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垃圾分類神曲瘋傳海內外,這對清華學霸夫妻做對了什麼?

“我們覺得現在做的更接近於科普這個詞本身,因為科普和科教是有很明顯的區別的,科普重點是普及,讓普通的民眾願意去接受,且容易接受。”

垃圾分類刷屏爆款神曲的創作者、“VU百科”的趙宏宇明確提及二者區別。

抖音做科普,也能出爆款!

“紙巾,幹垃圾,不管多溼它都是幹垃圾;瓜子皮,溼垃圾,不管多幹它都是溼垃圾;豬能吃的,是溼垃圾,易腐爛的能夠粉碎的;豬不吃的,你不懂的,只要無害,統統丟幹垃圾。”改編自《上海灘》的垃圾分類洗腦短影片,一登入抖音便火爆全網,包括人民日報、中央電視臺、鳳凰衛視、新京報、BBC等等境內外各大媒體連番輪播也使得“VU百科”經歷一夜成名。

一首垃圾分類神曲瘋傳海內外,這對清華學霸夫妻做對了什麼?

央視報道

“VU百科”的創作組合便是兩位曾經的同門師兄妹,現在的神仙眷侶陳尉(女)和趙宏宇(男),兩位是地地道道的理工科背景,都畢業於國內知名學府清華大學自動化系,用通俗話講,這個專業也是專門研究時下最火熱的AI人工智慧。

然而在60天以前,陳尉、趙宏宇還是抖音的門外漢,直到5月份“VU百科”憑藉《地球生命滅絕過五次》這支講述地球生命史的科普短影片,在中國科學報社、位元組跳動聯合舉辦的“DOU知短影片科普知識大賽”中榮獲三等獎。自此,這兩位學霸夫婦便開啟了他們短影片科普創作的生涯。

一首垃圾分類神曲瘋傳海內外,這對清華學霸夫妻做對了什麼?

“VU百科”夫妻檔(左:陳尉,右:趙宏宇)

陳尉、趙宏宇兩人都生活在上海,早在《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尚未出臺前的一個月,這個話題便已經成為大街小巷的談資,二人耳濡目染下發現民眾痛點,逐漸萌生要好好普及下垃圾分類的想法。

“我們當時就覺得垃圾分類在上海僅僅是一個試點,推廣至全國只是時間問題,並且它也並非是很短時間能實現的,就國外經驗來看,環保意識的培育往往需要一代甚至兩代人的共同努力才可以達成。” 陳尉一針見血的講到這件事情的本質,但是哪怕兩位都是非常嚴謹的理工生,在面對什麼是幹垃圾什麼是溼垃圾,什麼是可回收物,什麼又是有害垃圾面前同樣很犯難。

如何把一個看似比較困難的事情變得很容易?

這對於這對一個具備創意創作能力,一位具備表演歌唱能力的組合來講並不是難事。“我們發現口令、口訣,它是不需要強行去記憶的,一旦你接受了很容易就被洗腦。到大家真正要用的時候這些內容自然就浮現在腦海中了。“用經典老歌做背景、輔助口訣,這種做法二人一拍即合,在眾多老歌中非常應景的《上海灘》成為首選曲目。

“趙宏宇和我都是理工背景,做起事本來都很較真,推出的內容同樣如此,必須得反覆驗證之後才會進行創作,所以看似簡單的口訣,每一個都是經過我們前期反覆打磨驗證最終才能問世。”

陳尉強調了兩人專業的堅守的執念。

熱點找到了,接下來便是創作,其實早在2016年,二人便成立了影視工作室,清華105週年校慶獻禮的科幻電影短片《一頁之間》便是出自他們之手。二人的分工經過多年的磨合,也非常清晰,陳尉曾經在中央音樂學院進修過美聲,從小也是一直學音樂學聲樂,後來也加入清華大學話劇隊,表演和演唱成了她的特長。趙宏宇則是一直都在做舞臺劇和影視編劇方面的工作,自己也是科幻小說作者,創作實力爆棚,文字創作、影片製作都是由他一手包辦。

一首垃圾分類神曲瘋傳海內外,這對清華學霸夫妻做對了什麼?

結緣清華

“短影片的創作,雖然比長影片甚至影視要簡短很多,但是比拼的內容創意和幕後的剪輯拍攝的工作量卻一點也不少。相比而言短影片投入市場後可以快速得到使用者反饋,快速驗證,這方面是長影片和影視劇無法做到的。“

在講到整體的創作思路時,陳尉稱:

“我們這短短的幾周已經制作推出了5只系列短影片,力圖達到每一個短影片講清一個知識點,《上海灘》只是其中一個。“

什麼才是真正的科普

VU百科從誕生之初也做過非常多嘗試,擁有中科院天體物理碩士學位的陳尉,起初也製作過很多有關宇宙起源、生命起源的短影片。筆者饒有興趣的問到,你們覺得垃圾分類這算是科普麼?

趙宏宇明確的說,“我們覺得反而現在做的更接近於科普這個詞本身,因為科普和科教是有很明顯的區別的,科普重點是普及,基本得是讓普通的民眾願意去接受,且容易接受,從這個層面上來講垃圾分類便是科普。”像@VU百科 這樣,透過短影片來做科普的創作者,在抖音平臺上濟濟一堂。據抖音《科普創作這圖鑑》資料顯示,截止目前,抖音上粉絲超過1萬的科普創作者已有5304位,一年來共創作132萬條科普短影片,累計播放量超過1678億次。“DOU知計劃”推動下成立的抖音科普顧問團,更是吸收了13位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院士以及52位專家學者,為抖音科普創作提供權威科學指導。這些創作者們正透過自己專業的領域、擅長的表現形式,將科學知識與科學精神,透過短影片的形式,傳遞給手機螢幕背後的受眾們。

陳尉說,垃圾分類這個熱點,對於我自己,是把它看成一個同時具有正能量和大流量的社會創新的經典案例,希望持續去推廣垃圾分類知識,提升整體國民環保意識。“

本來垃圾分類就是一個非常撓頭的事情,透過我們的包裝,把事情變得更有意思,形成全民熱議,

全民共同參與本身就是化繁為簡的過程

。像我們自己圈子都是科學家為主,能成為“科普網紅”的屈指可數,我們也希望透過這樣的方式,扭轉大家對於“網紅”的既有印象,把網紅與科研、科普工作者連線起來,能夠持續的去打造正能量網紅這一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