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頭扎堆造車,頻繁跨界,造車真的是手機行業的“解藥”嗎?

如今,汽車行業風雲再起,巨頭扎堆奔赴造車,跨界頻繁。

一個多月之前,雷軍才剛剛對外宣佈小米將進軍汽車行業,並聲稱“會壓上自己所有的榮譽來造車”,一個多月之後,華為與賽力斯共同研發的汽車就已經亮相上海車展,而且在短短几天時間裡,汽車的預定量就突破了3000臺。

巨頭扎堆造車,頻繁跨界,造車真的是手機行業的“解藥”嗎?

除此以外,無人機龍頭大疆、掃地機器人龍頭石頭科技也都宣佈入局造車,還有網路安全龍頭360也被傳出了造車傳聞,再加上之前的滴滴,一時之間,造車好像就變成了門檻特別低的事情了。

然而,事實真是如此嗎?

作為已經發展了上百年的成熟行業,每一輛汽車背後牽扯到的是成千上萬個產業鏈,大到一個輪胎,小到一顆螺絲都有明確的分工,巨頭造車實則並不容易;而且,造車是一場“燒錢”活,曾經的巨頭樂視網就是被造車拖下了深淵。

“超級蛋糕”的巨大誘惑,引來巨頭紛紛搶食

曾以為近幾年掀起的造車新勢力大戰就是新能源汽車時代的最高潮,沒想到原來這才是剛剛開始而已。

最近的汽車圈可謂是看點不斷。一個多月之前,雷軍才剛眼含熱淚地宣佈小米將進軍汽車行業,一個多月之後,“友商”華為就聯手賽力斯在上海車展上釋出了最新的汽車。

除此以外,像大疆、石頭科技等巨頭也宣佈入局,再加上之前的滴滴等企業,汽車行業突然就變成了巨頭們的競賽場。

為什麼突然之間,網際網路巨頭們一下子都湧進來做汽車了呢?原因還是跟新能源汽車火熱且潛力巨大的市場有關。

中國的新能源汽車市場到底有多火?根據資料統計顯示,截至2020年,中國新能源汽車產銷量連續6年穩居全球第一,累計銷量已超550萬輛;今年1-3月,國內新能源汽車產量53。3萬輛,同比增長3。2倍;售出51。5萬輛,同比增長2。8倍。

巨頭扎堆造車,頻繁跨界,造車真的是手機行業的“解藥”嗎?

中國的新能源汽車市場潛力又有多大?中國汽車工業協會預測,2021年新能源汽車產銷量有望突破180萬輛;在政策《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21-2035年)》裡則明確提出,到2025年,新能源汽車新車銷售量要佔汽車新車銷售總量的20%左右。

而目前新能源汽車銷量僅佔汽車新車銷售的5%左右,按此計算,還有4倍的增長空間。

當然了,除了上面這個原因外,汽車背後巨大的生態也是網際網路巨頭們入局造車的重要原因,在如今移動網際網路紅利已經見頂、巨頭為搶奪使用者時間必須尋找新的承接點。

正是在造車這巨大蛋糕吸引下,巨頭們才紛紛加入了戰局。

投資巨大,想吃這塊“蛋糕”並不容易

造車真的有這麼容易嗎?其實並不然。

造車首先就需要龐大的資金支援,“燒錢”是這場造車遊戲中不可避免的事情。

以國產新能源汽車龍頭比亞迪為例,去年,比亞迪的營業總成本高達1490億,其中營業成本為1263億,研發費用為74。65億,銷售費用為50。56億。由於銷售汽車需要眾多的線下門店,建立完善的銷售體系恐怕就需要上百億的資金。

巨頭扎堆造車,頻繁跨界,造車真的是手機行業的“解藥”嗎?

除此以外,造不造得出來,何時能量產又是一個大問題。

以三大造車新勢力為例。蔚來早在2014年就已經成立,但第一輛車ES8的量產交付是在2018年,歷時4年的時間;小鵬汽車量產交付的第一款車G3,花了3年;理想汽車的第一款車Li One2019的量產交付,也是在公司成立4年之後。

還有的公司則是根本造不出車,像曾經的樂視網,陣仗很大卻遲遲未見真車;甚至是如今的龍頭特斯拉,曾經也陷入過量產的困局之中。

造車兩字雖然看似輕巧,但實際上企業需要為此做出很多的準備。例如不久前宣佈入局的小米,直接就曬出了其賬戶上的現金餘額——1080億元現金,足可見造車需要花費的力氣到底有多大。

都知道新能源汽車是塊“蛋糕”,但想吃上其實並不容易。

謹防風口過後,一地雞毛

以往燒錢去催熟一個行業的故事,最終就只“燒”出了一個巨頭或者全軍覆沒。如今,造車顯然又成為了一個新的趨勢,巨頭們蜂擁而上,所以我們應該防止未來再次出現“一地雞毛”的情況。

為什麼這麼說?因為即便巨頭們燒得起錢,也造得出車,但這背後還有不少的風險。

售後上,能否做好售後服務也是未來的一大難點。

研發、生產都不過是造車開始,在賣出一輛汽車之後,長達數年的售後服務,無疑更加考驗網際網路巨頭,汽車不是手機,壞了可以換,強如特斯拉,如今也因為沒有完善的售後服務體系而被消費者詬病,抵制事件頻發。

巨頭扎堆造車,頻繁跨界,造車真的是手機行業的“解藥”嗎?

除此之外,活得久也是網際網路巨頭造車的一大考驗。

即便巨頭們能成功造出車來,但如果活得時間不夠長,消費者買車後沒多久車企就活不下去了,對消費者而言同樣是一個巨大的風險。近幾年,倒下的新能源車企數量並不少,它們不少都已經研製成功出汽車,少部分更是已經售賣,但後面因為經營不善最終破產,消費者只能自己吃掉這個虧。

總而言之,造車這件事,可能容易可言。

不可否認,新能源汽車的市場確實前景廣闊,國內網際網路巨頭入局造車也值得支援和認可。然而,造車這件事,並不是短時間內就可以成功的,如今巨頭們加速造車,我們除了看到美好的一面之外,更需要謹防最後的一地雞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