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龔賢行草書《自作詞卷》欣賞

「明」龔賢行草書《自作詞卷》欣賞

龔賢(1618—1689),又名豈賢,字半千、半畝,號野遺,又號柴丈人,鐘山野老,江蘇崑山人,後流寓金陵(今南京市)。早年曾參加復社活動,明末戰亂時外出漂泊,入清後隱居不仕,居南京,靠賣畫、賣字和賣文為生。龔賢精於繪畫,樊圻、高岑、鄒喆、吳宏、葉欣、胡慥、謝蓀等並稱“金陵八家”,併為“八家”之首,不僅如此,他還十分擅長書法,尤其行草書,能夠不拘泥於古人,自出機杼,在當時具有很高的地位。受到時人的重視和歡迎。

龔賢《草書自作詞卷》,絹本23×665cm,本卷書自作詞,《甘州子》五首、《浣溪沙》三首、《江神子》兩首、《石頭城》兩首、《臺城》兩首。大多傷古悼今,抒發自己對歷史興亡的感慨,詩風蒼涼沉鬱,寫出了詩人的民族氣節,意味深長雋永。

「明」龔賢行草書《自作詞卷》欣賞

「明」龔賢行草書《自作詞卷》欣賞

「明」龔賢行草書《自作詞卷》欣賞

「明」龔賢行草書《自作詞卷》欣賞

龔賢書法早年曾以董其昌為師,但是從他存世的作品來看,多有米芾的意味。在當時董其昌書風風靡海內,人人仿效,整個社會都在學習董氏書法的情況下,龔賢能夠跳出董氏書風影響,不受董氏書法的束縛,確實是非常可貴的。從單個字的處理上來看,字形上和米芾有著很大的相似之處,並沒有完全從米芾的結體中脫化出來,但也絕不是完全對米的模仿,一變米芾“刷字”的書寫特點,同時也弱化了米芾字型險絕的特點,將字形寫的相對米芾書法更加的穩重。將線條寫的更加豐潤流美,這應該是受董其昌書法“清風漂浮,微雲卷舒”特點的影響。

龔賢曾指出:“書法至米而橫,畫至米而益橫,然蔑以加矣。”可知,龔賢對米芾書法是有著獨特的理解的,這使得他的書法沒有對米書和董書筆筆摹擬,而是能夠自出機杼。在書寫過程中,字型大小錯落一任自然,增加了整幅作品的跌宕感。

在用筆上,簡化了米芾“八面出鋒”的用筆,龔賢書法沒有類似米書那種鋒芒畢露的出鋒特點,龔賢則顯得張揚不足而內斂有餘,每一個字,都在正倚之間顯現出端莊來,字形溫文爾雅,又不失豐富和新奇。在筆畫和線條上,作為畫家,龔賢發揮了其職業的敏感,對點畫和線條的把握有著獨到的理解,使點畫和線條更加的具有表現力,更加的能夠吸引人的目光。起筆上,方圓兼用,方筆斬截爽利,乾淨利索,不拖泥帶水,圓筆飽滿渾厚,大氣穩重。在轉筆上,或圓轉或方折,圓轉如田野小徑,方折似猛浪回頭,動靜結合,時而流媚,時而剽悍,變化萬千。

「明」龔賢行草書《自作詞卷》欣賞

「明」龔賢行草書《自作詞卷》欣賞

「明」龔賢行草書《自作詞卷》欣賞

「明」龔賢行草書《自作詞卷》欣賞

「明」龔賢行草書《自作詞卷》欣賞

「明」龔賢行草書《自作詞卷》欣賞

「明」龔賢行草書《自作詞卷》欣賞

「明」龔賢行草書《自作詞卷》欣賞

「明」龔賢行草書《自作詞卷》欣賞

「明」龔賢行草書《自作詞卷》欣賞

「明」龔賢行草書《自作詞卷》欣賞

「明」龔賢行草書《自作詞卷》欣賞

「明」龔賢行草書《自作詞卷》欣賞

「明」龔賢行草書《自作詞卷》欣賞

虛筆入紙,不有意刻劃,但是在收筆處,龔賢似乎是有意而為,其字收筆處並沒有隨意而出,更多的是一種含蓄的收筆,這使得整幅作品看起來溫文爾雅,流露出濃郁的書卷氣。

在用墨上,枯溼濃淡兼用,濃墨渾厚、穩重,淡墨空靈、秀逸,枯墨蒼老、勁健,這些用墨方法多是龔賢將繪畫中的墨法在書法作品中的運用,豐富了書法作品的表現性,更具有視覺上的衝擊力,帶給欣賞者與其他書法作品不一樣的視覺感受。這種用墨方法在現在的書法創作中具有很重要的借鑑意義,很值得我們學習和研究,為我們創作出更好的書法作品起著很重要的作用。

在章法布白上,龔賢書法更多的體現出董氏書風的特點,字與字或緊或密,或大或小,錯落有致,行氣的擺動如行雲流水,行與行之間則保留一定的距離,給人以疏朗之感。這就使得字距的緊密和行距的疏朗形成一種對比,產生明快的視覺效果,更加的突出書卷之氣。

「明」龔賢行草書《自作詞卷》欣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