死,惟使死者不朽耳。養屍招盜,反成暴棄,若速朽歸虛之為見理哉。”說得如此透徹,實不愧是一位曠古絕今的醫藥學家。

當然在最後選擇購買時還是要選擇最穩妥的有品牌 、有口碑的店鋪購買。並且在購買後能夠出具國家認證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