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在當下,讓冥想帶你走進一場“城市修行”

活在當下,讓冥想帶你走進一場“城市修行”

冥想,是一項有大量實證研究支援的頭腦練習。在說明冥想是什麼之前,我首先想告訴你冥想不是什麼:

1。 冥想不是思考,對冥想的第一個誤解是誤以為冥想是坐在那兒,專注的梳理自己的念頭和想法。不,冥想不做這個。

2。 冥想不是白日夢,冥想的過程也不是發呆、不是坐在那享受在各種念頭中徜徉。

3。 冥想也不一定是什麼都不想。不是所有的冥想技術都練習讓大腦達到完全放空的狀態。那是有些冥想技術會做的,但它並不是最受實證支援的冥想技術。也就是說如果你想獲得一些已經被科學研究證實的好的結果,你選擇的冥想技術最好不是練習放空。

最為常見的冥想技術有兩種,一種叫做

注意力聚焦技術

(Focused Attention),它要求練習者把注意力集中在某個目標上。這種冥想技術會鍛鍊3種認知過程,a)監控自己的注意力,及時發現自己的注意力已經偏離了目標;b)把注意力從分散自己的東西上“解開”;c)把注意力重新放回目標上。

大量神經科學的研究發現,這種冥想技術會改變我們大腦區域的活躍情況。注意力聚焦型別的冥想練習,能夠極大地提升人們維持專注的能力;人們在有選擇地分配自己的注意力上,也會做得更出色;有研究發現,長期練習這種冥想的和尚,能夠用左眼和右眼分別看兩張圖片,而同時維持它們的影象在腦海中(維持時間顯著長於對照組),這是選擇性分配注意力和維持注意力改善的表現。

更有意思的是,研究發現,長期練習這種冥想技術,人們會更少地“自動化”的對外界刺激作出情緒化的反應。對於那些可能干擾到注意力集中的刺激,大腦的活躍狀況發生了變化。人們更少“一遇到事情就立刻作出情緒反應”,而會與之保持一個暫停的時間距離。這被稱為情緒“去自動化”的過程。用大白話翻譯的話,就是更少情緒化的意思了。

第二種冥想技術是

開放式觀察技術

(Open Monitoring),在這種練習中,注意力沒有一個明確的目標指向,人們只是對自己每一個時刻的身心變化保持一種客觀的觀察。當人們觀察到自己的某種感受、念頭升起時,練習者被要求對它們不做任何反應,不批判、不壓抑、不把注意力黏著在任何一個所觀察的現象上、不做更多追究。假如練習者意識到自己做出了反應,則把這種反應本身也作為觀察的物件來看待。

長期的開放式觀察冥想練習,也被神經科學研究表明,會改變我們大腦的活動方式。它能給人帶來的最大的好處,是提高我們“情緒的靈活度(Emotional Flexibility)”。

很多時候,我們會彷彿(卡在了)某種情緒刺激中,反覆咀嚼它、反覆感受到它帶來的痛苦。但在練習開放式觀察冥想的過程中,我們被要求“不把任何一種感受或念頭放在特別首要的位置”,我們一時同仁的對待他們,在當下這一刻觀察到了它們的升起、然後就立刻拋下他們離開。

同時,我們也練習不做反應、一時同仁地接納自己在每一個時刻、當時當刻升起的一切身心現象,這給了我們更多的空間覺察到每個感受、念頭的存在—大量研究證明,僅僅是標識出某種情緒感受的存在,就能夠顯著降低它存在的時間長度、和激烈程度。

因此,長期的開放式觀察冥想練習者,能夠極大提高他們投入、以及抽離某種感受的能力。他們更少被某一種情緒刺激困住,能夠在情緒感受上更為靈活、收放自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