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批評意見,這三種情況絕不應手軟

【材料】《資治通鑑》漢紀 孝獻皇帝 建安十一年 公元206年

初,山陽仲長統遊學至幷州,過高幹,幹善遇之,訪以世事。統謂幹曰:“君有雄志而無雄才,好士而不能擇人,所以為君深戒也。”幹雅自多,不悅統言,統遂去之。

【譯文】

當初,山陽郡人仲長統遊學到幷州,路過幷州刺史高幹處,高幹對他待遇優厚,拜訪並詢問他對時局的看法。

仲長統對高幹說:“你有雄心大志,卻缺乏雄才大略;喜好賢能之士,卻不能鑑別人才。”高幹一向自以為是,對仲長統的話很不高興,仲長統便離開了高幹。

【解析】

這段材料寫的是《昌言》作者仲長統的一些事,仲是東漢末年類似於荀悅這樣的哲學家、論政家,《昌言》十萬多字,王朝興衰與東漢某年的時弊講得很好,有時間的朋友可以看看。

高幹是袁紹的外甥,被袁紹任命為幷州刺史,後來袁家內訌,高幹也想自立,最後被曹操所敗,於是就有了後來的梁習治幷州,單于恭順,名王稽首,農夫遍野的情況了。

材料中,高幹因自負而不悅仲長統的言論,從而錯失了一個謀士,這是很不划算的。

我以為身為領導,還是應該虛心聽取意見,除了以下三種抨擊批評,對於下屬或者是友好人士的批評建議,不管對不對,還是應該保持一個好姿態的。

而以下這三種批評方式,是碰不得的,領導聽了要報復,朋友聽了要絕交。

一、主動批評

仲長統說高幹有雄心而無雄才,能禮士而不能鑑人。這固然有批評的成分,但追本溯源,是高幹自己要徵詢仲長統關於時局的看法的。

幷州刺史高幹也在時局之內,既然是關於時局的看法,仲長統說一些關於高幹的看法,也算是契合主題。

正是由於高幹的徵詢,仲長統才吐露心聲,以報答高幹的知遇之恩,希望高幹在這方面多加註意,這屬於是被動觸發的批評建議,作為領導還是應該虛心容納的。

領導要著重打擊的是來自外界的主動批評,而不是向仲長統這樣的被動批評。站在領導的位置。

主動批評是絕對應該給予打擊的,因為如果主動批評領導的行為不予以遏制,那就會有很多人跳出來批評領導。

那領導成什麼了?誰都可以指指點點的猴子嗎?一旦這種主動批評領導的行為形成一股風氣,那領導就會慢慢喪失自身的權威。

所以身為領導,對於來自外界的主動批評,無論對錯,應該予以嚴厲打擊,以維護自身的神聖權威,妄議領導的風氣不能鼓勵。

但高幹的情況不一樣,高幹是自己主動去徵詢仲長統的意見的,現在仲長統說的話有些刺耳,高幹就面露不悅,這是不合適的。

這是高幹自己找上門的,如果聽到一點刺耳的的言論就面露不悅,那以後高幹再主動找別人徵詢意見,有這個前車之鑑,誰還願意說真話?領導聽不到真話,豈不是就會被矇蔽?

二、惡意批評

批評可以分為兩種出發點,一種是善意批評,另一種是惡意批評。

什麼是善意批評?比如說朋友批評你胖,這是善意批評;

什麼是惡意批評?比如說朋友批評你矮,這是惡意批評;

