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大觀|華為不造車,誰最“受傷”?

汽車大觀|華為不造車,誰最“受傷”?

作者|賀嫣

5月24日,華為再度釋出宣告,重申華為不造車。宣告表示,華為方面認為,汽車產業需要的不是華為品牌汽車,而是華為三十多年積累的ICT技術能力,來幫助車企造好面向未來的車,即為車企提供基於華為ICT能力的智慧網聯汽車部件。

汽車大觀|華為不造車,誰最“受傷”?

宣告還表示,至今為止華為並未投資任何車企,未來也不會投資任何車企,更不會控股、參股。以後,凡是議論上說華為造車,或者參股汽車製造行業,均為謠言,勿輕信。

與此同時,宣告還強調了華為與其合作伙伴的關係。華為選擇了北汽、長安和廣汽三家車企作為戰略合作伙伴,支援它們打造各自的子品牌。用了華為自動駕駛解決方案的車,經華為授權才可以使用HI標識,代表Huawei Inside。

而關於華為與重慶小康集團旗下的金康賽力斯的合作,華為是賽力斯SF5的電動部件和HiCar座艙部件的供應商。同時,為了解決華為授權手機零售店在華為手機大幅減少情況下的生存問題,華為支援部分零售店來銷售此款車,零售店可以獲得相應收益。

受此訊息影響,華為汽車概念股當日全線大跌,北汽藍谷、長安汽車先後跌停。北汽藍谷報收17元/股,下跌10。1%;長安汽車報收22。5元/股,下跌10%。小康股份跌幅逾6%,廣汽、東風的股價也都下滑將近4%,市值瞬間“蒸發”。

汽車大觀|華為不造車,誰最“受傷”?

事實上,在此次宣告之前,華為已經6次發聲表示不會造車。去年11月在華為內部發布的一則《關於智慧汽車部件業務管理的決議》中,就已明確“不會造車”。

雖然華為一再重申不造車,但華為對於資本市場的影響愈演愈烈,近期華為合作伙伴長安汽車、北汽藍谷、小康股份的股價猶如“過山車”般。其中,影響最大的是長安汽車與北汽藍谷。

5月19日,長安汽車釋出公告,將控股子公司長安蔚來新能源汽車科技有限公司正式更名為阿維塔科技有限公司,並與長安汽車、華為、寧德時代共創自主可控的智慧電動網聯汽車平臺(CHN)。阿維塔科技將獨立發展,獨立進行市場化運作,並整合戰略合作伙伴資源,有獨立上市計劃,但獨立上市計劃存在不確定性。

長安汽車還表示,未來5年阿維塔將會基於CHN架構推出5款車型,其中,代號為E11的車型基於新一代智慧電動平臺,定位中型SUV,搭載華為HI智慧汽車解決方案,目前E11的設計樣車已經下線,正在進行整車除錯。

5月21日,據路透社報道,華為正在擴大與長安的合作關係,兩者可能很快會成立一家晶片開發合資企業。受該訊息影響,長安汽車當日股價漲8。46%,報收25元/股,成交量390。1萬手,近40個交易日股價大漲76%。

汽車大觀|華為不造車,誰最“受傷”?

當日晚間,長安汽車否認了該訊息,還發布公告稱,公司兩大控股股東中國長安及南方工業資產管理有限責任公司,計劃共減持不超過公司總股本3%(約1。63億股),以每股25元測算,市值達到40。75億元,投資者認為被割了“韭菜”。

因與華為合作的關係,長安汽車股價從3月底的每股14元左右,攀升至5月19日的最高25。5元。

今年4月,華為宣佈在北汽新能源旗下的高階品牌——極狐ARCFOX的阿爾法S華為HI版車型上搭載華為自家的鐳射雷達自動駕駛解決方案,並表示搭載了華為自動駕駛的阿爾法S能在市區內無需人工接管,即可實現1000公里自動駕駛里程。

當天A股無人駕駛概念股掀起漲停潮,板塊內19只個股漲停,同時汽車產業鏈上,鋰電池、鐳射雷達、整車等板塊也都出現漲停潮,而宣佈在華為終端賣車的合作方小康股份更是在宣佈賣車以來,九度漲停。

儘管華為掀起了汽車產業資本市場的風浪,但也掩蓋不了其手機業務大幅下滑。公開資料顯示,華為手機業務已從第一跌至第五,市場份額僅剩13。4%。業內人士認為,華為亟需開拓新業務來拯救公司利潤。

汽車大觀|華為不造車,誰最“受傷”?

兩年前,華為成立了智慧汽車解決方案BU,正式進軍汽車產業,定位為智慧汽車增量零部件供應商。成立後,華為就明確了,一是不造汽車,只做汽車增量零部件供應商;二是利用華為電子產品零售渠道,幫助企業賣車。

截止目前,華為已經擁有了4D鐳射成像雷達、車規級晶片麒麟990A等硬體產品;智慧駕駛、智慧座艙和智慧車控三大汽車計算平臺、HI智慧汽車解決方案等,除了整車外,華為已成為汽車軟體領域“大拿”。

去年5月,華為還聯合一汽集團、長安汽車、東風集團、上汽集團、廣汽新能源、北汽新能源、比亞迪、賽力斯等18家汽車企業,正式成立“5G汽車生態圈”。

華為也曾表示希望成為智慧時代的“博世”,成為汽車產業鏈上游供應商,一方面可以掌握話語權,另外一方面可以獲得高額利潤。2020年底,中信證券研報中寫道,在未來十年內,華為汽車電子銷售額有望達到500億美元量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