恆大缺錢,為什麼還要造車?

恆大缺錢,為什麼還要造車?

作者|李好

編輯|王十

恆大是6月的頂流,缺錢成為恆大的標籤。

在數次被外界指出資金鍊存在問題後,6月初恆大集團再次登上熱搜,微博大量人員爆料恆大商票兌付出現逾期,恆大房價全款可打7折出售。

恆大終於承認,商票兌付逾期問題已經高度重視並且安排兌付。而房價折扣是因為恆大最近有舉行購房節,並沒有七折賣房。

同樣面對資金鍊斷裂的質疑,遠有樂視從危局直至一系列事件最終導致公司崩盤,賈躍亭逃居美國;近有蘇寧和華夏幸福去年出現商票兌付困難,蘇寧第二天就把股票質押給了阿里,華夏幸福則直接違約暴雷。

恆大目前的資金疑雲仍然成謎,但是缺錢卻已經實錘。“三條紅線”全踩,債務問題難解,許老闆自己都喊出了“本月底公司將至少實現一條紅線變綠”的口號。

不過,在這樣的資金困局背景之下,恆大似乎仍有一絲光亮,就是沾上了去年至今資本市場最性感故事之一的造車。

僅用一個造車概念,恆大汽車完成了市值翻25番,一度超過5000億港元的壯舉。相形之下,恆大集團作為恆大汽車的母公司,一年營收5175億港元,市值才1571億港元。

面臨如此艱難的債務與資金局面,恆大仍然堅持燒錢造車,除了所謂的轉型與多元化戰略,背後到底還潛藏了哪些原因?

5000億市值靠買買買

曾經,恆大汽車與汽車無關。

恆大汽車的前身是恆大健康集團,主營業務包括恆大養生谷,恆大醫院,恆大健康管理和養老服務四塊業務。

在恆大健康還沒有改名恆大汽車之前,恆大健康的年報一直處於盈利狀態。

恆大缺錢,為什麼還要造車?

但是在恆大健康改名恆大汽車後,恆大健康原有的盈利狀態被打破。淨利潤由改名後最初的-14。29億在2020年到達-73。94億,三年時間淨利潤虧損翻了5倍。

恆大造車其實並不是一蹴而就的,早在2014年恆大健康還沒上市的時候,恆大創始人許家印就提出了恆大多元化戰略。

2018年3月,許家印在恆大的業績釋出會上宣佈進軍高科技產業。有記者問到究竟想做哪一塊時,他的回答是:“還沒想好。”

但是,3個月後,恆大突然入股賈躍亭的法拉第未來,許家印口中的高科技產業也塵埃落定,恆大要造車了。

不過,“激情來的快,去的也快”。僅三個月後恆大汽車以8。5億美元投資的法拉第未來就與恆大分道揚鑣。這次失敗的投資似乎讓恆大明白,與其投資一家造車公司,不如自己買一個汽車產業鏈。

2019年恆大新能源峰會上,許家印吐出15字真言“買買買”,“合合合”,“圈圈圈”,“大大大”,“好好好”。這15字真言在接下來的一年裡帶領恆大展開了一系列的收購和併購工作。

在今年3月下旬的2020年年度業績說明會上,恆大汽車公佈,從2018年宣佈造車至今,已經花了474億元。

根據恆大汽車產業佈局報告,恆大汽車分別以持股和控股的方式投資7家新能源汽車產業佈局,其中有銷售渠道(廣彙集團),動力電池生產技術(卡耐公司),生產資質(瑞典NEVS國能汽車),先進電機技術(荷蘭E-TRACTION公司和英國protean公司),產研基地(廣州南沙基地和瀋陽基地)等產業鏈上的公司。

恆大缺錢,為什麼還要造車?

