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自己身邊的知己,能做到"四不”的是真朋友

觀察自己身邊的知己,能做到

不攀附

明代文學宗師李贄曾寫過一篇名為《張千載》的文章,其中詳細記述了文天祥和張千載的友誼:

張千載是文天祥的總角之交,又有同窗之誼,感情甚篤。

可惜兩人境遇不同,文天祥高中狀元,名傳天下的時候,張千載還是一名舉人,在家耕讀。

以兩人的關係,張千載完全可以透過文天祥,走上一條人生捷徑。

但是,他卻在一眾逢迎拍馬的人群中默默選擇了退出,甚至文天祥準備舉薦他做官,他也避而不見。

有人說張千載頑固不化、不識抬舉,認為文天祥和張千載即將“友盡”。

沒想到他們的關係卻愈加深厚起來,而那些阿諛奉承之輩,文天祥則是敬而遠之。

後來的事情,大家都知道,文天祥被元人囚禁,從前圍在他身邊的那群“朋友”唯恐避之不及。

唯有張千載變賣家財,在獄中整整照顧了他三年,最後還為文天祥夫婦收斂了屍骨。

李贄稱其為:“生死交情,千載一鶚!”

這樣的朋友,後人給予再高的評價也不為過。

但是,對於當時的張千載來說,他只是緊守著朋友間的本分,用三個字概括就是:不攀附。

它是一段友誼的試金石,也屬於一個人的高尚品格。

張千載和文天祥的友誼告訴我們一個道理:

那些在你人生得意之時前呼後擁的,不過是趨炎附勢之徒,所謂的朋友可能只是他們為謀取一己之私的“工具”。

唯有在你高朋滿座之時選擇“不攀附”的那個人,才會不計較利益得失,成為你一生的朋友。

不憐憫

巴爾扎克在《驢皮記》中寫過這樣一段話:

“人類最難忍的是憐憫之情,可是,憐憫卻能殺死人,它使我們原來虛弱的身體更為衰弱。”

同事海子和我說過一個發生在他身上的故事:

他曾有一個朋友,大學同學,因為來自同一座城市,原本保持著不錯的友誼,可是到底還是分道揚鑣。

究其原因,卻是非常耐人尋味。

原來,海子家境一般,大學期間父母生意失敗,欠下不少外債。

所以,他在很長一段時間都是省吃儉用,同時還在外兼職、勤工儉學。

知道海子的事情之後,他的那位朋友心生憐憫之情,去食堂不僅搶著幫他付錢,還在他不知情的前提下,幫他領了“貧困生助學金申請表”,當著同學的面催著他填寫。

海子說,那時眾目睽睽,其中不乏“憐憫”和“同情”,他恨不得“找一個地縫直接鑽進去”。

憐憫,也許真得源自你內心善意的表達。但是,如果沒有考慮到朋友的意願,就會給他造成無形的重壓。

於是,本來處於同一天平上的兩個人,便會失去平衡:

一個高高在上,一個重重墜下。

海子是一個很要強的人,用他自己的話說:“我有手有腳,又沒有到吃不起飯上不學的地步。”

他相信依靠自己的努力一定能度過難關,卻因為朋友的“憐憫之心”,將自己灰頭土臉的模樣赤裸裸地暴露在大庭廣眾之下。

之後他的朋友更是“愛心氾濫”,人前人後都經常表達出對他遭遇的同情。

這種一廂情願的“憐憫”,使海子的自尊心不斷地遭受打擊。

而他們的友誼最後走向終結,也就無可厚非了。

法國電影《觸不可及》描繪過一段真摯的友誼,下半身癱瘓的主人公菲利普在談到他的朋友瑞德斯時說:“我要的就是這樣的人,沒有憐憫沒有特殊對待沒有歧視 。”

其實,友情沒有那麼複雜,它不需要什麼同情和憐憫,它只需要兩顆平等的心的相互交換。

不遷就

中國人喜歡說“朋友如手足”,還有一句意氣風發的豪言“為朋友兩肋插刀”。

但是,即便是再好的朋友,也要保留自己的底線,不能無原則的遷就。

房祖名和柯震東,一個一出道就有父親成龍的扶持星光璀璨;一個一炮而紅是當年炙手可熱的偶像。

他們之間的友情,在很長一段時間都為娛樂圈津津樂道。

但是,最終的結局卻令人不勝唏噓,因為涉毒兩人有大好前途的年輕人鋃鐺入獄。

“第一次在他(房祖名)家拿出來的時候,是有點意外,但是因為他的緣故,我覺得沒有關係,很愚蠢地認為只去吸一口就離開。”

這是柯震東進行訊問時候的原話,無非就是出於對朋友的遷就,但是就是這不經意地“第一次”,卻將他一步步拉進了難以挽回的境地。

而最大的諷刺是,在此之前,他還和一眾明星一起拍攝過禁毒宣傳片。

其實,作為朋友更應該堅守住自己的原則和底線,不要因為維護所謂的“友情”,而遷就朋友的錯誤,甚至是同流合汙。

當斷不斷,反受其亂。

如果一段友情需要靠你不斷遷就去維繫,那麼何不學習管寧“割席斷義”。

不越界

陳道明在接受《時尚先生》雜誌採訪的時候,說過這樣一句話:

我覺得人真是掏心窩子的時候,就離分開不遠了。有時候有朋友跟我說太多他自己的東西,我會制止他。

一、這個跟我沒關係,對我來講是沒有用的;

二、掌握對方太多的東西,會產生一種“懸空”的情緒,永遠在兩人之間罩著。

這種距離不會產生多少美感,到頭來只落得個“不在乎”。

這是陳道明的交友原則。在他看來,友情是“彼此對對方的存在感到一種愉快,而不是整天廝混在一起。”

親密無間的朋友,固然令人羨慕;但是千萬別拿自己不當外人,對朋友的生活肆意地介入。

中國是一個人情社會,朋友間的相處常常會模糊彼此的界限,末了還自以為是地加上一句:“沒拿你當外人。”

對,你是沒拿自己當外人了。

可是,你有沒有考慮過,即便是對待自己,別人也是有要求的呢?

思想家蒙田曾這樣描寫過自己年輕時候的一段生死至交:

“如果有人問我為什麼愛他,我覺得我只能如此回答,因為他是他,因為我是我。”

這無疑將朋友間的界限感,說了個通透徹底:

最好的友情,就是親近地保持距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