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歡看書的人VS不看書的人,有哪些優勝的地方?

最近幾年,我經常聽到這句話

:你的氣質裡,藏著你讀過的書,走過的路和愛過的人。

乍聽這句話有點類似雞湯的味道,我本來對這類的網路經典語句沒什麼興趣,有時候還帶著一些偏見,不過那是以前的我。現在看待事物的態度,發生了很大變化,不知道是什麼原因導致的。但我認為這是一個好現象。

就單說前面這句話。其實仔細想想,還是有些道理的。為啥呢?人的成長不就是由生活、工作以及愛情這些東西構成的嘛。說的簡單一點,

人的成長,其實就是生活經驗的積累。

而讀過什麼書,走過什麼路,愛過什麼人,這些就是生活經驗中的一部分。所以,

一個人現在是什麼樣,基本上可以說是由過去的所有背景和閱歷綜合塑造而成的。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一個令人羨慕嫉妒恨的學霸大神,不是三兩天的功夫煉成的。像《水滸傳》中時遷那樣的江湖大盜或者無惡不作的奸人,也不可能是短期就能學成的,肯定是跳過火坑、走過刀尖的。

我自己雖然稱不上讀書人,但還算看過一些書。在我認識的人中,喜歡看書的人還真不多,所以平時能夠碰到深聊的人自然也不多。豆瓣上有個人看過幾千本書,這人大概說過這樣一個意思:

一個人沒有讀過一百本書,不可談閱讀速度;一個人沒有讀過三百本書,無法與之交談。

當然,這是一個比較私人化的觀點,不過我是相對認可這個說法的。

喜歡看書的人VS不看書的人,有哪些優勝的地方?

那麼,喜歡看書的人比不看書的人,到底有哪些優勝的地方呢?我有以下幾個看法,希望能夠拋磚引玉。

01 掌握資訊量的多寡

這兒說的資訊量不等同於知識。我認為

知識的價值要遠高於資訊的價值。

甚至,很多資訊毫無價值,裝在腦袋裡純粹是浪費記憶體。

書籍說簡單一點,其實就是傳遞知識、資訊、思想和觀點。但是凡是思想和觀點,都是帶有主觀色彩的,難免會有不足和錯誤。況且,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數人手中呢。

不過,不管怎樣,書籍承載了非常豐富的資訊量。

愛看書的人接收的資訊自然要遠勝於不看書的人。

因為書籍作為一個載體,是傳遞資訊最重要的一個途徑。

02 知識積累的多少

前面說的是書籍作為傳遞資訊的載體。現在再來說書籍作為傳播知識的載體。除了我們上學時的那些課本,包括語數外、理化生和政史地,這些毫無疑問都是知識。那麼,一般的閱讀(包括任何課本以外的書籍)在知識的純度上怎麼樣呢?當然了,跟學校課本密集型的純知識不能相比。一般的書籍包含的知識可能得換個詞來表達,就是“泛知識”,“泛知識”這詞是我自己造的,粗略理解就是寬泛知識的意思。

任何書籍,肯定都是有價值的,只是深度和厚度不一樣而已。這些有價值的東西就可以被認為是知識。

經常看書的人,

毫無疑問會吸收相對更加豐富的知識。

說到這,不看書確實會損失很大。比個簡單例子,如果工作中遇到什麼問題,有閱讀習慣的人一般就會從書中找答案,這樣得來的方法和答案就會生根發芽,“駐紮”在這個人的心裡,以後遇到同樣的問題,很容易就會呼叫之前融進自己腦袋裡的方法去解決;反之,不看書的人,尋找答案可能會耗費更多的精力,而且往往找到的答案不一定最好,如果不繫統,既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也不可能因此有什麼積澱。

喜歡看書的人VS不看書的人,有哪些優勝的地方?

