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正非談德國之所長

不久前,任正非接受德國媒體的採訪時談到德國的許多強項,如下是相關對話,

記者:中國有多少像華為這樣的企業呢?

任正非:我不知道。我認為,其實

中國在接受德國文化上還是非常好的,比如宗教改革也是從德國開始的,德國盛產哲學家、音樂家、藝術家……

。按理說,

一個工業型社會,怎麼能創造出這麼燦爛的人文文化呢?

前幾天,國家信產部的部長參觀我們公司時,我專門帶他參觀生產線,講

西門子軟體多麼好、BOSCH的軟體怎麼好、達索軟體怎麼好,為什麼?工業網際網路必須是從事工業幾十年的人,把他的經驗變成電子的時候才是工業網際網路,而不是我們搞網際網路的公司變成工業網際網路

。我們幫助國家大規模推廣德國的控制軟體,提高生產、提高效率。我們認為,中國和德國之間經濟有極大互補性,中國要發展,德國很多優勢對中國非常好,德國需要中國13億人民的市場。

我去德國斯圖加特,工程院院長帶我參觀一個工學院一年級學生入學,給每個人發一塊鐵、發一個齒輪的圖紙,讓他們用銼刀銼出一個齒輪或者一個軸來,完全用手工做,做出來並不打分,必須裝到減速箱裡,讓汽車開,開完回來檢驗才給打分。所以德國機械工業將永遠無敵於天下

,同樣的鋼鐵,德國車並沒有消耗更多,但是價格貴幾倍。

德國很多優質的東西需要一個市場空間去放大,要開展貿易的便利化、自由化。中國改革慢了一點,但是去年開始已經對機械製造產品、工業產品放開門限,降低關稅,有利於進一步發展。中德之間應該更加加強經濟的合作,而不是對抗。所以,我們非常贊成歐洲的觀點,歐洲是一個經濟共同體,沒有那麼多政治目的。中國其實也不會想稱霸,中國還是主要生產中低端產品,中低端產品和中高階產品之間應該有相互的交流。

第二,中國的服務產業落後,我有位朋友生病了,我建議他去兩個地方動手術:德國和美國。

德國的醫療這麼高階,這麼發達,德國如果在中國能建立一些醫院,不需要消耗多少人員,就可以把中國賺你的錢,從中國賺回去

又比如

教育,太難拿到德國博士學位了,德國博士是真博士。我們在英國和德國的工廠,大量招德國博士,太優秀了,因為德國教育很嚴格。德國中小學教育,為什麼不在中國發展呢?中國也在開放服務業,這是無煙工業,煙囪不冒煙,就可以把人民幣賺回去,這樣形成貿易對沖。

評價:

學醫、學精密機械、做教育,去德國;藥物研發、化妝品研發、碩博深造,德國很厲害,這些領域同樣厲害的還有瑞士。

補充一點“留德華”的親身體驗:

德國強在踏實,以我大大小小課程平常上大課和小課,做作業計成績,日常分組做Project 小Essay 計成績,課程結束書面考試計成績,最後與教授(或其指定核心教師)一對一面試也計成績,最後加權算總賬。德國人幾十年如一日這樣執行不走樣,畢業生質量不如美國等名頭響、不太會吹,但動手做事解決問題絕對槓槓的、信得過。

為防止學生不好好準備撞大運去考試,制度規定,一門課最多允許考三次,若不能透過將被強由國家專門機構做測評是否繼續學改專業,若測試不適合則在全德國都不能再學,必須換專業。

國家層面為讓學生穩定學習沒有經濟壓力很大,基本都免收學費(對本國外國一視同仁,這個不得不服):

提供優惠住宿:

一套單間(臥室衛生間淋浴間廚房小飯廳) 暖租水電能源網路等全包20年前我支付150歐元/月,現在估計也只需要200多歐元(匯率1:8估計),每學期繳納約300歐元註冊管理費取得學生證,憑證方園近百公里所有公共交通(除高鐵和Taxi)全免費。

德國學生極少出國讀書,本國讀書不太花錢而且就業方便,自己花錢出去不值當,二則大學裡國際交流很多,雙邊協議都是免費。

制度保障教育水平,我現在就用了不少德國人,在國內算上住房補貼不比中方較高層員工多,在對外聯絡工作計劃國際協調方面具有國內員工不可比擬的優勢

德國法律定義教育不是產業,是權利,國家有錢大力支援教育,玩法不一樣結果也不一樣。

以前和現在國內

搞得比較紮實的好些人都德國背景,比如潘健偉路甬祥等

,當然美國頂尖學校的博士博士後也不錯,但肯定不是大批次的克萊登大學,美國若畢業率低了招不到學生就頭大,徹徹底底資本主義啊

評價:

人應該追求一輩子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但想做的不一定適合自己,所以要在一段時間內(通常是高中或大學)找到自己想做又適合自己的,會少掉很多無端的壓力,幸福感也會高很多。

高校應該引進德國的專業測評方法,否則多少人青春被耽誤啊。

作為學生自己,青少年時期除了埋頭讀書外,非常有必要多做更多的嘗試和積累,去找到自己感興趣又擅長的領域和專業。

任正非談德國之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