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際網路大會分享之資訊無障礙的實踐與應用

2018年7月10至12日,第十七屆中國網際網路大會在北京市國家會議中心成功召開。該會議是由工信部,國家網際網路資訊辦公室,發改委,廣播電視總局……等為指導單位,中國網際網路協會主辦。

作為一位資深視障科技員,我每年都會留意類似的互聯大規模活動。而今年,像去年錘子釋出會出現資訊無障礙板塊一樣讓人眼前一亮,在這個政府主導的網際網路頂級行業大會上,我驚喜看到了資訊無障礙相關欄位。這個意義可就大不相同了,這是讓相關政府部門及相關企業認識資訊無障礙的重要場合。

本次為資訊無障礙站臺發聲的,是資訊無障礙研究會首席專家、中國網際網路協會資訊無障礙工作委員會專家委員張昆。瞭解得知,他曾參與了 web 端 W3C 無障礙國際通用標準的制定。

面向政府相關領導,企業高管,網際網路熱門產品的研發者,張昆先生分享了他對於資訊無障礙的應用和實踐方面的理解,並強調總結:人人為我,人人為人。資訊無障礙不是給殘障者的無障礙,它的價值是在全社會,資訊無障礙的全面普及將是惠及全人類的事業。

下面我們一起來看看這篇有關資訊無障礙的精彩分享吧!

共勉:

張昆:首先感謝中國網際網路大會給我這樣一個機會去談一下資訊無障礙以及應用的實踐。我想先談一個故事。

十多年前我還是一個IBM的工程師,當時我從事的是IT方面的工作。在業餘也做一些公益專案,其中一個專案是到福利院給老年人進行一些情感疏導。

有一次,一個老年人跟我說“小張,你能不能給我配一臺電腦?我看別人用電腦可以聽音樂,聽歌,聽戲。”我說,“沒問題,現在電腦很便宜,三、四千塊錢的筆記本到處都是。”我本身是工程師,就自然地問一問他的需求,他說其實很簡單,就是能聽音樂,能看新聞,能看影片,能查一下資料就OK了。我問需要什麼樣的記憶體,需要什麼樣的CPU,需不需要光碟機,需不需要網絡卡,他當時就蒙了,說我完全不知道這些事情,滑鼠是幹嗎的,鍵盤是幹嗎的,網口是幹嗎的,介面是幹嗎用的,當時就把我問的一愣一愣的,後來他也沒買筆記本。

這件事過了幾年以後,2009年前後有一個公司出了一臺自己的產品叫iPad,我突然發現這款產品不就是老年人需要的,不需要滑鼠,不需要鍵盤,不需要特別的輸入,也不需要各種各樣的介面,很簡單就能幫助大多數人完成他們通常需要的一些工作或者生活,應用也非常簡單。

講這個故事的目的是什麼呢?資訊無障礙是可以幫助到很多人,是有創新理念的一個應用。

借這個引子,我想說一下資訊無障礙的概念,資訊無障礙,就是讓任何人在任何情況下都能平等地、方便地獲取資訊。

聽起來非常簡單。但是實際上大家可以考慮一下,如果是殘障人士,比如他是一個視礙人士,怎麼去獲取資訊?怎麼獲取網際網路上的資訊?怎麼使用手機?比如他是一個聽力障礙的人士,現在很多影片內容、音訊內容它包含很多資訊,怎麼去獲取這些資訊?再比如我們不太熟悉的讀寫障礙,還有注意力不能集中,學習障礙,這些都是比較專業的一些名詞。他們是怎麼獲取這些資訊的?

還有一種情況其實更為通常,我們管它叫境遇障礙,什麼叫境遇障礙呢?比如說我們從北京飛到另一個城市,德國或者阿拉伯國家,到那個城市我們不懂它的語言,也不會說它的語言。如果沒有清晰的指示牌,沒有清晰的資訊指示,你可能連機場都出不去,這是境遇障礙,其實很多人都會碰到。它也是最通常的一種情況。

我分享一組數字,全球約有10億人口有各類殘疾,占人口總數的15%,這10億人口中的1/5左右有嚴重的殘疾問題,他們是資訊無障礙的主要受益者和使用者。

這個數字在中國是8300多萬殘障人士,這是中國殘聯2006年統計的一個數據,資料已經時間比較長了,我相信這個資料還在增長。同時中國老齡委統計的資料,有2億60歲以上的老年人。前兩天我看一個新聞,遼寧省正在開發老年人的就業機會,因為他們的勞動力市場已經嚴重不足了。其實資訊無障礙解決的就是這樣一些問題,社會包容性的問題。

