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傳福別委屈,自主品牌汽車未成國人所愛,原因應當弄清楚

王傳福別委屈,自主品牌汽車未成國人所愛,原因應當弄清楚

“中國人看不起自主品牌這個老毛病要改一改。我們並不反對老百姓買合資品牌,但是在買之前,希望可以到店裡看看,去開開,對比一下。”比亞迪董事長王傳福近日的這段“吐槽”引了不小的爭議。從總體上講,爭議沒有更多偏向於王傳福,而是對自主品牌提出了許多不同看法。如為什麼不選擇自主品牌、自主品牌有差距、自主品牌不爭氣等。

王傳福別委屈,自主品牌汽車未成國人所愛,原因應當弄清楚

不難看出,對國人不選擇自主品牌,或者國人對自主品牌的熱情度不高,王傳福是感到很委屈的。不僅委屈,而且有一種“他人不醒我獨醒”的感覺。而看了輿論和公眾對他言論的議論,可能委屈感會更強,會更加覺得國人太崇洋媚外、太沒有愛國情懷。

如果王傳福的觀點放在國門剛剛開啟後的一段時間,可以說一點沒錯。因為,國門一開,外面的光瞬間射進來,很多人的眼睛被刺得生疼,但很快地,就有人被這樣的光吸引住了,開始覺得國外的月亮原來這麼圓,於是,瘋狂地追求國外的生活,購買國外的商品,並帶動越來越多的人加入到崇洋媚外的行列之中。那一刻,真的是崇洋媚外現象很嚴重。很多國產好產品,也被忽視和拋棄了。

因為,那時的中國,生產力水平還很低,能夠生產的產品,不僅品種少、選擇性小,而且數量也嚴重不足,市場關係呈現嚴重供不應求格局,且產品質量、外觀、功能等,與外國商品相比,也存在很大差距,沒有任何優勢。因此,部分消費者選擇國外商品,有崇洋媚外思想,也是可以理解的。

王傳福別委屈,自主品牌汽車未成國人所愛,原因應當弄清楚

但是,今天的中國,早就不是當年的中國,中國的消費者,也早就不是當年的消費者,中國生產的產品,在數量和質量等方面,絕大多數都能與國外商品媲美,商品的數量也能得到充分滿足,尤其商品的價格,比國外商品有一定優勢。特別是生活必須品,絕大多數都實現了國產替代,廣大居民不再對國外商品有什麼崇拜心理,更不存在崇洋媚外心理。如家電電器、日常生活用品,包括房屋裝潢用的材料、裝置等,都在普遍使用國產商品,而只有極少數居民選擇國外商品。而從商品的品種來看,選擇的餘地已經相當大。在很多領域,已經出現供大於求、產能過剩現象。

也就是說,今天完全國產化的商品,也是經過了一段時間的市場競爭、市場考驗、市場檢驗、市場磨礪之後,才被國內消費者完全接受的,是廣大居民經過比較和檢驗之後,才得出國產商品與國外進口商品沒有區別、很多商品還是有優勢這樣的結論的。沒有前面的比較和檢驗,就沒有今天的廣泛接受和認可,也就沒有今天的國內大迴圈。

那麼,為什麼廣大居民對國產汽車的認可度始終沒有真正提上來,仍然對進口車、尤其是合資車更容易接受呢?顯然,問題不在消費者,而在政府和企業。在過去相當一段時間,特別是汽車市場呈一條線上漲階段,各級政府及其職能部門,沒有把重點放在推動汽車的國產化方面,沒有給予國產汽車更多的政策支援和幫助,而是把很多資源都用在了引進合資品牌方面。從汽車生產企業來看,也是放棄自主創新、自主研發、自主品牌,把資源全部用在了與國外品牌汽車的合資合作上。

雖然也有一些企業立足於自主品牌的創立和培育上,如比亞迪、奇瑞、吉利等,大型汽車生產企業,也或多或少的有一些自主品牌汽車。但是,從這些年來資源配置的情況來看,投入到合資品牌的資源與投入到自主品牌的資源,是沒法比的。有多少付出,才有多少回報,這個概念,對企業來說,是最簡單不過的道理了。企業沒有把更多的時間、精力、資源放在自主品牌汽車的研製、品牌打造、核心技術提升方面,各級政府也是隻看汽車數量、汽車銷售額、汽車帶來的經濟增長貢獻等方面,而不看汽車的出處,憑什麼讓廣大居民去接受國產汽車呢?別的不說,這麼多年來,政府在公務用車的購置方面,又有幾個地方是購買自主品牌汽車的,不都是在購買合資品牌嗎。

王傳福別委屈,自主品牌汽車未成國人所愛,原因應當弄清楚

所以,王傳福不要感到委屈,自主品牌汽車也不要感到委屈,汽車市場出現的這些問題,不是消費者的錯。消費者所以沒有對自主品牌汽車有很高的熱情,關鍵還在於自主品牌沒有能夠真正站立起來,沒有用“品牌”打動廣大居民的心。要真正感到委屈,那就在產品的質量、技術、研發、品牌培育、功能改善、設計最佳化、水平提升等方面下功夫。總有一天,自主品牌汽車會成為廣大居民所愛的。廣大居民在產品消費方面,真的已經沒有崇洋媚外心理,而是產品選擇優先。自主品牌汽車要想真正被廣大居民所認可,就必須做到自立自強,而不要把希望寄託在國人用愛國情懷去購買自主品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