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讀不回”,是我最大的禮貌

前兩天朋友跟我說了一件趣事:

一朋友在微信上面找他,給他發了兩個字:“在嗎?”

朋友當時就感到很無語,但還是比較風趣的回答了他:“不出意外的話,接下來的五六十年,我應該都會在!”

還得是我朋友,要是我收到這樣的資訊,如果他沒有下文的話,不出意外,這個對話方塊將會從我的列表消失。

但是肯定不止我一個人收到這樣的資訊,這兩個字就像一個漂流瓶,在網路資訊的海洋裡不斷漂浮,有不同的人把他打撈起來,檢視,又扔進大海。

開啟,扔掉,開啟,扔掉。。。重複這樣的動作。

或者可能就是像我那位朋友,幽默的調侃一句,然後就再無下文了。

圖片

為什麼我們非常討厭“在嗎?”這兩個字呢?一句在嗎?至於造成這麼大的恐慌?

這估計是成年人社交中,我們都小心翼翼保護的安全感吧!

生活就像一盤巧克力,你永遠不知道下一顆你開啟的是什麼口味的。在沒有開啟最後一層包裝之前,我們永遠都是忐忑不安的。

我們極力的不想去面對這樣的事情,未知的事情,在我們預料之外的事情。

有這樣一類人,在微信上找人永遠是“在嗎”開頭。

你不回覆,他不回覆,你回覆了他可能也不回覆。

還有這樣一類人,真的把“把大象放進冰箱需要多少步”學得透透的!他發信息一定要分三步走:

Q1:在嗎?

A1:在的?(我竟然不怕死,回覆他了。)

Q2:哦哦,有個事跟你說一下?

A2:什麼事情啊!這麼嚴肅嗎?(要說事情你快說,我可沒時間光等著回覆你!)

Q3:是這樣的…………(說了一堆不痛不癢的話!)

A3:哦哦,知道了。(我以為是什麼事情,這麼個小事跟開會一樣,要通知到位,逐字傳達!!!)

還有一類人,是他真的找你有事情。

但是他開頭也是個“在嗎?”

這類人,你往往知道他要來找你有事情,比如借錢,或者有事請求幫忙(最怕來借錢的圖片)

每一次我看到這樣的資訊心理都會看是忐忑不安,究竟有什麼事情?

這幾類人讓螢幕面前的我們很被動。

出於禮貌,我們可能會回覆,但是回覆了,又不知道他會找你什麼讓難為情的事情。

每次回覆完之後我內心都會開始緊張,直到他回覆我。

這樣的情況出現,導致我們對這些越來越多的,沒有具體內容的資訊都選擇了視而不見。

還有一類人,是他真的找你有事情。

但是他開頭也是個“在嗎?”

這類人,你往往知道他要來找你有事情,比如借錢,或者有事請求幫忙(最怕來借錢的圖片)

每一次我看到這樣的資訊心理都會看是忐忑不安,究竟有什麼事情?

這幾類人讓螢幕面前的我們很被動。

出於禮貌,我們可能會回覆,但是回覆了,又不知道他會找你什麼讓難為情的事情。

每次回覆完之後我內心都會開始緊張,直到他回覆我。

這樣的情況出現,導致我們對這些越來越多的,沒有具體內容的資訊都選擇了視而不見。

圖片

在當代網際網路社交中,“在嗎”可能要比“我愛你”、“我願意”更讓人心跳加速,不知所措。

我個人也是非常討厭上來開口就是兩個字”在嗎”,然後就沒有下文的的人,因為這讓我沒有安全感。

人類對於未知的事物是帶有恐懼的。

而“在嗎”兩個字背後,就是對於螢幕前的我最大的未知。

相比於未知,不管是我還是正在閱讀的你也好,相信你們都有一個同樣的遭遇和感受。

一般情況下,要是有人給你發一個在嗎,後面要說的基本上不是好事情(哈哈哈,人艱不拆!)

所以,作為成年人,我們很有必要學會成年人的線上社交禮貌:

01。網路上找人諮詢或者幫忙,請直接開門見山。

其實很多事情,都和“在嗎”這個詞語產生的性質差不多。

在嗎,你好,hello,在幹嘛……如果不是經常聊天的人,你這樣開場容易讓人一頭霧水。要麼得不到回覆,要麼是冷場。

明明是你不懂得如何有效社交,反而還怪對方“高冷”。所以我們在向對方提出請求或者諮詢的時候,也要考慮到對方的情況,給與對方足夠的空間和尊重。

我們在與人溝通開場的時候,最好是在前面禮貌性的問候後面,直接加上你想說的事情!

比如:xxx你好呀,我有個問題一直很想諮詢,就是我xxxxxx(具體說事),這樣也好讓對方判斷自己在還是不在,該不該回復你hh……

02。遇到答非所問、轉移話題這樣的回答,其實已經給到你答案了。

已讀不回,答非所問,這些都是不成文的規矩了。

對於一件事情,或者一個問題,你問了,他也回答了,但是答案和問題相差十萬八千里,你就應該明白對方的意思了,這時候就沒必要繼續追問下去啦!

比如,你開口問某人借錢,但對方回答說他最近手頭也緊巴拉巴拉的,這種情況,如果你再繼續問下去,可能連朋友都沒得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