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資料環境下的智慧應急產業的現狀分析及發展方向探討

智慧應急產業中的“智”即智慧化、多元化, “慧”即創造力、靈活性。智慧應急產業是指利用物聯網、大資料、雲計算以及人工智慧等現代資訊科技為突發事件的預防與準備、監測與預警、處置與救援、修復與重建提供智慧化的應急產品和服務 的產業。縱觀全球,許多發達國家早已完成了由傳統應急產業向智慧應急產業的轉型,並已經形成了成熟的產業體系。此外,發達國家還在應急產業鏈條高度完備的基礎上致力於發展應急產品的智慧性、時效 性、系統性、綜合性、一體性。從國內來看,北京、上海、廣東等一些發達地區也已經完成了向智慧應急產業的成功轉型,目前正向全球價值鏈中高階邁進近年來,為促進智慧應急產業的發展,我國政府加大政策扶持,積極推進應急產品向高階化、智慧化、標準化、系列化、成套化發展。可見智慧應急已成為全球共識,在大資料環境下,智慧應急產業的發展更是前景可期,但我國智慧應急產業在具體發展過程中,仍面臨許多問題與困境亟需解決。

全球智慧應急產業發展現狀

一、 國外智慧應急產業發展現狀

從全球來看,發達國家應急產業 GDP 佔比高達 8% ,許多發達國家一直以來都非常重視應急技術的發展,應急產業也已經完成了向智慧化、整合化方向的轉型。例如:德國非常重視應急技術的研發。早在 1950 年,德國便成立了政府所屬機構——聯邦技術救援局,它的職責主要是對社會防災、減災、抗災提供技術援助,以及根據應急管理相關部門的要求,在重大災難、臨時緊急狀態時提供技術幫助和海外援助,還有應急管理各階段相關應急技術的支援。美國在二戰以後就開始了應急產業的發展和應急技術的研發,現在已經擁有一套完備的智慧應急產業標準和體系,其應急技術水平一直處於全球領先地位,主要包括:應急通訊系統、資料處理系統、應急資訊支援系統等。英國十分重視應急產業發展,並給予了充分的財政、政策支援。此外,英國最具特色的應急管理培訓產業特別注重發展創新性的應急舉措,例如EPC 的應急管理培訓組織就提出併成功實施了許多創新性舉措。日本一直以來都非常重視應急技術的研究,阪神大地震後,日本更加重視應急通訊技術的發展,比如,日本應急通訊裝備中應用最廣泛的是無線射頻識別技術。此外,日本現已經建立了 JAXA 和NICT 兩個 WINDS 應急通訊系統和覆蓋全國的防災通訊網,包括中央防災無線網、防災行政無線網、防災相互通訊用無線網以及各種用於專門事件的通訊網路。

二、 國內智慧應急產業發展現狀

根據我國的應急產業供需分析來看,我國應急產業GDP 佔比僅為 0。3% ,目前應急產業主要以提供各類應急產品和基礎應急服務為主。近些年來,我國非常重視應急技術的研發,各地區都給予了相應的資金、政策支援,應急技術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但是高階的、核心的應急技術還沒有完全突破,應急裝備絕大部分依賴進口,如高階消防救援裝備、搜救儀 器裝備、防護裝備等,進口比例在70%以上。

當前, 我國智慧應急產業發展勢頭較猛、實力較強的有廣東省、上海市、北京市。廣東省首先提出併成立了廣東省應急產業協會,鼓勵引導應急企業進行科技創新提 高產品價值,應急產品和服務逐步走向智慧化。廣東省的應急產品覆蓋了國家《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 (2011 年本)》中“公共安全與應急產品”43 個子目 錄的 60% 以上。全球性科技創新中心上海將現代資訊科技與傳統應急產業相融合,已經向智慧應急產業方向成功轉型,並藉由自貿區政策打破傳統貿易體制的壁壘、透過金融制度改革為科技創新服務,未來上海市的智慧應急產業發展道路將越來越平坦。北京市的智慧應急產業主要以豐臺區的中國應急救援 科技產業示範基地和中關村應急管理產業技術聯盟為依託,產業基地和聯盟的相輔相成,極大地整合了北京全市的智慧應急資源,未來北京市將集中力量攻克高階的應急技術。