2020恆大汽車在投資完汽車產業佈局後,一口氣釋出了六款恆馳汽車,六款恆馳汽車從A級到D級車,從特斯拉到寶馬再到吉利汽車,中高階商務車全部涵蓋。

同年恆大汽車總裁劉永灼表示,恆大汽車正在瞅見36個自研中心,1600個恆馳銷售中心,3000個維修售後服務中心,建立起龐大的汽車銷售和售後服務網點。

可能大家對1600個銷售中心沒有什麼概念,蔚小理三家新能源汽車公司的門店總和是514家,就算是再加上特斯拉的門店數量也不過614家銷售中心。而恆大汽車銷售門店比市面上的4家新能源巨頭的總量還多近出1000家。

除了銷售門店的“大躍進”,恆大的預計產量也有些異想天開。

恆大計劃2025年恆馳系列的六款車型總產量100萬輛。根據工信部2025年新能源產業發展規劃提出,2025年中國乘用車市場將達到2500萬輛,新能源汽車將佔比20%則500萬輛,以恆大汽車年產量100萬臺,這代表市場上每5輛汽車中就要有一臺恆馳汽車。

此外,我們找到了五菱宏光這個年銷量97萬輛的汽車去做對比,看看五菱宏光是怎麼把97萬輛車賣出去的。

五菱宏光以微型麵包車起家,經過8年的時間壟斷了中國最底層的微型麵包車市場,目前五菱宏光小型車月銷量3萬輛。

97萬銷量的五菱宏光在市場上壟斷了兩個車型區間,分別是寶駿730和最近新出的五菱宏光MINI,那麼恆大如果想要做100萬銷量的車也至少得壟斷兩個區間的新能源汽車。

但是寶駿730和五菱宏光MINI兩款車型的價格分別在8萬元和3萬元左右,五菱宏光主打低端車型,在10萬元以下的車型中五菱宏光有著堅實的客戶基礎和龐大的消費群體。

為了100萬的銷量口號,恆大汽車會走“三下鄉”策略,與五菱神車競爭低端新能源車市場嗎?

錢都去哪了?

電影《讓子彈飛》中在湯師爺在黃四郎在鴻門宴中說道,“我們沒膽子剿匪,但是我們藉著剿匪斂財的膽子還是有的,並且很大”。

恆大汽車似乎也有點湯師爺“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的味道。

公開資料顯示,恆大汽車的營收2017年增長234%,2018年增長107%,2019年增長79。88%,2020年增長174。8%。

恆大汽車營收逐年快速增長,但是營收的增長反而導致了虧損越來越大。

與恆大汽車不斷擴大的虧損同步的,則是增長的土地。

2019年恆大的資產負債表中恆大汽車的資產使用權發展中恆大汽車土地使用,同比2018年增長8倍。

恆大缺錢,為什麼還要造車?

在恆大汽車的資產負債表中,恆大汽車的新能源產業負債為96。8億元,健康管理產業負債為55。1億元,然而新能源汽車因為廠房還在投建中,新能源汽車大量的負債都是土地使用權增長所致。

《晚點 LatePost》統計顯示,2020年恆大汽車拿地1133萬平方米,這個資料比比亞迪25年來建設的汽車廠房還要多,並且這裡面還包括了大部分住宅用地。

恆大缺錢,為什麼還要造車?

恆大汽車在造車上進展寥寥,但是在土地擴張上反倒是進度頻頻。

有人在社交媒體吐槽,朋友入職恆大汽車一天,朋友圈就開始賣房。

威馬汽車的CEO曾在微博上調侃恆大汽車說,“恆大汽車,就差汽車了”。

但是,這是事實。

在2020年恆大汽車的主營業務構成中,健康管理業務營收達到152。99億元,佔比98。79%,而新能源業務的銷售額只有1。88億元,佔比1。21%。

恆大缺錢,為什麼還要造車?

其實,外界的調侃,絕大多數都在懷疑,這樣的恆大能把車造好嗎?

