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規劃銜接的完整街道詳細分類方法

寫在前面:

透過梳理鄰接用地、臨街業態、街道功能之間的關聯關係,建立完整街道的二維分級分類體系。提出與城市總體規劃—控制性詳細規劃—城市設計體系相適應的完整街道規劃設計傳導技術框架和應用流程。以西安昆明池片區為例,展示完整街道理念從規劃到實施的銜接。

面向規劃銜接的完整街道詳細分類方法

馬俊來

中國城市建設研究院有限公司 綜合交通設計研究院院長助理 高階工程師

中國關於完整街道規劃設計方面的研究總體可歸納為三個方面:一是圍繞國外完整街道設計理念的推介性論述及隨之引申的理論研究,包括完整街道理論演變歷程及其解讀[1-2]、國外街道設計導則經驗綜述[3-5]、完整街道分類體系梳理[6]、街道完整性評估研究[7]等;二是圍繞中國各城市完整街道設計實踐的技術框架及方法研究,包括完整街道設計導則框架[8-10]、代表性完整街道設計方案[11-13]以及相關工程測試研究[14];三是圍繞中國完整街道設計實施的研究和經驗總結,包括工作機制[14]、運營管理最佳化[15]、技術標準最佳化[7]等方面的探討。在當前城市規劃建設及城市更新階段,完整街道設計技術體系的核心價值在於能夠實現空間規劃理念在街道空間設計層面落實的縱向傳導,而各個城市完整街道設計導則中統籌道路規劃體系與各類街道空間設計要素的關鍵環節在於完整街道分類體系。因此,深化確立完整街道譜系劃分,以此建立街道相鄰用地屬性、街道功能和道路紅線內外設施三者之間的協同關係,一方面可以在設計層面形成更加精細化的設計引導,另一方面可以在規劃層面深化落實道路系統的規劃功能定位,進而形成更加完整的規劃-設計一體化模式。本文從在規劃設計中建立完整街道設計理念傳導路徑的目標出發,探討完整街道詳細分類及應用。

現有完整街道分類研究

1

國內外街道設計手冊

中的完整街道分類

完整街道理念下的街道分類是對以機動車交通功能為核心要素的一維道路等級體系思維的一種升維改進。一維道路分類存在分類體系狹窄、對街道空間活力考慮不足、對各交通方式考慮不全的侷限[6],因此目前學界更加推崇綜合考慮交通維度、場所維度以及其他多樣維度的多維分類體系。

近年來,中國諸多學者對國外典型城市的完整街道分類案例進行梳理,並借鑑應用於中國城市的完整街道設計工作中。典型城市案例包括北美的紐約和洛杉磯、歐洲的倫敦、亞洲的阿布扎比(見表1)。繼2016年上海釋出《上海市街道設計導則》後,中國城市陸續出臺相關設計技術標準,其中對於完整街道分類的表達也因城市特色而略有不同(見表2)。

表1 國外部分城市街道設計標準

面向規劃銜接的完整街道詳細分類方法

表2 中國部分城市街道設計導則

面向規劃銜接的完整街道詳細分類方法

2

街道場所維度的關鍵要素

從表1和表2可以看到,國內外城市街道設計導則針對完整街道分類的考慮因素和側重點略有差別,但最根本的思路都是依據街道相鄰的用地(區位功能)或業態(建築底商)確定街道合理的功能設定。例如《阿布扎比城市街道設計導則》是典型的依據用地區位功能進行分類(分割槽法[6]),而《洛杉磯街道設計導則》《上海街道設計導則》則是典型的依據業態進行分類(介面法[6])。

由此可以初步總結,在街道多維分類體系的要素中,最緊密相關的是鄰接用地屬性和臨街業態特徵。街道鄰接用地指路段側方相鄰接的地塊,其用地屬性(包括用地型別和開發強度)決定了在街道活動的人群特徵和活動需求。臨街業態指地塊面向街道的介面形態。街道的臨街業態千差萬別,但總體上可以劃分為商業、景觀、生活服務、封閉院牆4大類。相較鄰接用地屬性,臨街業態特徵更直接地影響街道活動的行為需求及活躍度。