全世界有5%到15%的讀寫障礙人士,讀寫障礙人士在國內不是一個很熟悉的名詞,但是在國際上它有專門的名詞,專門的分類,專門的研究,這一部分人他們由於大腦的解碼問題,對文字的讀或者文字的寫的能力是比較差的。尤其在少年兒童裡面,包括像我國的香港、臺灣都有相應的分類和教育機制。

解決資訊無障礙的問題,其實有很多細節、很多方法。時間關係,不一一介紹了。我想做一個類比,大家可以想象一個殘障人士使用輪椅,他要進入一個大樓或者一個建築物,這個大樓或者建築物可能是他生活或者工作的地方。當他進入這個大樓的時候需要考量幾個問題,這個大樓符不符合無障礙的標準,無障礙的標準包括它有沒有坡道,如果他使用輪椅,即便大樓只有一節臺階,對於他來說他也是有障礙的。有沒有升降電梯,如果沒有升降電梯,光有扶梯,光有樓梯,他上不了樓的。有沒有相應的洗手間,他要長時間逗留,要長時間辦公,沒有洗手間對他來說是很尷尬的事情。

對應到資訊領域裡面,比如一個全盲人士使用手機,他們會使用讀屏軟體,讀屏軟體和輪椅都屬於殘障人士使用的輔助技術或者我們叫輔助工具。現在大多數的軟體包括大多數的作業系統都有無障礙介面,這些API會把軟體的資料還有它的元素,它的數值,包括它的操作方式,以一種固定的模式、固定的方式給讀出來。殘障人士就可以正常的使用。

但是很遺憾,國內很多應用50%或者60%以上的應用它們並沒有遵循無障礙的開發原則去開發,大多數的軟體應用都有無障礙的問題。可以想象如果一個盲人他不能使用手機,不能使用打車軟體,甚至說普通的工作學習軟體,他的很多資訊訪問權利就被遮蔽掉了,就被禁止掉了。

當然可能很多人說他們有必要去用這些東西嗎?一個殘障人士有必要去工作去學習嗎?社會給他福利,社會給他保障就可以了。其實這是一個不正確的觀點。

聯合國在2008年6月份釋出了《殘疾人權利公約》,中國是最早的締約國之一,全球有190多個國家都有締約條約。中國在這之後也重新修訂了我們《殘疾人保障法》。相應的條款還有法規正在加速更新,全球有20個以上的國家他們明確把資訊服務、產品的無障礙寫入法規。如果你的產品,你的技術達不到無障礙的要求,可能你的產品就不能進入到公共服務的範圍,甚至不能進入國家的採購名單,這是很嚴肅的一個商業條款。

從另一個角度來說,殘障人士他們是有權利,也有必要去跟正常人一樣,去公平使用資訊,公平獲取資訊。比方說像大家想象霍金,如果霍金不能說,也不能走,我們剝奪他受教育的權利,甚至剝奪他出門的權利,是不是人類就少了一個天才?這樣的天才可能普遍村存在於我們20%-30%的人口中,這是其一。

其二,剛才說老齡化的問題,中國是老齡化非常嚴重的問題,剛才說東北老齡化的問題,像上海也是一個老齡化非常嚴重的城市。他們同樣需要把這些老齡化的城市人口治理納入到政府的一個規範裡面。

我們在做很多專案的時候也會發現有很多這樣的案例,比方我們在跟一些商業平臺做網上購物的一些專案的時候,會發現不僅是它的平臺流量增加,對於殘障人士來說,很多盲人他可能以前的工作就是做按摩。但是我把這些平臺的架構幫他搭好了以後,透過這個平臺買或者賣,他有了一個就業渠道,甚至可以成為客服,可以成為技術人員做排版,做更新。他的就業渠道就增加了,對於整個社會構建包容性是有很大意義的。

從企業來說,它有各方面的法律條規,再一方面,從社會責任角度來說,企業會重新認知它的產品通用性,通用價值。我們可以考慮,現在很多產品它以通用價值作為第一原則,如果企業把通用原則放在考慮的範疇之內,把殘障人士放在考慮的範疇之內,它的通用價值是大大增加的,是能大大提高它的企業本身的價值。

因為時間關係,講的不是特別透徹,但是對於資訊無障礙,我想最後總結有一句話,就是人人為我,人人為人。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