03 思考能力和判斷能力

這個說起來也簡單。

一般人看事情,往往看不透徹,就是因為視角太過單一,再往前推的話,就是因為思維不夠開闊,見識不夠豐富。

這對不愛看書的人也是一個很大的限制。

現在這個時代,太多人強調思考能力這個東西,你到處都會遇見講“邏輯思維”“深度思考”“學會思考”“如何思考”這樣的話題或文章。也足以說明思考能力的重要性。

有一種說法叫“批判性思維”。這個挺好,不過是有前提條件的。好的批判性思維是建立在掌握了充分資訊和視野開闊的基礎上的,不然就會陷入偏狹、片面甚至錯誤中。

現在社會發展很快,快速的變化要求人去適應,這自然要求要有良好的思考能力。同時,陷阱、欺騙、危險和考驗也越來越多,花樣翻新,這也要求現代人要有足夠的判斷能力。

思考能力和判斷能力怎麼來呢?說到底還是經驗和見識。經驗可以經由生活獲得,見識也是。不過,相對而言,藉助書籍去了解生活的面貌和社會的實相,有時比直接的生活經驗來的更加容易、快捷和豐富,成本也更低。而直接的生活經驗自然是伴隨著試探、犧牲,甚至需要吃過很多虧,走過很多彎路之後,才能有所悔悟。

書籍給人所能呈現的東西是最豐富的,書籍其實就是生活的另一種呈現。很多人讀書就是讀生活,就是讀社會,就是讀自己。藉此開啟自己的智慧。

跟前面兩點一樣,

喜歡看書的人相對而言,比不看書的人要更擅長思考,更富於判斷事物的真假。

說到這,還有一點比較重要,就是讀書雖然能夠獲得許多資訊、知識、經驗,但只有透過生活的驗證和不斷修正,才能變成真正有用的東西,用以指導自己的人生和生活。

04 素養、談吐和氣質差別

素養、談吐和氣質這些東西,當然不一定跟書籍是有必然聯絡的。許多沒念過什麼書的農村人,其實素養就不錯,氣質這個東西,就像最前面說的那句話:

你的氣質裡,藏著你讀過的書,走過的路和愛過的人。

是生活歲月長期浸潤滋養出來的。

素養、談吐和氣質這些東西,我覺得基本是由兩方面構成的

。一方面在於個人,比如個性、家庭影響、受教育程度等等。另一方面就是透過主動學習獲得的潛移默化的影響,比如閱讀。

愛看書的人一般喜靜。看書也需要安靜的氛圍,這樣容易養成淡然、平和、穩定而深沉的個性和氣質,不太容易受到外物的誘惑與動搖。另外,書中傳遞的道德觀念、思想價值,往往也會塑造人的綜合素質和氣質。閱讀許多書,瞭解的東西就越多,談吐包括兩方面,一是表達的內容,二是表達的方式。內容方面,一個看書的人通常很容易就KO不看書的人的。方式上的話,點比較多,就不多談了。

喜歡看書的人VS不看書的人,有哪些優勝的地方?

05 經歷的人生不同

有人說,一個人看過多少書,他就會過多少種不同的人生。

這話雖然帶著很大的主觀色彩和抒情成分。但是話說回來,愛看書的人確實能夠看到更大、更廣闊、更豐富精彩的世界。如果說不看書的人擁有一個小花園,那麼,看書的人差不多擁有上百座花園,可以自由地遊弋其中。

現在的人,要麼過度誇大讀書的意義,要麼完全認同“讀書無用論”等糟粕觀念。其實兩種態度都不對,畢竟,現在是網際網路時代,相比過去資訊不暢的年代,可傳遞知識資訊的渠道太多太多,而書籍已經由神壇走下來,站在一個相對不起眼的平臺上,氣定神閒。所以說,在今天來看,讀書其實是一種生活方式。

要說學習知識,瞭解社會,其他途徑也是可以的,而且,網際網路的普及,已經極大地衝淡了書籍的重要作用。所以重要的是,找到自己喜歡的方式就好,沒有必要較勁,偏執一端。

就我前面說的,從泛視角來談“經常看書的人和不看書的人有什麼區別?”這個問題,其實有太多可說的。而且,還有,愛看書的人,相對不看書的人,也會失去某些東西。比如,因為長期盯著書籍或電子螢幕,視力會逐漸減弱。另外,你選擇看書,也就相當於剔除了更多做其他事情的時間和可能,所謂有得有失,魚和熊掌不可兼得就是這個道理。其實只是個人偏好和選擇罷了,有許多事是沒法評定優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