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龍文化,傳承龍精神

(通訊員 何子涵)

“我希望能有一天,能在我們中國的土地上發現真正的龍。”這是八歲的洪昊政在華中師範大學物理科學與技術學院“希望家園”留守兒童夏令營的課程中所樹立的小小理想。

為了向留守兒童傳播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和歷史,培養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增加留守兒童對傳統文化和歷史的瞭解,7月5日上午,在柳山湖鎮中心學校 “希望家園”留守兒童夏令營活動中,物理科學與技術學院黨員國情學習與實踐隊宣傳組成員楊逸萱為孩子們帶來了一節以“中國龍”為主題的教學課程。

楊逸萱從甲骨文的概念開始,透過述說甲骨文的歷史來自然過渡到龍這一字的在甲骨文上的形象。考慮到孩子們的年齡參差不齊,對於較小的孩子而言,單純的甲骨文知識顯得晦澀,對於較大的孩子而言,這些知識又過於單調,她採用現場繪畫的形式,加上對每一筆的細節描述,一步步將龍的形象與文字相結合,讓孩子們能夠更深入地理解“龍”字的內涵。她鼓勵孩子們自己去嘗試寫一寫“龍”字的甲骨文形式,在自己的書寫中加深印象。“老師,這世界上真的有龍嗎?”面對孩子的提問,楊逸萱並沒有直接給出一個確定的答案:“有些事物,並不是在歷史上永遠存在的,有些東西只有到現在才發展出來,比如你們喜歡的動畫片和玩具,那肯定也有很多東西,只有以前才有,或許,龍就是其中一種,只是我們的考古學家還沒有發現它們存在過的痕跡而已。”

學習龍文化,傳承龍精神

講解龍的甲骨文形式

接著,她展示了在考古上發掘的寫有龍字的圖片,並從龍本身隨著歷史發展在人們心中的形象變化切入,再簡要介紹了“龍紋”、“纂文”等伴隨而生的文化。“龍的歷史,也就是我們國家的歷史。”她表示,雖然龍也許並非真實存在的,但它的確是伴隨著中華民族文化的傳承,不斷吸收每個年代的特色,進而在文化上逐漸發展出不同領域的分支,直到自成一脈,它是中華民族的伴生物,也是中華民族的象徵。”

學習龍文化,傳承龍精神

講解龍的形象演變

最後,楊逸萱帶著孩子們一同觀看了電影《花木蘭》。花木蘭在戰場中出生入死,而在她身後一直有一條龍在跟隨、支援著她,看著這些畫面,孩子們很興奮,他們希望,自己也能夠擁有一條這樣的龍。“我能看到他們眼睛裡閃爍的光。”楊逸萱看著這群目不轉睛的孩子們,“他們已經對自己的文化有了感情,他們心裡那顆裝有民族文化的種子正在生根發芽。”

學習龍文化,傳承龍精神

和學生一起觀看花木蘭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