首先我們要知道,新能源汽車電機的出現大大降低了研發難度。目前市面上的“蔚小理”三家都是採用成熟的代工方案,“蔚小理”三家本身並沒有汽車的生產技術,也沒有電氣架構和動力系統,就像手機廠商一樣都是代工方案。

但是恆大汽車不一樣,恆大汽車收購了整條汽車產業鏈,恆大是可以透過自己的“買買買”來合成一條電動汽車產業鏈。

“新能源汽車的賽道越來越擁擠,產品效能是硬實力,包括車輛的續航能力、軟體操控效能、動力效能以及超出市場預期的定價策略,這對沒有造車經驗的恆大來說都是不小的挑戰”,每日經濟新聞汽車頻道副主編範文清直言。

2021年4月29日在上海車展上,恆大汽車展覽位上放置了恆馳1系列汽車,多家汽車媒體爭相報道,然而有記者想要拍恆馳1 的地盤結構的時候卻差點被架走。

原來恆馳1系列在展廳中的是一輛模型車,汽車根本沒有地盤結構。

汽車產業發展的歷史告訴我們,房地產行業“買買買”大合併造就大公司的模式,對於汽車產業而言,可能並不那麼湊效。

曾幾何時上汽集團入主韓國雙龍汽車在國內掀起相當大的轟動,它甚至被認為是中國汽車工業走出國門邁向世界的標誌性事件。

當時的上汽集團希望能夠獲得核心技術,增強自主研發能力,並且藉助雙龍走向國際化。上汽與雙龍屬於同行業裡的橫向併購,它們可以透過協調作用完善產品型別。

雙方經過商談,最終上汽決定以每股1萬韓元(約合8。84美元)的成交價收購雙龍汽車48。92%的股份,總成交價約5億美元。

到真正在一起後,上汽才發現彼此並不是那麼合適。上汽以為可以在雙龍的技術平臺上,以一個更高的起點開始自主研發。因此,在上汽的全球化戰略中,雙龍被定位為技術平臺。可雙龍卻比較排斥上汽對它的定位,但卻迫於債務不得不被收購,這使得雙龍員工和工會在心裡上沒有接納上汽。

上汽這次“擴張”失敗的原因是多方面造成的,首先上汽自身缺乏經驗,同時缺乏國際化管理人才,並且對雙龍的企業文化不瞭解。另外,跨國合作複雜的勞資,也是上汽沒有料到的,在雙方合作期間,雙龍方面就曾出現罷工的情況。最為重要的是,雙方的目標不同。

恆大的“買買買”,“合合合”,“圈圈圈”,“大大大”,“好好好”十五字真言就像是上汽這次擴張的一個縮影。大量的國外產業收購案例中,技術與人員確實可以用錢來收買,但是企業的文化融合、業務銜接、人員配合則難以被金錢收購。

恆大的“房產擴張大法”,能否在電動車行業再現生機,仍然有待時間檢驗。

而車壹傳媒聯合創始人楊小林則斷言,“恆大汽車市值的飆升並非因為造車專案出現實質性進展,背後更多是資本和機構的炒作。如果僅憑概念,市值的泡沫早晚會破掉,因為許家印造車的野心和目標,從理論和執行難度上來說是幾乎是不可能實現的”。

圈錢套現的遊戲?

如果說鉅額投入474億元買買買,並不能保證恆大造車的成功。那麼,恆大為什麼要耗資如此巨大來造車了?

這個原因可能還是要從恆大缺錢開始說起。

伴隨恆大房地產業務快速崛起的,還有公司日益嚴重的債務問題。

財報資料顯示,過去三年,恆大總負債金額連年增長。從2018年的1。57萬億元增長到2019年的1。85萬億,直至2020年的1。95萬億元。

恆大已經多年位居中國房地產公司總負債金額第一位置。

從三條紅線裡代表地產公司償債能力的資產負債率角度看,恆大三年來的資料分別是83。58%、83。75%和84。77%,遠高於70%的紅線標準。

而從更具代表意義的淨負債率看,恆大三年來的資料則分別是151。9%、159。3%和152。9%。三年來一直難以下降,且遠高於紅線要求的100%標準。

在這樣嚴峻的負債情況下,恆大資金疑雲屢屢被外界爆出。

2020年9月網上曾經流傳過一則恆大破產後,關聯銀行和上下游產業的說明書。這篇說明書非常詳細的列舉的中國恆大破產後可能會帶來的影響。

在這個恆大破產說明書出來後的一天,恆大集團就釋出對破產說明書的闢謠宣告。

不過,闢謠能解釋謠言,無法解決恆大實際的公司運營與負債問題。

根據億翰智庫中國恆大房地產研究,恆大地產的銷售情況從16年開始下滑,銷售金額和銷售面積同比增速都在下降。

2018年是中國恆大銷售額下滑最為嚴重的一年,中國恆大房地產銷量即將見頂的時候,開始選擇新能源汽車作為公司轉型的後路。

恆大缺錢,為什麼還要造車?