3

研究方向

從國內外相關城市完整街道設計導則的編制思路和技術內容來看,普遍以具體城市為討論物件,並偏重於對城市更新中街道改造的經驗總結。導則中街道功能分類偏重於大類劃分,且分類結果相近,基本可概括為服務街道、商業街道、交通街道、景觀休閒街道、工業街道5大類。然而,同一大類的街道仍有較大的交通活動需求差別,對臨街設施的要求存在一定的差異性。例如,在商業街道大類中,大型商業街區的街道吸引的是購物、娛樂等活動行為,對於臨街設施的要求是開敞、休憩和聚集人氣;而寫字樓聚集的商務街區吸納的是商務之餘的漫步、健身等活動行為,對於臨街設施的要求則是相對寧靜和有序。這充分說明街道功能與鄰接用地屬性和臨街業態特徵之間存在更為細緻的相互關係。

由此不難發現,當前以各城市完整街道設計導則為代表的完整街道分類深度不足,即大類劃分與城市總體規劃用地劃分同步,而有關街道設計的引導內容落實在道路空間和設施設計層面時缺乏針對性。在城市總體規劃—控制性詳細規劃—城市設計體系中,缺少與控制性詳細規劃工作階段同步的完整街道型別細分傳導渠道,以及與型別細分對應的更為精細化的完整街道設計引導。

對於城市新建區,需要建立完整街道從規劃匯入到設計引導的一體化技術傳導路徑。從這一應用角度出發,完整街道分類問題仍有兩個方面需要重點考慮:一是要進一步研究與鄰接用地和臨街業態密切相關的街道活動功能及對應的街道空間設施細分;二是要研究建立與城市總體規劃—控制性詳細規劃技術體系相適應的完整街道細分標準。

完整街道場所功能細分

在完整街道多維分類體系下,決定街道交通維度的要素,例如交通區位和街區用地開發特徵,多涉及宏觀的城市空間和用地規劃層面。對於交通維度的討論實際是城市規劃範疇的問題,本文主要討論與場所維度相關的內容。

完整街道的場所維度關注街道中對人群活動需求的服務,鄰接用地屬性和臨街業態特徵兩個要素本質上是影響人群的活動需求並進而決定街道的功能屬性要求。因此,對於更加精細化的街道設計而言需要同時關注不同街道兩個要素(鄰接用地屬性和臨街業態特徵)的組合差別。同時,在規劃引導方面,尤其是詳細規劃層面,亦有必要同時考慮兩個要素來進行街道型別的細分甄別。

1

街道場所維度的核心要素分析

街道鄰接用地與臨街業態關聯分析

街道鄰接用地與臨街業態之間存在一定的契合關係,這種關係往往由城市經濟執行規律和開發管控要求共同決定。一般來說,臨街業態形式與地塊用地的開發屬性、在城市中所處區位以及城市開發管控要求密切相關。例如商業中的零售和小型餐飲業態(一般是建築物底商形式)多出現在綜合性商業、大型居住或商住混合地塊內,這與區位及用地屬性帶來的消費人群聚集密切相關,也受城市經濟執行規律的影響。同一類用地屬性配套的臨街業態也可能包容多種不同風格。例如公共服務設施用地,處於城市商業中心地帶的文化設施用地往往配套多樣的零售底商和餐飲,而成片的文化設施聚集區(如文化展館群)則是體現景觀環境氛圍的“肅清式”臨街業態風貌。在近期某些大城市開展的街巷清理運動中,消除了大量臨街零售底商,反映出城市建設管控要求的介入影響。

臨街業態的合理尺度

臨街業態應具備一定的尺度(規模)才可能對街道功能提出“合理”的定位需求。《上海街道設計導則》將沿線業態變化頻繁的道路歸類為綜合性街道,有關研究亦提出對於城市已建片區採用雙側分小段的思路來確定街道功能分類[6]。本文認為,決定街道功能分類的最小合理分段尺度應為獨立地塊尺度,即支路間距。在當前倡導的“窄路密網”理念下,這個最小尺度以120~200 m為宜。

2

街道場所功能細分梳理

不同用地分類伴生不同的臨街業態,產生不同的人群活動需求,最終決定了街道場所功能需求的細分。

鄰接用地和臨街業態的

分類及匹配關係

考慮到目前國土空間規劃體系對於分割槽與用途分類的指南性檔案為試行版,本文仍以《城市用地分類與規劃建設用地標準》(GB 50137—2011)(以下簡稱《標準》)作為現行用地分類標準進行討論。

