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初盼望長大的童年 給瞭如今的你多少“成年領悟”?

前些日子無意看了李子柒的一個短影片,裡面的李子柒和她的奶奶一起玩“轉糖畫”的遊戲,瞬間就把我拉回了對童年的“無限回憶”裡。

當初盼望長大的童年 給瞭如今的你多少“成年領悟”?

李子柒和奶奶玩“糖畫”

用今天流行的“使用者畫像”四個字來概括的話,我的童年畫像(小學至初中)大致長成這個樣子:

住在國企單位大院裡,樓上樓下和馬路上的叔叔阿姨都認識;

典型的獨生子女玩樂模式,寒暑假,在家自己對著鏡子瞎比劃是人生一大樂趣;

看《新白娘子傳奇》、《還珠格格》、《流星花園》以及分配角色扮演,沒事兒相約各家來一次“家庭卡拉 OK”,是和小夥伴的室內遊戲主要專案;

挖蚯蚓、翻牆、橡皮筋以及溜旱冰,是和小夥伴的戶外娛樂主要專案;

當初盼望長大的童年 給瞭如今的你多少“成年領悟”?

有沒有熟悉的關鍵詞?

是不是忽然間想到了你的小時候?

有多少兒時不懂的道理,長大後都成了回不去的“珍貴”呢?

小時候希望離開大院,長大後發現鄰里都認識的社群成了稀罕物

當初盼望長大的童年 給瞭如今的你多少“成年領悟”?

不知道有多少人和我一樣,童年長在父母單位的大院裡。那種樓上樓下都是熟人,走在院子的馬路上,小夥伴們互相都認識的感覺,總有一種生活在一個微型社會里的錯覺。

以為人生的很多時光就會這麼一秒一秒的走完,年少的銳氣長出了很多的“不甘心”,不願意就這樣度過少年時代,在雜誌、漫畫、流行歌曲裡找尋對遠方的渴望,希望有個時光機把我們迅速帶走,直接去那個偶像劇裡描述的成年日子裡,那裡有獨立、自由、五彩斑斕的味道。

一轉眼,真的長大了,為人妻、為人母,住在一個月工資才夠買一平米的高價房子裡,樓上樓下五年八年的也不定認識,可能中間各種原因,兩三年換一撥鄰居也不是啥稀罕事

,你才終於發現:啊!童年的單純大院兒,三點一線流水式固定的大院兒生物鐘,已經一去不復返了,人與人的生活信任感也一去不復返了……

小時候希望24小時有人陪著玩,長大後發現“一個人的時光”很寶貴

當初盼望長大的童年 給瞭如今的你多少“成年領悟”?

80-95 前的這一代,大多都是獨生子女,我們自己跟自己玩的機會總是很多。也萌發了許多隻屬於獨生子女的“絕門遊戲”。

你有沒有過暑假趁爸媽不在家,開啟媽媽的衣櫥,偷穿大人的衣服然後對鏡轉圈圈的日子?你有沒有過給自己的娃娃取好名字,然後設定一個主題,對著它們掏心挖肝的日子?你有沒有把香水口紅試個遍,指甲油也利用上,然後趁爸媽快下班了,火速去衛生間拼命洗的日子?

那個時候,好希望寫完作業,家裡馬上能變出一個小朋友陪自己玩,不想一個人的時間這麼多。可是長大了,才發現,想要一個人的自由時光,真的很奢侈。工作上的瑣碎、突發的加班,不停擠壓你的私人時間額度;有了娃,除了職場的忙忙碌碌,親子時光也要分配好;

所以網路上才有一個段子:成年的自由,就是下班停車,故意不出來的那幾分鐘;想上廁所,坐在馬桶上劃手機的那幾分鐘……

小時候想沒有功課只看電視,長大後發現想用筆寫字,科技都不給你機會

當初盼望長大的童年 給瞭如今的你多少“成年領悟”?

大陸古裝片、香港武俠片、臺灣偶像劇、韓國言情劇構成了我年少時,對電視的全部理解。那些個寒來暑往,終於考完試的假期,捧著西瓜或者吃著烤紅薯,窩在電視機旁,不動腦子的看著劇情獲得的“爆米花快感”,是我當時對生活真奢侈的定義。好想就這樣看下去,沒有作業沒有考試,做著俊男靚女嬉笑怒罵的夢……

長大後,發現科技已經發展到全面電子化,用筆寫字的機會少之又少。手機備忘錄完成了記錄每日必做的功能,微信和雲筆記完成了溝通、收藏、摘錄文字的功能,線上雲協作完成了會議紀要、專案執行的功能……你想掏出筆記本記錄嗎?然後對著辦公室翻一翻?不是沒機會,但確實沒有抱著膝上型電腦,敲敲敲來得迅速和便捷。

回家看電視?No,回家手機刷劇才是正解。

當初盼望長大的童年 給瞭如今的你多少“成年領悟”?

很多在童年看似簡單乏味的事情,長大後才明白,“世界的殘酷”一生都看不完。

還是要感謝童年的,那些依附在自己身上的故事和回憶,才組合成了今日的自己。所謂活在當下,即時感恩,如果沒有年少和此刻的對比,如何得出“不容易”和“多珍惜”呢?

你愛現在的自己嗎?你有“揮不去”的童年遺憾嗎?希望看到這裡的你,可以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