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真相來終結所謂的“手機訊號及WiFi或致部分飛機墜毀”

這兩天突然冒出一個話題#手機訊號及WiFi或致部分飛機墜毀#,伴隨著各種誇張的標題例和驚悚的結論,新聞大體內容是:

彭博社7月18日報道,美國聯邦航空管理局釋出報告稱,WiFi及手機訊號會使部分波音737和777飛機駕駛艙螢幕變空白,且起飛時“會在不可恢復的高度導致飛機失控”。此前已有多次駕駛艙受乘客裝置干擾的情況,目前仍有數百架飛機有此安全威脅。

讓真相來終結所謂的“手機訊號及WiFi或致部分飛機墜毀”

嚇得我不敢坐波音飛機了?

有沒有被震驚到?彭博社可不是路邊自媒體,說出來的話一定有根據。難道說民航總局2018年頒佈的《機上行動式電子裝置(PED)使用評估指南》這麼快就要被打臉?那些開通了空中上網服務的飛機咋辦?

讓真相來終結所謂的“手機訊號及WiFi或致部分飛機墜毀”

現在不少飛機都提供了空中上網服務,客艙都有wifi訊號了

作為了解真相的業內人士可不好再躲一邊吃瓜了,幫大家查查來源吧……國內這則新聞的出處來自這段一分鐘的影片:

讓真相來終結所謂的“手機訊號及WiFi或致部分飛機墜毀”

根據“FAA”、“2014年“、“升級駕駛艙顯示屏“這些關鍵詞,直接上FAA官網,搜尋2014年的AD,關於顯示儀表的內容,找到了真正的根源:

讓真相來終結所謂的“手機訊號及WiFi或致部分飛機墜毀”

這則新聞源自2014年釋出的一則AD

這是FAA在2014年釋出的一則AD(

Airworthiness Directive,

適航指令),編號為AD2014-20-06(官網連結:http://rgl。faa。gov/Regulatory_and_Guidance_Library/rgad。nsf/0/c2bcf2b2a4ea336886257d64006136e5/$FILE/2014-20-06。pdf)

原文很長,在這裡提煉一下中心思想:

波音737、777飛機駕駛艙的顯示元件——就是顯示各種飛行引數、導航資料用的顯示屏——使用的是Honeywell公司的Phase3系列產品。

讓真相來終結所謂的“手機訊號及WiFi或致部分飛機墜毀”

就是紅框框標註的這6個顯示屏

這個Phase3的DU在一次檢測中,

被檢出射頻抗擾度水平偏低,對WiFi頻段的射頻訊號(包括但不限於WiFi)存在敏感性。

這個敏感性有多高呢?實驗資料是:聯邦通訊委員會(FCC)相容的WiFi發射裝置,在距離顯示元件

1米範圍內

會出現干擾。

於是FAA和波音、Hoenywell經過一系列審查和評估,決定將所有Phase3系列的顯示元件(根據Honeywell提供的資料一共有10100個)升級到Phase3a,以消除這個缺陷。

FAA這份適航指令於2014年11月5日正式生效,要求各航空公司在

2019年11月5日前完成

所有升級工作。現在這項工作已經接近尾聲,絕大多數Phase3的顯示元件已經升級到Phase3a,不再有風險了。到了11月5日則徹底完成升級,消除風險。

讓真相來終結所謂的“手機訊號及WiFi或致部分飛機墜毀”

絕大多數飛機上的顯示元件已經升級了

這份適航指令的緊急程度只是一般(Common)而不是緊急(Emergency)

,並給了長達5年的時間來逐步完成升級。

為什麼不定性為緊急呢?(相比之下去年印尼獅航737MAX事故後FAA立刻釋出了緊急AD)而對於可能被WiFi干擾的顯示元件,卻能容忍它繼續飛5年?

