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武術扎馬步,在現代格鬥中是笑話?扯淡

傳統武術扎馬步,在現代格鬥中是笑話?扯淡

記得2010前後,小編開始痴迷查尋各種格鬥的訓練理論知識,因為那時候開始接觸很多的國外拳王訓練影片集錦,看著五花八門訓練科目卻不知訓練目的和訓練詳細,無疑讓一個痴迷散打的少年人抓心撓肝。

不過那年代,國內的格鬥理論不論是紙面或者網路都比較匱乏,而傳統散打教練普遍對於理論性知識並不是太成體系(或擅長)。

有限的網站資料中,格鬥訓練理論中總會看到扎馬步這一個訓練科目。。。

傳統武術扎馬步,在現代格鬥中是笑話?扯淡

10餘年過去了,國外眾多成熟格鬥訓練成體系被傳入中國,扎馬步訓練在踢拳市場中並不多見(至少我這裡是),但各種格鬥武術群中,對扎馬步在現代格鬥中作用,依舊存在各種討論!

那麼被廣大網友視為「傳統糟糠」的「扎馬步」在現代格鬥訓練體系中,還有位置嗎?

初學者必先學扎馬,傳統知識有錯嗎?

不少人的印象中,傳統武術訓練中,初學者幾乎都必須經歷「扎馬」的階段。馬步的訓練幾乎被視為傳統武術的門檻——

正所謂:熬不過扎馬,學不了功夫。

傳統武術扎馬步,在現代格鬥中是笑話?扯淡

個人經驗而言,老師傅們要求扎馬的原因,都有一個共通的理由:馬步不穩,發力不好,且容易被攻擊下盤時無法招架。

以運動訓練的角度分析,一般參與運動的肌肉會分為四類:主動肌,協同肌,穩定肌和拮抗肌。

馬步的練習正是穩定性的訓練,而穩定性的訓練可以有效提升整體動力鏈(Kinetic Chain)的發力效果。

因此,單純以針對訓練是否有效而言,肯定是有正面效益的。

然而,最大的問題在於訓練者(包括教練和學員)本身是否知道這個才是訓練目的呢?

訓練目的的錯搭?

首先,如果以馬步訓練作為核心穩定性訓練,那麼訓練的目標便不應該是大腿的耐力訓練。

傳統武術扎馬步,在現代格鬥中是笑話?扯淡

誠然,不少人將馬步訓練的目標,認定為「扎馬鬥耐大賽」!誰能把馬步維持得越久,便代表馬步越穩,是這樣嗎?

要知道在實際運動當中,妨礙身體穩定性的不止是肌肉能夠維持一個動作多久,而是你的身體針對外來的力量能否維持正確姿勢的能力,這是涉及肌肉協調的能力而不是耐力。

好比足球訓練,定點的射球和邊跑邊射球的要求是截然不同的。

傳統武術扎馬步,在現代格鬥中是笑話?扯淡

因此,如果針對「穩定」來訓練扎馬,除了維持動作以外,更重要的是有沒有外來的刺激(比如推或拉等等,或者一個外在的重量需要維持)來影響扎馬者本身的身體穩定性會更為有效。

馬步訓練其他用處?

我們訓練時一般的目標在於身體三大系統:肌肉,骨骼,神經。而針對運動訓練,一般都有所謂的「階段性訓練」和「交叉訓練」。

「階段性訓練」指的是訓練的次序!

單純的高爆發力如果沒有應當的肌肉量支援,等同白費。試想,肌肉最大的力量就只有十公斤,那最高的爆發力也只能是十公斤。

因此,在訓練爆發力之前,針對肌肉本身的訓練也是不可少的,

而傳統的扎馬訓練事實上也是有效提升肌肉量的訓練。

傳統武術扎馬步,在現代格鬥中是笑話?扯淡

其次,

扎馬訓練本身也可視為是身體姿勢調整的訓練,

在現代社會不少人面對的健康問題正是不良的身體姿態;在運動中,不良的身體姿態也會妨礙動力鏈的發力,更有會提高受傷風險。

而「交叉訓練」的重點,在於以不同的訓練模式,來刺激訓練者本身的不同能力,從而提升整體表現。

比如長時間的重覆相同的的日常訓練科目(搏擊),不論身心都會帶來疲憊。

插入「扎馬」的訓練除了在生理上針對性的提升了大腿耐力,更有可能在心理上讓訓練者更珍惜日常訓練的時間(扎馬步太痛苦)。

傳統武術扎馬步,在現代格鬥中是笑話?扯淡

所以,馬步訓練的重點,在於教練和學員應用扎馬步的訓練目的!包括馬步訓練的目的是否合適?馬步訓練的安排為了些什麼?如果一個訓練只是為了填充訓練方案,不思考目的,再好的訓練也是白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