缺錢的恆大,似乎終於找到了一個可能的路徑,就是造車,畢竟造車如同資本市場的春藥。

但是如果重新成立恆大汽車這樣一家新的造車公司,並且一切搭建好並且有穩定的營收和利潤之後再在資本市場上IPO,這個週期對於缺錢的恆大來說,可能真的太久了。於是,恆大先把恆大健康的名字改名為恆大汽車。

恆大汽車在港股借恆大健康上市成功後,立馬引入了騰訊,滴滴,紅杉資本等6大資本保薦機構,購股總額40億港幣。

這樣借道上市最大的優點在於,股票的發行不受限制,可以更快的交易,也不受限售期等因素的延遲。但是這麼急切地將一切都尚且處於空白狀態的恆大汽車,裝進上市公司,也顯示出恆大急切需要在資本市場上儘快實現增值與回報。

恆大造車的訊息,確實給恆大帶來了資本市場上的利好。從恆大宣佈造車以來,恆大汽車市值最多翻番15倍。

但是,從資本市場虛擬的市值變成恆大口袋裡落袋為安的錢,尚需要一些辦法。

恆大透過外部定向增發和內部配售,在資本市場圈錢總計366億港元。

1月24日,恆大汽車公告稱,與6名投資人分別簽訂認購協議,以每股27。30港元定向增發共9。52億股新股,共籌集260億港元。

5月13日,中國恆大董事會宣佈,恆大汽車折價20%,以每股40。92港元配售2。6億股,出售公司佔恆大汽車股份,配股金額約106億港元。

366億港元,極大地填補了恆大投資在造車上的投資,而且當時“買買買”的資產搭配的土地也成為恆大資產一部分。

恆大造車這步棋,確實一定程度上能緩解它的資金虧空問題。

不過,恆大的負債實在太過巨大,即使有資本市場的回血,對於恆大來說仍然不過是杯水車薪。

最近,關於恆大出現資金鍊問題的風聲愈演愈烈,而且在逐漸被證實。

就在今年5月微博大V爆料,恆大的商業票據已經無法兌現,恆大的房產全款系列全部打7折出售。

恆大官方6月7日發表宣告承認,恆大集團確實存在少量商票兌付不及時,集團高度重視並安排兌付。在房屋打折問題上,恆大則解釋之前的打折是購房節的優惠活動,並沒有七折賣房。

恆大缺錢,為什麼還要造車?

缺錢的恆大,需要造車這樣的利好,並且透過資本市場的運作回籠部分資金緩解公司資金問題。但是從結果看,這終究可能是杯水車薪。

寫在最後

距離恆大車展的模型車事件已經過去了一個多月,恆大的股價也從72元的價格腰斬到35元。

恆大汽車花474億買來的汽車產業鏈,即使能夠一時將公司市值推高到巔峰,但是登高跌重。缺乏核心能力與真材實料的背景下,即使不斷進行冬測夏測這樣的造勢行為,最終仍然難逃市值打回原形的結果。

不過,對於當前的恆大來說,可能最關鍵的問題不是恆大汽車能否造出一輛好車,而是恆大能否度過當前債務與資金困局的問題。

如今的中國恆大早已不是曾經財大氣粗一擲千金的恆大,高懸的三條紅線,結結實實地告訴著人們,恆大當前嚴峻的債務問題。

透過造車能夠撩撥其資本市場一時的漲跌,也能夠為恆大帶來一些資金面上的緩解,但是長遠來看,仍是杯水車薪。

商業票據兌付這樣現實的問題,則進一步將恆大缺錢的現狀彰顯無遺。

如果恆大想用汽車讓公司翻身,我們這裡給出一條“妙計”:不如,買房子送車帶車位加充電樁試試。

*本圖片均來源於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