由於臨街業態形式千變萬化,沒有公認的系統型別劃分,可以按照業態的集聚規模、服務物件差別和介面開敞程度對前述4個大類做進一步細分:商業類細分為綜合性商業、零售商業和商務辦公;景觀類細分為公園景觀、旅遊景觀、濱水景觀;生活服務類細分為居住服務、公共服務;封閉院牆類細分為居住院牆、公共服務院牆、工業院牆。

《標準》用地分類(尤其是大類)的總體編排並不能一一對應街道臨街業態的劃分。各種典型臨街業態往往與《標準》用地性質分類存在一對多的關聯關係,主要原因是很多用地在實際中往往以混合建設模式存在。部分用地分類(中類或小類)對應的街道功能需求與用地分類佔地尺度密切相關。例如教育科研用地中“高等院校用地”與“中小學用地”:前者往往為獨立地塊甚至街區尺度,需要考慮獨立的街道功能需求;後者則往往混建於居住街區或地塊,因此通常納入居住街區考慮生活服務類街道功能需求。

結合中國城市建設實際,本文對《標準》中城市建設用地分類表進行詳細梳理,整理得出用地分類與臨街業態之間的常見匹配關係(見表3)。

表3 用地分類與臨街業態常見匹配關係

面向規劃銜接的完整街道詳細分類方法

1)居住用地(R類)常見有開放式住區和封閉住區兩種模式,後者儘管不被推崇但大量存在。因此居住地塊典型的臨街業態通常是居住服務和居住院牆形式。

2)公共管理與公共服務設施用地(A類)的業態形式比較離散。行政辦公用地(A1)最常見的是封閉的公共服務院牆形式;文化設施用地(A2)多為半開敞的公共服務形式;教育科研用地(A3)多為封閉的公共服務院牆形式。一些小型中小學用地(A33)有可能設定在大型居住地塊內,因此也可能是居住服務形式;體育用地(A4)、醫療衛生用地(A5)和社會福利用地(A6)均為半開敞的公共服務或公共服務院牆形式;文物古蹟用地(A7)往往是供遊人參觀訪問的旅遊點,因此臨街業態多為旅遊景觀形式;外事用地(A8)和宗教用地(A9)通常追求封閉私密性,為公共服務院牆形式。

3)商業服務業設施用地(B類)業態形式也較為離散。商業用地(B1)中的零售商業用地(B11)、餐飲用地(B13)屬於獨立佔地的綜合性商業範疇,因此業態多為綜合性商業形式。批發市場用地(B12)更加偏重於公共服務形式。而獨立佔地的旅館用地(B14)則通常附帶小型臨街店鋪,因此為零售商業形式;商務用地(B2)中金融保險用地(B21)和藝術傳媒用地(B22)多為半開放的公共服務或商務辦公形式,而以寫字樓為代表形式的其他商務用地(B29),常見的業態為商務辦公形式;娛樂康體用地(B3)按照佔地獨立性,其臨街業態可分為零售商業、公共服務、公園景觀、旅遊景觀四種形式;公用設施營業網點用地(B4)則基本為公共服務形式。

4)工業用地(M類)和物流倉儲用地(W類)均強調佈局與居住和公共環境無干擾或少干擾,因此均為工業院牆形式;綠地與廣場用地(G類)作為提供休閒活動的場所性用地,結合具體用地型別細分,可採用公園景觀、旅遊景觀和濱水景觀等多樣化的形式。

5)基礎設施類用地,包括道路與交通設施用地(S類)和公用設施用地(U類),一般常見的臨街業態為工業院牆、公共服務院牆或公共服務形式。

用地—業態匹配關係下的

人群活動和場所功能需求分析

在完整街道體系下,街道場所空間一般包含道路紅線外至建築退界以及道路紅線內路緣石外側(設施帶和人行道)的空間部分。在這一空間範圍內,街道人群活動需求主要歸納為6個方面:通行與轉換、駐足停留、休憩靜坐、遊樂嬉戲、健身運動、遊覽觀光。不同的活動需求對街道場所功能和設施的要求差異明顯。本文梳理了各類活動需求與街道場所功能、設施要素之間的基本匹配關係,以及與各類鄰接用地和臨街業態之間的適應關係(見表4)。

