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遲滿足”不是逼迫孩子,其實自律和快樂並不矛盾

“延遲滿足”不是逼迫孩子,其實自律和快樂並不矛盾

一.同樣是7歲的孩子 ,自律性差別大

有兩個7歲的孩子,一個叫靈靈,一個叫樂樂,他們都有一個很愛他們的媽媽,但是他們每天晚上臨睡前的習慣卻很不相同。

瓜瓜在學習古箏,老師規定他每天需要聯絡。但是她總是不願意練。

“乖,練完琴,我明天給你買你上次喜歡的那個玩具。”

“不要練琴,再讓我看一集動畫片。”

“古箏是你自己選的,媽媽花這麼多錢給你買錢,給你交學費,你還不練!”媽媽情緒上來,開始指責瓜瓜。瓜瓜被迫哭著開始在琴絃上亂來了。

瓜瓜媽媽表示每天晚上練琴就是這個情景,而且晚上洗臉刷牙都需要家長催促和提醒。家長焦慮無比。

住在同一幢樓的靈靈自覺練琴,每天晚上8點準時響起悠揚的鋼琴聲,從不間斷。她的媽媽都會陪她,有時候在一邊做自己的事情,有時候是欣賞她的琴聲,適時讚賞孩子,並給予孩子獎勵。每天練琴完會得到一個藍色的激勵幣,5個藍色的激勵幣可以換一個紅色的激勵幣。

“媽媽,我已經有4個紅色的幣了,是不是再得到一個就可以買平衡車了?”

“是的,很快就可以得到了!”靈靈的臉上洋溢著笑容。

靈靈媽媽和我說了一個很小的事情:有天晚上在和孩子玩的過程中,對方的家長給了靈靈一個棒棒糖,但是靈靈媽媽不想讓孩子晚上吃棒棒糖,就和靈靈說,如果現在不吃棒棒糖,那明天媽媽再給你買一根棒棒糖,這樣就有2個棒棒糖了。靈靈想了想答應了,小夥伴一直在旁邊說,真好吃,但是靈靈忍住了,她想得到明天另外的棒棒糖的獎勵。

這就是成長過程中的差別,這個在心理學上就叫做“延遲滿足效應”。

“延遲滿足”不是逼迫孩子,其實自律和快樂並不矛盾

二.“延遲滿足效應”,並不是不滿足孩子的需求

1.什麼是延遲滿足效應

大學心理學的教科書裡的解釋:“延遲滿足”是指甘願為更有價值的長遠結果,而放棄即時滿足的抉擇取向, 以及在等待中展示的自我控制能力。

簡單來說,就是自願對當下利益和誘惑的延緩,來達到更大的目的,就是我們平常說的忍耐,為了獲得更大的目標或者更大的享受,暫時剋制自己的慾望,放棄眼前的誘惑,不過延遲滿足也不是一味等待,壓制自己的慾望,而是在克服當前的困難,一步步獲得長遠利益的能力。

2.延遲滿足效應的啟示

在說到“延遲滿足效應”的時候,不得不提到一個經典小實驗。

早在20世紀60年代,心理學米歇爾和研究人員找了大概10名4-6週歲的兒童,讓他們每個人分別呆在只有桌子和椅子的小房間裡,但是桌上放了小朋友愛吃的棉花糖,工作人員告訴孩子游戲規則,就是可以馬上吃掉棉花糖,不過如果等20分鐘再吃的話,就可以得到另外一個棉花糖作為獎勵。

實驗結果,有1/3的孩子選擇了立即吃掉棉花糖,還有2/3的孩子選擇等待20分鐘來獲得2個棉花糖。

12年之後,研究人員又觀察了接受實驗的孩子,現在都已經是16歲以上了,能熬過20分鐘不吃棉花糖的孩子普遍比立即吃棉花糖的孩子更加自律,堅強,樂於接受挑戰。

這個實驗表明,在孩子時期能放棄眼前誘惑來獲得更長遠利益人,在未來的人生中就能獲得更大的成就。

自律和忍耐力是一個人在成長過程必須要培養的能力,不過有些家長走極端,簡單理解延遲滿足就是不滿足孩子,或者是逼迫孩子,對孩子的培養也是需要講究方式方法的。在尊重孩子的前提下,引導孩子一步步提高,你會發現自律和快樂是不矛盾的。

“延遲滿足”不是逼迫孩子,其實自律和快樂並不矛盾

3.社會環境對“延遲滿足”的衝擊

01現在社會物質豐富容,容易獲得“立刻滿足”(instant grafification)

和2個棉花糖想相反的是1個棉花糖的“立刻滿足”(instant gratification)。很少有人從出生開始就懂得延遲滿足,耐心和自控能力是需要經過後天培養的——來自家庭和學校的教育都會塑造一個人的自控力。但是已經不是物質匱乏的年代,孩子想要吃什麼東西或者是買什麼玩具,基本家長都會輕易滿足孩子。比如家長經常說,你乖的話,我就給你買這個玩具等等。所以立刻滿足的感覺讓孩子很難產生自律。