我國大資料環境下智慧應急產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一、整體產業結構不平衡

我國地域遼闊,各個省市受到地理位置、經濟發展水平等因素的影響,智慧應急產業發展重點和產業結構各不相同。例如:湖北省在應急交通類產品市場佔據主要份額的華舟重工是支撐其智慧應急產業發展的主要力量。陝西省礦產業發達,且氣候比較乾燥容易失火,因此陝西省智慧應急產業集中在礦山防護和消防領域兩大方面,應急救援類企業和應急服務類企業較少。天津市的智慧應急產業大多集中於應急基礎裝置製造和應急救援消防裝備製造,應急服務、應急技術研發等領域,智慧型產業佔比較低。深圳市人口流動量大,公共安全事件複雜多樣,因此深圳智慧應急產業發展更側重於風險的防範與預警。江蘇省由於地域廣、智慧應急產業數量少,難以形成成熟的產業體系。廣東省的智慧應急產業發展重點也主要是在事前預警與事後救援,而且廣東省應急產業數量多、範圍廣,目前已經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應急產業體系。上海市智慧應急產業實現了現代資訊科技與傳統應急產業的有機結合,應急產業越來越呈現出智慧化的特徵。北京市透過“兩園兩院一聯盟一中心”的發展戰略,打造了國內一流的應急救援科技創新高地和高階裝備製造基地,目前已經建立了獨具特色的智慧應急產業體系。

據此來看,我國應急產業結構整體發展不均衡,除上海、廣東、北京等地區智慧應急產業轉型較成功、結構較完善以外,其他地區智慧應急產業轉型成效不佳。此外,我國智慧應急產業鏈體系不完整、呈分散趨勢,作為主力軍的應急裝備製造業仍處於價值鏈的中低端水平,且各地區有實力的智慧應急領軍企業又數量稀少,缺乏帶動整個產業鏈有效整合的實力,未來向高階應急產業鏈體系建設邁進任務重、難度大。

二、產業集聚效應薄弱

2017 年,工信部印發的《應急產業培育與發展行動計劃(2017—2019 年)》通知中將應急產業集聚列入重點工作任務,強調要以新時代應急需求帶動行業發展,用行業創新成果推動智慧應急產業發展。

我國以廣東省為代表的珠江三角洲地區、以上海為代表的長江三角洲地區、以四川省為代表西南地區以及以華北地區的北京市均已基本實現了大規模的智慧應急產業集聚,為智慧應急產業的可持續發展注入了活力,這些地區的智慧應急產業年產值與 GDP 貢獻值逐年提升。在大資料環境下,推動全國地區的智慧應急產業規模、行業、地域分佈等方面的整合集聚是應急產業健康發展的必然趨勢。但我國的應急產業從 2003 年“非典”發生後才正式起步,目前還屬於新興產業,各地區產業發展水平差距較大,一些地區智慧應急產業的發展還處在規劃階段,產業要素還很分散,產業集聚效應薄弱,並缺乏國家級的大型重點應急產業集聚區。許多地區還存在未形成具備規模化、系統化、智慧化的應急產業示範園區;應急企業與政府、高校之間的交流合作都比較少,無法利用優質資源尋求創新發展;應急裝備生產、應急救援應對、應急諮詢服務等型別企業各謀其事,無法利用比較優勢謀求一體化發展等一系列現實問題。

三、 科技創新驅動機制不足

2017 年工信部印發的《應急產業培育與發展行 動計劃(2017—2019 年)》通知也明確提出了“要支 持應急產業科技發展。透過科技計劃統籌支援符合 條件的應急產業科技研發,打造集基礎研究、技術開 發、工程應用於一體的創新鏈”。在當今的大資料時代,預警監測裝置、應急防護產品、消防救援裝備等 等都被貼上了“智慧”的標籤,傳統應急產業正在加 快腳步邁進“智慧”的大門,結合物聯網、大資料、 雲計算、移動網際網路等新技術研發新產品、新裝備、 新技術,是智慧應急產業的主流和方向,應急產品及 服務的科技含量越來越成為一個地區智慧應急產業 水平的重要標誌。