表4 人群活動需求與街道場所功能、

設施要素、用地分類的匹配關係

面向規劃銜接的完整街道詳細分類方法

適應不同人群活動需求的街道場所功能與街道鄰接用地和臨街業態分類之間存在著多對多的匹配關係。從各場所功能所適應的用地分類數量來看,6種人群活動需求對街道場所設施的要求呈遞進關係:通行與轉換是基本需求,駐足停留和休憩靜坐對街道設施要求稍高,遊樂嬉戲、健身運動和遊覽觀光則更高。

3

對完整街道場所功能分類的審視

按照用地分類—臨街業態—人群活動需求—街道場所分類逐步遞推的分析思路,進一步審視完整街道的場所功能劃分:與街道功能分類相關的要素包括鄰接用地屬性、臨街業態特徵、人群活動需求和場所功能設施,這些關聯要素之間需要存在明顯的差異性才能使街道功能型別劃分具備規劃設計指導意義。

表4顯示出每一種用地—業態匹配關係下的街道可以或多或少地滿足多種人群活動需求。按照街道場所滿足人群活動需求的數量對街道場所能級進行整理(見表5),可以看到不同的完整街道分類(服務街道、商業街道、交通街道、景觀休閒街道、工業街道)對於街道場所功能的能級要求也不一樣。按照街道場所功能能級強弱關係,工業街道和交通街道是街道功能最為簡單和單一的型別,服務街道、商業街道往往是人群需求多元化的街道型別,而景觀休閒街道對於場所功能的要求最高。

表5 街道場所滿足人群活動需求的能級排序

面向規劃銜接的完整街道詳細分類方法

另一方面,常見的街道大類劃分方式並不能一一對應地準確反映具體街道對於場所功能的要求。例如商業街道和服務街道,對於具體街道場所功能的定位可能橫跨多個能級範圍。這反映出當前完整街道設計工作對於街道型別的劃分較為籠統,在一定程度上導致後續街道設計的方向性也往往因人、因地而異。

分級分類體系及規劃銜接傳導

1

完整街道二維分級分類體系

構建完整街道詳細分類體系的基本思路是:1)完整街道基本分類與城市總體規劃深度同步,即街道大類劃分與總體規劃用地深度對應;2)完整街道分類的細化與控制性詳細規劃工作深度同步,即街道小類反映控制性詳細規劃工作階段明確的用地(中類或小類)及對應臨街業態;3)街道小類分類細度要明確體現不同型別街道空間和設施要素的差異性,從而能夠對應提出更為細緻的街道空間設計要求;4)關於街道功能分類尺度,建議街道大類對應街區尺度(幹路間距),街道小類對應地塊尺度(支路間距);5)交通維度並不取決於本文討論的要素內容,但交通維度與場所維度細分組合之間仍存在一定的合理關係。

本文提出完整街道二維分級分類體系的建議方案(見表6),包含街道場所維度與交通維度之間的分類組合關係矩陣。表7詳細展示了該方案綜合考慮各類鄰接用地、臨街業態和街道場所功能要求的相互匹配關係。需要注意的是,表6和表7展示的完整街道二維分級分類方案並不一定適用於所有城市片區,僅僅是對完整街道功能細化分類方法的演示。

表6 完整街道二維分級分類體系建議

面向規劃銜接的完整街道詳細分類方法

表7 完整街道二維分級分類體系要素匹配關係

面向規劃銜接的完整街道詳細分類方法

需要補充說明兩點:1)很多城市街道設計導則中提及的綜合性街道,往往是針對客觀存在的複雜道路進行的歸納。從規劃設計引導角度出發,這種型別並非一個理想的分類。因此不建議將綜合性街道納入街道設計的分類體系。2)對於各城市街道設計導則中提及的特定功能類街道,如步行街、騎樓街、共享街道、社群街道、綠地慢行道等,亦可按照本文的鄰接用地和臨街業態關係進行歸納,不必單獨列出。

2

針對城市片區的完整街道

規劃設計傳導技術流程

運用完整街道二維分級分類的思路,建立完整街道理念從規劃到設計的一體化技術傳導流程(見圖1)。總體規劃階段確定道路系統的空間佈局,按照街道大類劃分明確街道的交通屬性和基本場所屬性(紅線和基本橫斷面);詳細規劃階段確定地塊單元的鄰接用地屬性和臨街業態特徵,按照細分街道小類明確街道的精細場所屬性,從而形成完整的街道規劃設計標準(導則)及交通附加圖則;方案設計階段(完整街道設計)針對具體街道進行初步方案設計,確定所有街道設施控制要素(建築退界、貼線率、地塊出入口、街闊比、相關設施要素等)的空間佈局,形成更為準確的街道設計條件,作為施工圖設計(建築、景觀、道路等)階段的前置管控抓手,確保完整街道理念從規劃到實施的一致性。

