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德時代下場,“換電”又喜又憂

寧德時代下場,“換電”又喜又憂

作者 | 李婷婷

2020年底,奧動新能源聯席董事長、被稱為“中國換電第一人”的張建平曾說:“我做了20年換電,春天來了。”——這句話正在一步步被印證。

1月18日,寧德時代的換電品牌“EVOGO”終於千呼萬喚始出來,其將採用組合換電的方式,可以適配全球80%已經上市以及未來3年要上市的換電平臺開發的車型。而在此之前,寧德時代參與投資武漢蔚能電池資產有限公司、去年底與貴州省政府簽署合作建設換電網路協議,這些動作都表明了這位電池巨頭對換電模式有著持續思考。

這對換電產業來說當然是個好訊息。從約10年前國內政府推動換電模式失敗,到特斯拉放棄換電路線、換電運營商Better Place破產,再到蔚來孤注一擲押注換電背後的諸多爭議,換電始終被認為是一種非主流的、有待驗證的模式——但寧德時代的躬身入局將推動對換電模式的重新審視。

寧德時代下場,“換電”又喜又憂

寧德時代換電業務概念圖

“寧德時代有這麼多年的產業鏈積累、與車企接觸下來得到的反饋,它選擇了這樣的技術路線和商業模式,就說明這個行業應該是要往這個方向走。”國內換電運營商杭州伯坦科技董事長聶亮告訴「真探」。

此外,寧德時代作為頭部動力電池廠商,其號召力還將作用於推動動力電池通用化、標準化。如果寧德時代對換電足夠重視,或許不到五年就可以取得顯著成效。但寧德時代作為強勢上游企業,選擇向中游切入做換電網路,也難免給整個產業鏈造成了一些顧慮。主機廠是不是隻能用寧德時代的電池?技術的多元化發展與創新會不會被壓制?

終於迎來春天的換電行業又喜又憂。既怕寧德時代做得太好,在“寧王”的統治下,留給其他玩家的空間將被大幅度壓縮;又怕寧德時代做得不好,太多失敗的案例在前,如果寧德時代也玩不轉換電,那還能用什麼去說服市場?

產業鏈集體入場

中石化、南方電網、傳統主機廠、造車新勢力、以及剛剛正式入局的寧德時代……汽車產業鏈各個主要環節都表現出了向這片新藍海探索的意圖:根據《換電站(電動汽車)行業研究報告2022》資料,預計2025年我國電動汽車換電站有望達2。2萬座、運營市場規模有望達2631億、換電站裝置市場有望達693 億,對應換電站建設、運營、換電裝置21-25 年CAGR 達80%-107%。

千億藍海中,佔據行業主導地位的、價值空間最大的是換電運營商。目前,國內市場正式入局做換電運營的玩家,大致可劃分為三個類別。

第一類是由車企主導,主要服務於自家品牌車主。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當屬高喊“不換電不蔚來”的蔚來汽車。去年12月10日,蔚來發布資料稱旗下換電站數量已達到700座,規模為國內第一,並且按照蔚來的計劃,至2025年底旗下換電站全球總數將超4000座,其中中國以外市場的換電站約1000座。

寧德時代下場,“換電”又喜又憂

第二類則是獨立換電站運營商,主要玩家有奧動新能源與伯坦科技。二者創始團隊都有雄厚的電動車產業背景,奧動新能源聯席董事長正是被稱為“換電第一人”的張建平,伯坦科技的創始人聶亮則參與研發了中國第一臺電動汽車。

其中,奧動新能源是國內起步較早、規模最大的換電站運營商,根據知情人士透露,去年9月奧動新能源進行B輪融資時,其估值已在百億人民幣以上。但即便如此,投資人對這個換電頭部運營商的態度依舊有保留:“其實新能源板塊都在看,也投了做充電和加油的平臺,那才是大頭。”

根據2021年11月資料顯示,奧動新能源已在全國合共建設超過500座換電站。並且,感受到換電春風的奧動,在去年釋出“紅色奧動戰略計劃”,將其規劃中的換電站數量翻了一倍,稱在2025年要在全國佈局10000座換電站。相對來說,伯坦科技在換電站數量擴張上較為保守,截至2021年11月,旗下換電站達107座。