目前,我國智慧應急產業已經有效的與物聯網技術相結合,最大限度地提升應急管理及 救援處置的能力,在科技運用方面,無論國有企業還 是民營企業,都在利用手中的資源和優勢打造“智 慧”應急產品及服務,搶佔市場,例如:很多企業都 研發出了全域通聯、全程可視、全時智識、全態把握 的防災、減災、救災一體化的裝置和軟體系統。但因我國的智慧應急產業發展正處於產業成長期,應急救 援科技企業孵化器類企業還未完全成熟,智慧化的應 急產品及服務大多還停留在研發設計階段,已經成果 化併成功投入使用的產品及服務較少,而且向“智 慧”轉型的應急企業多為監測預警類產品,其他種類 的應急企業轉型趨勢較弱。由於科技創新驅動機制不足,智慧應急產品科技成果轉化率低,智慧應急產業的技術基礎不夠牢固,未來在產業提速發展、結構轉型、創新驅動的過程中將面臨發展動力不足、缺乏 技術資源支撐等難題,應急產品及服務無法順利向 “高、精、尖”層次轉型。

未來我國智慧應急產業發展方向

一、加快產業向智慧化、市場化轉型升級

未來我國智慧應急產業的發展要堅持以政府為 主導、企業為主體的創新成果轉化內生增長模式,各 地區立足本土實際情況,以具有一定影響力的應急救 援裝備製造企業為基礎,不斷嚮應急服務企業、應急科技企業等智慧應急一體化方向擴充套件,可以將應急服務業與保險業、金融業相結合,將保險機制納入事故 應急救援體系中,加快產業向智慧化、整合化轉型。 要善用宏觀調控的手段,激發智慧應急市場主體的活 力,刺激市場需求,注重與社會防災減災救災應急需求相對應。

要加快各地區智慧應急產業鏈的有效整合,採取技術創新戰略聯盟模式,著力解決市場資源 配置不均及創新動力能力不足的問題。核心技術是 智慧應急企業最關鍵的核心競爭力,也是智慧應急的 發展核心,未來我國智慧應急產業的發展還有很大的 發展空間和潛力,透過建立技術創新戰略聯盟,整合 應急產業的有效資源,提高應急企業的科技創新能力,加快創新技術成果化,延伸應急產業鏈,從而進 一步推進應急產業價值鏈向中高階發展,加快智慧應急產業向智慧化、市場化轉型升級。

二、 加快產業集聚,打造國家級大型重點應急產業集聚區

未來我國智慧應急產業集聚總體發展方向可借鑑北京“兩園兩院一聯盟一中心”特色示範基地的 成功經驗,透過實地調研各個地區應急產業地域、行 業、結構的分佈特點及規律,加快與相關部門合作, 發展比較優勢。未建立應急產業聯盟及協會的地區, 要加快建立應急產業聯盟及產業協會,為合作搭建更 好的平臺,儘快規劃建設國家級大型重點應急產業示 範基地,可以優先考慮應急產業基礎好、科研實力強、創新動力足、經濟發展水平高的區域率先建設智慧應急產業示範園區。

根據各類智慧應急產業的實際運營情況,統籌規劃,有效整合生產、技術、物流等資源,發揮各行業比較優勢,加快應急產業集聚。此外,還要積極鼓勵多元主體參與示範基地的建設,按照“誰投資、誰獲益”和“多投資、多獲益”的原則,推動應急產業多元主體投入機制的建設,支援社 會各類資本採取 BOT(“建設—經營—移交”投資模式)、BT(“建設—移交”投資模式)、PPP(公共部 門與私人企業合作模式)等方式激發智慧應急產業大 眾創業,推動智慧應急產業規模化發展。

三、借“產學研”之力,促進軍民融合發展

我國智慧應急企業未來要逐漸轉向“以產養研、 以研促產”的經營方式,加大應急科技投資力度,積 極與周邊高校、科研院所交流合作,重點對應急前沿技術、雲計算、物聯網人工智慧等技術進行研究,提升智慧應急產業創新能力、動力,加快科技成果轉化,實現智慧應急產業的可持續發展。有關政府部門 應嘗試建立應急技術重大專項,充分發揮應急產業技 術創新戰略聯盟和應急產業協會等平臺的作用,組織 應急管理專家學會,集思廣益為應急產業的發展提出 中肯建議,探討跨學科的整合方法[9]。此外,還必須 堅持軍民融合的智慧應急產業發展方向,未來各地區 智慧應急產業要加強大資料、網際網路、物聯網、北斗 導航等技術的融合創新,發揮國防科技資源優勢,加快軍工技術向智慧應急方向轉型,發展創新型應急通 用裝備,並提高有效投放能力,這將會成為智慧應急產業走向高、精、尖方向的重要動力。

“應急產業洞察” 聚焦應急政策研究,應急產業分析,應急科技創新技術諮詢與投資,應急產業鏈交流等。歡迎應急產業大領域的朋友關注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