面向規劃銜接的完整街道詳細分類方法

圖1 完整街道理念規劃—設計一體化技術傳導流程

應用實踐

西安昆明池片區開發以產業創新、國際交流、文化旅遊為主導功能,兼顧居住、休閒、商務、公共活動等輔助功能。片區街道規劃設計工作是在片區總體規劃和總體城市設計中期介入,工作內容深度涵蓋(總體規劃)規劃、(控制性詳細規劃)管控、(修建性規劃)設計3個層面,實現了街道的規劃設計理念向實施的有效傳導。

1)規劃層面。

在總體規劃階段,協調專案片區用地與空間佈局,制定道路網布局方案,確定道路交通屬性和基本場所屬性,即明確道路主次支等級劃分、道路紅線寬度和基本橫斷面。該階段主要考慮區域性交通組織、適配片區用地與空間佈局,明確道路網路佈局(見圖2)及設施標準。

面向規劃銜接的完整街道詳細分類方法

圖2 西安昆明池片區道路網規劃佈局

2)管控層面。

在控制性詳細規劃和城市設計階段,根據片區城市設計初步明確的各地塊開發意向,抓住片區的城市和旅遊雙重功能特色,進行街道精細場所屬性研究,並詳細梳理各街區地塊的用地開發屬性及臨街業態,整理形成地塊用地、業態和道路匹配關係。依據表8,對片區內道路進行完整街道分類細化,並提出適配片區的完整街道分類設計指引。在此基礎上,在地塊控制性詳細規劃中提出交通附加圖則(見圖3)。

表8 昆明池片區用地、業態和道路的匹配關係示例

面向規劃銜接的完整街道詳細分類方法

面向規劃銜接的完整街道詳細分類方法

圖3 昆明池片區控制性詳細規劃交通附加圖則示例

3)設計層面。

在修建性詳細規劃階段,針對片區啟動區範圍的主要待建道路,進行詳細的完整街道設計,精確橫斷面管控設計條件(見圖4)。

面向規劃銜接的完整街道詳細分類方法

a 精確橫斷面管控設計條件

面向規劃銜接的完整街道詳細分類方法

b 設計效果(鳥瞰)

圖4 西安昆明池片區完整街道橫斷面管控設計

寫在最後

本文針對完整街道理念在城市規劃—設計體系中實現縱向傳導的方法進行研究,提出與城市總體規劃—控制性詳細規劃—城市設計體系層次相契合的完整街道二維分級分類框架和規劃銜接傳導應用流程。文中展示的完整街道二維分級分類方案並不一定適用於所有城市片區,而強調的是對街道功能細化分類方法和工作思路的演示。對於具體城市而言,需要根據城市實際用地開發狀態,因地制宜地擬定完整街道分類方案以及對應的本地化街道設計導則及標準。

參考文獻(上滑檢視全部):

[1] 戴繼鋒,李鑫。 新時代街道規劃設計工作的實踐與思考[J]。 城市交通,2019,17(2):17-25。

Dai Jifeng, Li Xin。 Urban Street Planning and Design in the New Era[J]。 Urban Transport of China, 2019, 17(2): 17-25。

[2] 蔣應紅。 可漫步的街道:上海市街道設計實踐[J]。 城市交通,2019,17(2):26-33+118。

Jiang Yinghong。 A Walkable Street: Discussion on Street Design Practice in Shanghai[J]。 Urban Transport of China, 2019, 17(2): 26-33+118。

[3] 李雯,蘭瀟。 城市最具潛力的公共空間再開發:世界典型街道設計手冊綜述[J]。 城市交通,2014,12(2):10-17+94。

Li Wen, Lan Xiao。 Redevelopment of Urban Public Space: A Review of Urban Street Design Manuals in the World[J]。 Urban Transport of China, 2014, 12(2): 10-17+94。

[4] 方家,劉珺,王德,等。 對6個國外城市街道規劃設計導則的解析:“如何規劃步行友好的城市街道開放空間?”[J]。 風景園林,2018,25(11):33-39。

