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資料殺熟?其實是殺熟方式數字化了!

殺熟,指的是做生意的時候,利用熟人對自己的信任,採取不合適的手段賺取熟人的錢財。

這是一種普遍的社會現象,因此,熟人的生意其實是最不好做得,因為給出的任何價格都還是容易被認為是在殺熟。

大資料殺熟,則指的是網際網路企業利用自己所擁有的使用者資料,對老使用者實施價格差異化手段(也可以稱之為價格歧視手段)而獲取更多利益。也就是說,相同的商品或者服務,網際網路企業給老使用者的價格要高於新使用者,以此獲得更多的利潤。

大資料殺熟?其實是殺熟方式數字化了!

我們把傳統的殺熟和大資料殺熟放在一起對比,其實可以發現,大資料殺熟可能更多的不是利用熟人對自己的信任,而更多的是利用對使用者的行為資料分析,從而確定一些老使用者更容易接受更高的價格,在感知上會覺得服務存在差異化。

與此同時,一旦出現服務問題,也容易從差異化角度來解釋價格的差異性。可以給出各種看似合理的講道理的技術服務細節差異。

隨著線上經濟比重加大,消費透過線上方式越來越倚重,大家對於大資料殺熟也越來越關注,越來越痛恨,儼然成了過街老鼠。而監管對於大資料殺熟的力度也在不斷加強。消費者對於大資料殺熟行為的投訴也不斷增加。

儘管如此,大資料殺熟行為將伴隨著線上消費形式而一直存在,只是一個如何更加合理的問題,更加不容易被使用者明顯感知的問題,更加隱蔽的問題。因為,在蛇叔看來,大資料殺熟,不過是傳統的交易討價還價方式已經隨著數字經濟而數字化了。

與傳統的交易相比,討價還價的過程,已經發生了數量和時空的顯著變化。一是傳統的線下貨比三家,在線上則可以輕易地高效地實現貨比三十家,甚至更多。這使得看上去相同或者相似的商品或服務,其實有了更大的差異性。資訊的過多導致的差異性其實也更大。二是討價還價的關係也發生大的改變,傳統的線下還價,賣家會基於對買家的認識程度、年齡情況,特別是在一個相對狹小的物理空間下容易達成一定的價格“聯盟”。而線上方式由於商家眾多,競爭激烈,價格“聯盟”可能性更小。三是線上渠道對於價格的影響力控制力相對小,而線上交易平臺對價格的影響力則非常大。四是傳統的線下渠道的推薦作用比較弱,而線上交易平臺的推薦作用則非常強。

由於線上交易平臺的這些特點,使得線上交易平臺對於使用者的資料收集的渴望會有一種天然的衝動。對於使用者資料的掌握越多,對於使用者的主動影響力就越大,促使使用者消費的可能性就越大。因此,在蛇叔看來,大資料殺熟的要點不僅僅是以差異化的方式獲得更好的價格,同時用資料影響刺激使用者更加頻繁的消費,甚至產生並不是太迫切需求的購物的衝動。

這種情況下,我們與線上交易平臺打交道,更多是已經從傳統的有限的討價還價方式已經變成了和一群非常有頭腦的人之間的較量,這種較量,交易平臺透過對資料的持續收集和分析,變得可能比使用者自己還更瞭解自己。在這種情況下,不被平臺算計怎麼可能,平臺玩得就是演算法,玩得就是算力。

面對這種情況,如果想要減少被線上交易平臺的機會,使用者更多要做的就是降低個人的資料貢獻。比如,降低對某個線上交易平臺的登陸頻次,降低主動搜尋的行為,在多個競爭性的平臺之間均衡線上時間,等等。從而降低交易平臺對資料的持續連貫的獲取,增加對使用者情況瞭解把握的難度。

當然,這些行為也許又是徒勞的,因為,在網路聯盟模式的玩法下,你在線上所有觸點的資料都可能會被快速彙集並共享給一些平臺。這點,大家最直觀的感受就是為什麼自己聊天發了一些資訊沒多久,就會在某個平臺收到關聯的推薦,從而懷疑輸入法暴露了一些資訊。

因此,數字化生存時代,被大資料殺熟,只是程度不同而已。殺熟方式已經完全數字化了,這讓人不悅,但實際上又確實獲得了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豐富的選擇,這又確實是進步。

所以,對於大資料殺熟,將是線上經濟下的一個永遠的話題。再怎麼鬥智鬥勇,個體是鬥不過平臺的。所以。今後的監管,作用更大,任務更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