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玫瑾:害怕挫折,受到批評情緒不好?該怎麼引導?

6歲孩子特別害怕挫折,受到批評就情緒特別不好?該怎麼引導?

李玫瑾:這需要父母有意而為,我說過,改變孩子先改變大人自己。

首先,父親或母親在孩子面前可以經常檢討自己“剛才在哪兒做的不對,以後要注意⋯”這可讓孩子慢慢明白“自己發現自己的過錯,可以更快地主動改錯。

其次,夫妻在孩子面前可有意地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如:在飯桌上,對飯菜的評論;在家內,就家務活兒等都可適當地開展評論至批評。被批評一方要有意地表現大度,以幽默的方式接受。讓孩子明白,人與人之間會有讚揚,也會有批評。

最後,批評也要維護對方的自尊,點到為止,不要過度嘮叨。還要注意說話的口吻,以平靜甚至是溫柔的語氣,說出對對方不滿意的話,讓對方感受不那麼刺激。

隨孩子長大,要以和緩的口吻告訴他:老師既要講課、要判作業,還要管那麼多孩子,不可能像爸媽就管你一人這麼省心省事。所以老師脾氣急些應該理解她/他,更應配合她/他。體諒別人這是一種好的品德。

李玫瑾:害怕挫折,受到批評情緒不好?該怎麼引導?

又有人問:李老師,我理解的某些父母的批評可能是兇孩子⋯

李玫瑾:我從小經常被我母親批評,前些年在網上我分析案件中的心理問題,也沒少挨“拍磚”。但不管別人何種口氣、態度兇否,我都會先考慮說話人的動機,而不在乎他的口氣與態度。

我認為,禮貌、婉轉、暗示、雙關語等等,雖然讓人舒服,但不會讓你馬上知道自己錯了,甚至被別有用心的人以誇讚的方式把你帶到溝裡去,最終還錯大發了。

我倒喜歡直接表達意見的人。尤其當面指責你的人,他既然當面說出,一般不會再算計你。我寧願臉上掛不住也不願別人暗裡藏刀偷著樂。他說得對,我就認了錯並以後注意改正。說的不對的,我會以理據爭,爭不了就不再理睬。前提是我先認真地自我反省⋯。

我認為,人們之間應該以最簡單、直接的方式溝通,這可以大大提高效率,避免一個委婉、一個揣摸,猜半天…心理內耗。

不能被批評、受不了別人態度的人都是“面子薄”的人,往往內心不夠自信與強大。而內心的自信與強大是需要從小經歷、逐漸脫敏的,如經常被父母的批評,或被老師在班裡批評下,偶爾還會遇到某些劈頭蓋臉的指責或抨擊。當然,這些批評有的是善意的,也有的心懷惡意,從輕到重,經歷多了心就適應了,不那麼敏感了。如同身體強健不是一次高強度痛苦訓練練就的,而需要一個過程逐漸適應。

人心要有彈性和耐受性。不能說不得,有人為所謂“自尊”賭氣自殺,實則是其內心脆弱的表現,極不值得。所以,人心的堅強真的要像體力之苦一樣、經過適度的心理痛苦練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