慣性思維很可怕,讓自己自以為是

今天早上我就是犯了一個錯誤,慣性思維。按著慣例熱饃饃,也沒有看水,活一點,就去衛生間的三部曲:解手、刷牙、洗臉,等我收拾完,回來。一到廚房一看,不對勁啊,熱饃饃是有熱氣的,為啥鍋是紅的,還有一股糊味。一看完了,原來是熱饃饃沒有加水。就是乾燒,沒水。能不糊嗎?

原來我以為是有水的,但是昨天我把鍋洗了,沒有加水。現在想想還是有點後怕的,不能按著自己的理解辦事,當時開啟看一下,有沒有水。會有這樣的危險事情發生嗎?

我們在做事情前,在檢查一下,還是沒有錯的。

慣性思維是如何形成的呢?

簡而言之,慣性思維就是:人類的大腦經過不斷的練習和鼓勵,會形成一種思維習慣,去追求獎勵(更多的多巴胺)。所謂多巴胺是一種神經傳導物質,用來幫助細胞傳送脈衝的化學物質。這種腦內分泌物和人的情慾、感覺有關,它的作用是把亢奮和歡愉的資訊傳遞,人們對一些事物上癮主要是由於它。Arvid Carlsson確定多巴胺為腦內資訊傳遞者的角色,這使他贏得了2000年諾貝爾醫學獎。

英國的科學天才貝爾納說:“妨礙人們創新的最大障礙,並不是未知的東西,而是已知的東西”。慣性思維當然有很多的好處,但我們不能否認。因為慣性思維實質上是人們在長期的工作、生活中,透過總結平時的經驗而產生的一些固定的思維模式。由於這些經驗和常識在解決問題時非常有用,於是潛移默化地形成了思維的定勢。有了這些定式的存在,在處理同類問題時就能少走許多彎路,節省大量的寶貴時間。所以,慣性思維會隨著人的閱歷、經驗的豐富而增長。

但是,當我們遇到新的情況時,慣性思維的弊端就顯露出來了:

第一:它習慣性地運用舊方法處理新問題,經驗因此變成了一種針對思維的“枷鎖”;

第二:它對思維創造性形成了強大的阻礙,對經驗的依賴容易使人失去創新的動力;第三:它在解決常規問題時對人的思維產生了許多教條式的束縛,讓人循規蹈矩,不敢越雷池半步。

有一個故事也能說明:

一家酒店經營得很好,人氣旺盛、財源廣進。酒店的老總準備開展另外一項業務,由於沒有太多的精力管理這家酒店,打算在現有的三個部門經理中物色一位總經理。

老總問第一位部門經理:“是先有雞還是先有蛋?“

第一位部門經理不假思索地答道:”先有雞。“

老總接著問第二位部門經理:“是先有雞還是先有蛋?”

第二位部門經理胸有成竹地答道:“先有蛋。“

這時,老總向最後一位部門經理說道:“你來說說,是先有雞還是先有蛋?”

第三位部門經理認真地答道:“客人先點雞,就先有雞;客人先點蛋,就先有蛋。“

老總笑了。他決定將第三位部門經理升任為這家酒店的總經理。?

人生哲理:

就事論事,往往容易侷限在一個小圈子裡,這就是常說的:慣性思維“。跳不出來時,就找不到得理事情的正確方法:相反,當我們換個角度跳出原來的慣性思維的框框時,我們就走上了一條新路,即:柳暗花明又一春。

我在工作中是不是也有這個習慣呢?

有了這個習慣,那就不是一個合格的職場人,有時我們不能按照自己的思維辦事,不能老是我以為,我以為。為啥會出現這個情況呢?

我當時看一下,檢查一下,不是我以為鍋裡有水,就不會出現乾燒的情況,出現危險事故。

我以為,我認為,這是很可怕的,我們還是不要有這個習慣。那會讓自己很受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