這是出於對風險的全面評估和測試。Phase3系列顯示元件在取得型號認可之際,就通過了FAA運輸類飛機批准和使用所需的所有適用認證測試,包括DO-160環境標準的電磁相容性測試,基本抗干擾能力是有保障的。

讓它測試通不過的是737特殊條件25-ANM-132中的“高強度輻射場(HIRF)”部分,這是一個更加極限的測試。根據測試表現,距離1米能檢測到被幹擾,而這個範圍必然在駕駛艙內。

讓真相來終結所謂的“手機訊號及WiFi或致部分飛機墜毀”

客艙的WiFI訊號強度不足以影響駕駛艙

駕駛艙內屬於受控的環境

,駕駛艙內任何發射裝置的安裝和操作均需獲得監管部門的批准,此類監管審批流程包括在WiFi頻率下進行電磁干擾測試——換句話說,在駕駛艙裡任何射頻訊號都要經過電磁相容測試,檢測出對顯示元件有干擾,那就不會得到批准。因此駕駛艙內合法的射頻訊號發射都是安全的。而駕駛艙外的射頻訊號則無法對Phase3顯示元件產生干擾。

顯示元件有很高的安全裕度,

駕駛艙6個顯示元件分別供機長和副駕駛使用,實際上只要3個就能顯示全部引數。這是一個雙倍的冗餘設計,也就是說極端情況下,即使3個顯示元件失效,剩餘的3個也然能提供飛行所需的引數指示。

駕駛艙除了顯示元件還有備用儀表,

即使全部6個顯示元件都失效了,駕駛艙裡還有一整套備用飛行儀表,包括備用空速、高度表,備用地平儀/ISFD等,依然能提供飛行所需的引數指示。

因此FAA認為這一風險是有限並可控的,只給出了緊急程度一般的適航指令,甚至不禁止新出廠的飛機繼續安裝Phase3顯示元件。

危言聳聽的部分如何理解

既然風險有限並可控,為啥說導致墜毀這麼可怕?直接上原文吧:

We are issuing this AD to prevent loss of flight-critical information displayed to the flightcrew during a critical phase of flight, such as an approach or takeoff, which could result in loss of airplane control at an altitude insufficient for recovery, or controlled flight into terrain。

風險評估當然要列出最差情況下最嚴重的後果,那麼就是——如果6個顯示元件在起飛降落等關鍵階段突然受干擾沒了指示,而飛機高度又不夠飛行員處置突發情況,由此可能導致墜毀。

從機率-後果這兩個維度評估就是:後果很嚴重,機率趨於零,採取措施可避免。——採取哪些措施呢?包括駕駛艙內部射頻訊號的電磁相容測試、駕駛艙的安保、起飛著陸階段機上WiFi的禁用政策等等,最終綜合評估風險是可以接受的。

有句話叫“離開劑量談毒性都是耍流氓“,同樣的一味強調後果,不談機率和預防性,也是在耍流氓,是利用讀者對風險評估體系的不瞭解,提供片面資訊進行恐嚇。

2014年的舊聞為何此時重提

這是最耐人尋味的部分了。2014年11月5日FAA頒發適航指令,世界各航空公司紛紛開始了升級改裝工作,到現在離截止日期不到4個月,未改裝的飛機所剩無幾,而且從發現風險到現在5年內

沒有一起顯示元件受干擾的報告

就在這時候波音因737MAX停飛陷入困局,焦頭爛額之際,各種落井下石的黑料紛紛爆出。FAA這份AD在頒佈之際波瀾不驚,而此刻卻被別有用心地加工成了波音的“黑料”,以誇張的標題,斷章取義的引用,再經過層層添油加醋的轉發(例如開頭的“此前已有多次駕駛艙受乘客裝置干擾的情況“這一謠言),最終形成了這麼一個#手機訊號及WiFi或致部分飛機墜毀#的話題。

結語

作為飛機維修工程師,和波音的接觸很多,波音的槽點確實不少,但對資訊的判斷還是要堅持事實、科學和邏輯。本人作為參與執行過Phase3顯示元件升級工作的一線工程師,在此澄清來龍去脈,希望正本清源,讓這個話題終結,不要再受標題黨的誤導和恐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