02家長的攀比心態導致對孩子需求過分滿足

自律和自控能力,其實並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靠後天培養的。但是目前社會,一大部分的家長自己就有攀比的心態,從生活上,孩子的衣食住行都要求最好的,教育上更加是不吝嗇花錢上各種培訓班。對孩子過分關注,不想輸在起跑線上,沒想到讓孩子感覺一切來得太容易,不會珍惜,更體會不到經過自己努力得到某種心儀玩具的快感。

03便捷的網際網路技術,整體心態浮躁,缺少“延遲滿足”的環境

現在是資訊大爆炸的年代,搜尋自己想要的資訊變得很容易。以前可能你要借一本書,慢慢看,做筆記才能從中掌握知識,現在你想找一個知識點,你可能只需要上網搜尋。不想看紙質書,有人會讀給你聽,還有人給你劃好了重點。大人的心態如此,目前這個年代的孩子更是如此,想要玩遊戲,隨手拿起大人的手機就可以玩,想看動畫片,家裡隨手一個PAD就可以實現。

“延遲滿足”不是逼迫孩子,其實自律和快樂並不矛盾

三.利用“延遲滿意效應”,讓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做到自律

對於孩子來說,單純延遲滿足是不能讓孩子心甘情願堅持的,家長還是需要花心思去了解孩子的性情,和孩子去溝通。

1.先滿足孩子的基本生理和心理需求

家長利用延遲滿足效應來後天訓練孩子,但是建議是3週歲以後,先滿足孩子的基本生理和心理上的需求。有些家長覺得幾個月大的孩子在哭,不去理會,利用延時滿足效應來訓練他,其實孩子哭分很多種,不能單純套用。小月齡的孩子需要安全感,利用心理學原理要結合實際,而不是走極端,什麼都不需要立即滿足。

2.任務分解法,讓孩子有能力做到,再逐步提升

在要求孩子自律和堅持的前提是家長需要給孩子定個一個目標,把孩子的目標拆解到每天要做的事情中,剛開始的任務也不要太難實現,時間上也控制在5-10分鐘,看孩子的情況逐步提升完成難易程度。這裡給大家說一個任務分解法,可能家長覺得很熟悉,這是是工作中常用的方法,其實同樣可以用在育兒中,只是按照自己的實際情況簡化流程。舉個例子,比如像練琴這件事情,先和孩子溝通,確定目標是需要進行考級。

“我們1月份要參加鋼琴5級的考試,你想參加嗎?”

“要參加的。”

“那我們需要每天練習,但是每天只要堅持10分鐘就可以了,好嗎?

“媽媽給你買了個沙漏,全部漏完就是10分鐘。”

孩子對沙漏很好奇,剛開始她會很在意沙漏的進度

到了時間,孩子會很高興說:“媽媽,我練好了!”

當然慢慢他會忘卻沙漏的存在

這裡的關鍵是讓孩子覺得10分鐘很容易達成,慢慢建立他的滿足感,一步步提升任務的難度。對於孩子來說,只有持續的滿足感才能讓他們有動力再進入下一個挑戰。

“延遲滿足”不是逼迫孩子,其實自律和快樂並不矛盾

任務分解法

3.用代幣法來激勵孩子

在剛才任務分解法的基礎上,我們家長還可以設立獎勵機制。把本來可能你答應給孩子買的玩具或者出去玩的機會都設立成獎勵,層層關卡,和我們遊戲中的升級打怪是一樣的模式。堅持自律的同時,還需要讓孩子得到獎勵那刻的滿足感,才會自願走到下一關。獎勵也要從小到大。

具體方法:

1)首先準備一個計劃表

2)把每天需要堅持的習慣和需要做的事情寫上去

3)制定規則,比如一個任務完成得到一個藍色幣,5個藍色幣換一個紅色幣

藍色幣可以換看一集動畫片,可以吃一個奶油蛋糕,當然也可以存起來換更大的願望,比如去遊樂場,比如買平衡車等

4)監督執行

在實施的過程中,需要不斷去和孩子溝通,調整細節等等。因為孩子是一個發展中的個體,以孩子不排斥為先。

“延遲滿足”不是逼迫孩子,其實自律和快樂並不矛盾

每日任務計劃

4.家長要信守承諾,尊重孩子

在激勵過程中,對孩子的承諾要準時完成。孩子每次達成目標獲得獎勵,是一個等待的過程,如果在延遲滿足後,承諾者沒有及時兌現諾言,延遲滿足就不能再進展下去。

當孩子達成目標,要去遊樂場的時候。

“媽媽,我今天想去遊樂場。我已經有2個紅色幣了。”

“今天不行,今天我們要去參加一個活動。”

“我不要,我要去遊樂場的。”

當孩子要承諾者履行承諾的時候,一定要信守諾言。欺騙會讓孩子失去對規則的遵守,更得不到延遲滿足感,會造成負面效果。

“延遲滿足”說到底,不是讓孩子壓制自己的需求,而是透過自己的努力和堅持來獲得更大的滿足和成就。延遲滿足是一種複利思維,它讓我們更自律,更強大,但是沒有達成也不要耿耿於懷,需要不斷嘗試。我們想要孩子自律,更希望孩子獲得健康快樂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