寧德時代下場,“換電”又喜又憂

第三類則是如寧德時代一樣,從能源產業鏈上下游切入運營的玩家。

比如協鑫能科,從清潔能源運營切入換電站運營,旗下的換電站品牌“協鑫電港”從去年10月起投入運營,按照規劃,其依託上市公司完成50億定增,計劃於明年共建488座換電站。

此外中石化、中石油等傳統能源企業也積極尋求轉型。去年,二者與蔚來合作的換電站都已相繼投入運營,並且中石化還提出了將在2025年之前建設5000座智慧充換電站的目標。

寧德時代下場,“換電”又喜又憂

從上千到上萬,換電站運營商們喊出的規劃建設數量越來越驚人,一場競速賽已經打響。這背後是換電行業發展中的獨特邏輯:相比起技術上的優勢,真正決定換電運營商核心競爭力的應該是運營網路的布點、運營服務的密度。

一位觀察換電行業的投資人告訴「真探」:“頭部運營商確實掌握了很多技術上的細節,但實話實說,我並不認為這些技術細節是多難的一件事。”

“換電的技術又不是特別難。”聶亮也認同這一點,“換電行業真正的關鍵壁壘在於你的技術要適合你的商業模式。在道路正確的情況下,那麼大家競爭的就是布點了。”

一筆難賺錢的生意?

所謂技術與商業模式的適配,在換電行業裡通俗來講,就是電池如何換(整包換、分箱換)以及在哪兒換(到站換、上門換)的問題,不同的換電路線對應著不同的運營模式。

寧德時代選擇的是分箱換電的方式,即電池被設計成最小化的標準模組(這種電池也被形象地稱為“巧克力換電塊”),車主可以根據需求選擇不同數量的電池自由組合。在寧德時代之前,伯坦科技一直採用的也是分箱換電路線。

奧動新能源與蔚來,則是整包換電路線的代表,即採用“一車一電”的模式,將電池直接整包更換。這樣的換電方式操作更加簡便且迅速,技術迭代後形成了全自動化的整包換電方案。

寧德時代下場,“換電”又喜又憂

圖片來源:東方證券

除了兩種不同的換電技術路線外,換電行業目前還主要分為兩種服務模式。

一種更常見的是運營商建設換電站,車主必須要將車開到換電站進行換電。這種模式下,成本高、資產重、盈利難是行業內老生常談的痛點。

雖然不同的運營商都給出了較樂觀的盈利模型:伯坦科技測算,一個換電站的建設成本大約在400萬左右,一天服務250輛車的情況下預計年營收可達900萬,扣除電費、折舊、人工等費用後內部收益能達到20%;協鑫能科測算,單個換電站對應的投資收益率為10。2%,對應投資回收期為5。22年;瞭解奧動新能源的投資人透露,其單站回本時間約為四年。

並且,奧動新能源提出2025年要建設一萬座充電站時,給出的理由之一就是隨著零部件國產化替代、換電站進一步規模化擴張,整體建站成本將實現大幅下降,相應地盈利能力也能夠提升。

但在實際情況下,換電站的運營非常講究規模效應,因此營收與利潤能不能爬坡到預期的數字,起到關鍵作用的是換電站“點位”的選擇。比如說,在北京、上海與沿海地區新能源車保有量較高的城市的關鍵位置,換電站每日服務的汽車更多,電池利用效率更高,回本就更快;而換電需求較低的區域內,換電站營收的爬坡可能就遙遙無期。

這也是運營商們的無奈之處,尤其是對車企來講,數量足夠多、分佈足夠廣的換電網路是車企對使用者的承諾,但卻不是一筆好的生意。現階段的新能源汽車品牌交付規模還有限,但換電網路必須先一步鋪開,因此大量的點位利用率較低,車企更多是為了保障車主服務、塑造品牌效益才砸下重金。

