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另一個角度解讀新零售

從另一個角度解讀新零售

“新零售”是馬雲提出的電子商務的發展新概念,按照阿里官方的解釋,其核心是“人貨場”三要素的重組。 至於如何重組,馬雲並沒有給出答案,估計阿里巴巴也還在摸索。因此,與其把新零售當作一種模式,不如將其看作一種指導零售行業創新的理念,在這種理念指導下,打破傳統那個思維,腳踏實地去不斷摸索和嘗試,才是傳統零售企業務實的發展道路。

其實從商業資訊化的角度,也許可以更清晰的解讀這種“重組”。

過去我們描述零售行業的業務流程,將其歸納為物流、資金流和資訊流,所有的商業行為都是圍繞著這三流進行的。傳統的實體門店裡,這三流是同步進行,互相鎖定的。比如必須交款和提貨基本是在門店內部進行的,也就是俗稱的一手交錢、一交貨。實體門店每天閉店時透過對賬,基本能做到每日的貨款兩清(指的是與顧客之間)。

到了網際網路時代,電子商務的出現打破了這種約束,出現了網銀付款快遞收貨,或者是貨到付款,這樣在就面臨了在門店內部,資訊流、資金流、物流就完全無法同步的現象,自然也無法做到當日清帳,這對原有的制度就提出了挑戰。

筆者在為很多傳統零售企業實施電子商務專案時曾有過感受,最難以接受這種轉變的往往是財務部門,因為按照原先的財務規則,難以清晰地確認銷售日期。比如到底是按照收款確認銷售呢,還是按照發貨確認銷售? 業務報表如何體現?和供應商如何結算?對於小型淘寶店主來說這可能不是問題,但對於一個大型的流程化管理的零售企業來說,就是一個嚴重的財務準則問題,類似的情況,相信很多同行都曾遇到過。

傳統的零售企業內部的絕大多數規章制度,都是針對防範內部風險設立的,原有的各種資訊系統,也是為滿足這種需求而設計和搭建的。例如所有百貨公司的ERP,本質上其實就收銀和結算兩個環節,強調對資金流的風險控制,但沒有考慮到顧客的購買過程的便利性和選擇性。

隨著智慧手機、移動支付快遞行業的飛速發展,顧客的消費行為已經被網際網路深深的影響和改變,原有的資訊流、物流、資金流已經突破門店的物理地域限制,並且在商家和顧客之間快速的互動,所以必須以一種新的角度去重新審視。比如原來的物流是指實體門店內部交付過程,但今後的場,可能是涵蓋門店、倉庫和快遞途徑的全流程;原來的資訊流只限於顧客的交易資訊、付款記錄,但今後的資訊流可能要包括給顧客傳送的促銷資訊、顧客的瀏覽記錄等等。

不僅這三流的外延比以前的擴大了很多,而且這三流之間的關係,也不再僅僅是簡單的線性關聯,而是會出現很多種新型的組合,呈現出網狀關係。舉個例子,原有的零售系統中訂單(開單)、付款、提貨,幾乎是做為一個整體的銷售業務環節設計的,在POS裡是一個完整不可分割的功能,而按照新零售的思維,這三個動作就應該是三個獨立的業務環節,並且允許顧客在每一個業務節點都能進行不同的選擇。比如訂單環節,可以選則在線上下單(自助),也可選擇在實體店由導購開票。付款環節可以選擇線上提前支付,也可選擇門店支付,提貨環節可以選擇送貨上門,也可選擇到店自提。

要支援這種新型的業務場景,首先要打破固有的業務規則和制度的束縛,對最基本的業務環節進行重新解構和解耦,其次就是要求新型的業務資訊系統打破固有架構,,支援各種業務環節的時序重組。只有透過業務的重構和系統的重建,真正實現這種重組,才能真正實現線上線下的融合,也才最有可能尋找到適合自己企業的新零售轉型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