Fang Jia, Liu Jun, Wang De, et al。 Analysis of Six Guidelines for Street Planning and Design in Foreign Cities: How to Plan Pedestrian-Friendly Street Open Space?[J]。 Landscape Architecture, 2018, 25(11): 33-39。

[5] 姜洋,王悅,解建華,等。 迴歸以人為本的街道:世界城市街道設計導則最新發展動態及對中國城市的啟示[J]。 國際城市規劃,2012,27(5):65-72。

Jiang Yang, Wang Yue, Xie Jianhua, et al。 Return to Human-Oriented Streets: The New Trend of Street Design Manual Development in the World Cities and Implications for Chinese Cities[J]。 Urban Planning International, 2012, 27(5): 65-72。

[6] 何兆陽。 對於我國城市道路多維分類體系的再思考:基於街道營造與交通方式轉型背景的探討[J]。 城市規劃,2018,42(3):118-127。

He Zhaoyang。 Rethinking Multidimensional Urban Road Classification System: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Road Revival and Traffic Mode Transformation in Chinese Cities[J]。 City Planning Review, 2018, 42(3): 118-127。

[7] Nancy Hui, Shoshanna Saxe, Matthew Roorda, 等。 完整街道的完整性評估[J]。 城市交通,2019,17(2):62-74。

Nancy Hui, Shoshanna Saxe, Matthew Roorda, et al。 Measuring the Completeness of Complete Streets[J]。 Urban Transport of China, 2019, 17(2): 62-74。

[8] 唐燕,李婧。 面向實施的街道設計導則編制研究:以北京《朝陽區街道設計導則》為例[C]//中國城市規劃學會。 共享與品質:2018年中國城市規劃年會論文集。 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2018:236-249。

[9] 王悅,姜洋,楊麗輝。 宜人街道設計與管控要求編制探索:以《昆明城市街道設計導則》為例[J]。 城市交通,2019,17(2):34-41。

Wang Yue, Jiang Yang, Yang Lihui。 Livable Street Design and Management Requirements: An Example of Kunming Street Guideline[J]。 Urban Transport of China, 2019, 17(2): 34-41。

[10] 於睿智。 街道設計導則編制方法探索:以倫敦、紐約、阿布扎比、上海為例[C]//中國城市規劃學會。 共享與品質:2018年中國城市規劃年會論文集。 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2018:1017-1025。

[11] 戴金,韓鵬旭。 國際城市街道設計導則綜述:以蕭山市北片區街道改造研究為例[C]//中國城市規劃學會。 共享與品質:2018年中國城市規劃年會論文集。 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2018:1517-1529。

[12] 方榕,孟媛,韓東青,等。 城市新區生活性街道的塑造與管控策略:以南京江北新區國際健康城市設計為例[C]//中國城市規劃學會。 共享與品質:2018年中國城市規劃年會論文集。 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2018:557-565。

[13] 李華治。 基於歷史文化保護的街道設計實踐:以上海市楊樹浦路為例[C]//中國城市規劃學會。 共享與品質:2018年中國城市規劃年會論文集。 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2018:174-187。

[14] 顧永濤,朱楓,高捷。 美國“完整街道”的思想內涵及其啟示[C]//中國城市規劃學會。 城市時代,協同規劃:2013年中國城市規劃年會論文集。 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2013:867-874。

[15] 謝凱,李仁旺,周逢武。 共享單車衝擊下的城市街道空間最佳化設計對策研究[C]//中國城市規劃學會。 共享與品質:2018年中國城市規劃年會論文集。 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2018:755-762。

[16] New York City Department of Transportation (NYDOC)。 Street Design Manual[R]。New York: NYDOC, 2009。

[17] Los Angeles Department of Public Health (LADHC)。 Model Design Manual for Living Streets[R]。 Los Angeles: LADHC, 2011。

[18] Transport for London (TfL)。 Streetscape Guidance 2009: A Guide to Better London Streets[R]。 London: TfL, 2009。

[19] Abu Dhabi Urban Planning Council (UPC)。 Abu Dhabi Urban Street Design Manual[R]。 Abu Dhabi: UPC, 2010。

[20] 清華同衡規劃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 西安昆明池綜合交通專項規劃設計[R]。 西安:西安昆明池投資開發有限公司,2019。

《城市交通》2021年第4期刊載文章

點選“閱讀原文”檢視

歡迎加入智慧交通群!加微訊號automan332,標註”加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