寧德時代下場,“換電”又喜又憂

圖片來源:東方證券

另一種區別於常規換電站的模式,是依託社群周邊的洗車行、修理店、4S店等,實現“上門式”的換電服務。這對應的建站成本、人力成本當然更低,同時運營有常規換電站與社群換電服務的伯坦科技測算,上門服務的利潤率可以達到40%-50%。

當然,這種服務模式則要求平臺有較強的規範化、安全化管控能力,洗車行、4S店的兼職“換電員”有可能在服務過程中產生一些不可控的問題。

聶亮形象地把這兩種換電服務模式稱為“星巴克模式”和“瑞幸模式”,換電服務商們透過這兩種主要模式鋪開運營網路,比拼布局的密度、點位的選擇、服務的貼近性,以滿足不同場景、不同人群的“咖啡偏好”。

風口輪迴,變與不變

換電模式經歷過十年的生死輪迴。

2011年,時任國家電網總經理的劉振亞,宣佈國家電網對電動汽車的基本運營模式為“換電為主”。這一有利於電網“削峰填谷”的運營模式,在當時卻幾乎遭到了汽車產業一面倒地反對,時任工信部部長甚至言辭激烈表示“新能源汽車行業不會被電網公司牽著鼻子走”。

約十年時間過去,相似的由頭卻指向了完全不同的發展。依舊是政策在率先驅動,2020年換電站建設被納入新基建範疇,2021年底《電動乘用車共享換電站建設規範》等15項團體標準釋出,但不同的是,這一次政策的利好迅速傳導至產業層面。

是產業鏈的態度在發生變化。

除了高喊“不換電不蔚來”的蔚來汽車、較早進行換電探索的北汽新能源之外,上汽、吉利、廣汽等國內主流車企也相繼加入換電陣營,東方證券預計2025年換電車型佔比將達30%。聶亮認為,車企的積極嘗試、寧德時代的主動入局,都說明產業鏈達成了共識。

“一定是充電模式遇到困難了,才會轉回來。”

換電與充電的路線爭議由來已久,支援換電的玩家都秉持“車電分離”才能真正解決新能源汽車的電池焦慮。如在2020年寧德時代與蔚來攜手投資成立武漢蔚能電池資產有限公司,業務方向正是推動“車電分離”這一商業模式的發展,並在此基礎上推出了BaaS( Battery as a Service,電池租用服務)業務。

並且,隨著寧德時代作為運營商下場,困擾換電行業已久的電池通用化標準化問題,也有望找到解法。

反對派則認為,家用充電樁始終會是未來最主要的補能場景,超充、換電都是在少數情況下滿足公共場景補能需求。但有多少家庭滿足安裝家用充電樁的條件,則是另一個需要考慮的現實問題。

在與業內交流的過程中,換電站常常被與加油站類比,相比起需要長時間停留的充電站,換電的模式與加油更加接近。因此有人認為,“只要公共基礎設施做得足夠好,私家車也一定會去‘公共加油站’的,家裡的私樁沒那麼必要。”

寧德時代下場,“換電”又喜又憂

特斯拉:放棄換電,堅定選擇超充路線

除了充電還是換電外,另一個爭議在於,換電模式到底該服務於運營車輛還是私家車。

對運營車輛的換電服務業務已較為成熟,如奧動新能源一直採用的都是To B模式,直到2021年廣州車展前夕奧動全國首座換電體驗中心落成,才正式開始了向To C的轉型。在過往的實踐中,運營車輛對補能效率、補能頻次的需求,與換電模式更加貼合,穩定的需求也更能支援運營商的業務發展。

但To B模式的侷限性也非常明顯,運營車輛有限、市場天花板較低,集中的運營時間還將導致換電站高峰期服務承壓、非高峰期無人問津的窘境。

因此,參照加油站最早服務計程車、後來也服務私家車的發展歷程,換電行業中不少人堅信換電模式必將從To B走向To C——如果電池標準化問題能夠解決,公共基礎設施建設足夠完善,換電模式要打通C端並不是問題。

當然,要實現這樣的前提就是最大的難點。十年前換電模式被高高抬起、輕輕放下,十年之後被“嫌棄”的換電成了新的風口,但那些未解決的問題依舊還在市場的上空盤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