這兩種批評的出發點是不一樣的,朋友說你胖,這是善意提醒你,希望你注意飲食鍛鍊以及健康的生活方式,其出發點是大多是好的。

可要是批評你矮,這出發點就很可值得商榷了,因為矮跟胖不一樣,胖可以減肥,矮卻無法增高,這是無法改變的事實。

所以什麼是惡意批評,凡是針對無法改變的事實進行批評的行為,都是惡意批評,比如說批評你矮,家境差,身體缺陷,歷史汙點之類。

對於這類批評,作為領導者,都是應該嚴厲打擊的,因為這類批評毫無意義,並不具改進空間,已經是事實了。

那麼,提出這類批評的下屬或者朋友,他們提出此類言論的立足點在哪裡呢?既然針對無法改變的事情對你提出批評,而你有無法進行針對性改進。

那這類人的批評出發點就是惡意的,他們是出於某些不可告人的目的對你進行惡意貶低。

這類批評,就已經不是批評了,可以直接視為人身攻擊,對於這類下屬或者朋友,應該依法給予嚴厲打擊。

因為當他們提出這種惡意批評的時候,就已經不再是你的下屬或者朋友,因為他們對你缺乏基本的尊重,所以,可以劃分為反對分子甚至是敵人。

而仲長統對於高幹的批評呢?仲長統說高幹缺乏雄才,缺乏識人的技巧,同時還不忘加兩個前置條件,表演高幹有雄心壯志,能禮賢下士,以照顧高幹的感情。

更關鍵的是沒有雄才,缺乏識人技巧這些缺點,並不是惡意評論,沒有誰生下來就是雄才大略,沒有人生下來就是慧眼識人,這些能力都是可以後天學習的。

所以仲長統批評高幹的目的,其實是提醒高幹注意,希望他能夠就這方面學習提高,這算不上惡意評論,這就像學生有上進心但缺乏搞笑的學習方法一樣,只要有名師指導,還是能進步的。

仲長統為什麼這樣提醒高幹,我以為他是認為自己在這兩方面可以幫助高幹,希望高幹就這兩方面跟自己深入探討。

本來仲長統早就已經為高幹備好怎麼提高雄才大略和鑑別人才的答案,就等高幹說“先生教我”了,豈料高幹聞言直接就不高興了。。。

三、公開批評

再有一個,對於公開批評,不管講的對不對,都應該堅決予以打擊,至少是不應該鼓勵。

領導領導,就是帶領和指導,如果任由下屬和外界公開批評領導,導致負面意見大規模快速的傳播,那眾口鑠金,屁股上有點泥巴也成一褲襠屎了。

群眾大多都是愚昧且易於被矇蔽蠱惑的,領導被眾說紛紜的口水折損了權威與清白,就會導致群眾的誤解,從而導致脫離群眾,被心懷不軌者所暗算。

所以領導,對於公開批評,不管話講的對不對,一定要依法對公開批評的始作俑者給予最嚴厲的打擊。

對於公開批評者,道理講得對可以聽,可以暗中改正,但公開批評的行為,一定要打擊遏止。

從這個角度講,高幹對於仲長統的處理是不合適的,因為對話的場景是高幹去拜訪仲長統,這不是朝堂大會,也不是微博頭條,而是非常私密的私人場合,仲長統並沒有拿著喇叭去傳播對高幹的批評,只是私下提醒高幹注意改正這些方面的缺點。

既然是私人語境,高幹既然有動力私下訪問仲長統,去徵詢仲的意見,可見對仲長統的意見還是挺重視的。

那麼既然仲長統提出了高幹的缺點,高幹何不就事論事,進一步向仲長統請教如何培養雄才,如何判別人才呢?

若確有高論,豈不是受益匪淺?若言之平平,一笑而過亦可。論如何培養雄才,如何鑑別人才,仲長統對高幹說的話,本身就是教材:

統謂幹曰:“君有雄志而無雄才,好士而不能擇人,所以為君深戒也。”幹雅自多,不悅統言,統遂去之。

仲長統為什麼願意以逆耳忠言提醒高幹?這裡面還是有很多好感的,甚至是有輔佐高幹的打算。

而高幹呢?連私底下一句建議性的逆耳忠言都聽不進,這樣一個人,有哪個謀士會願意輔佐?

所以說,仲長統對高幹說的話,其實也是一種反向測試,因為高幹的不悅,反倒使得仲長統認為高幹不值得輔助,因此而離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