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又雙叒叕出黑科技,“雷”到你了麼?

作為電動汽車堅定支持者,真想不到數碼圈也有大規模討論碳矽負極的一天。

此前小米MIX Alpha釋出時,我曾對其產品形態進行批評,但當時我就對MIX Alpha搭載的碳矽負極電池表示過關注:

小米又雙叒叕出黑科技,“雷”到你了麼?

釋出會最大的亮點,我覺得是4030mah矽負極電池。如果沒猜錯的話,這個矽負極指的是碳矽複合,相比傳統碳負極能提升能量密度。

雖然小米最終放棄了MIX Alpha的量產,但電池技術發展並沒有止步。

小米又雙叒叕出黑科技,“雷”到你了麼?

簡單來說,不考慮未來的固態電池,現有的鋰電池主要由正極、負極、電解液、隔膜組成。

隨著電動汽車大潮興起,資本湧入後動力電池產業加速發展,三元正極材料已經從早期的NCM333迭代到523、622、811。甚至於,行業先行者已經在探索9:0。5:0。5的配比,進一步降低鈷含量。在這個過程中,負極材料進展相對遲緩。

小米又雙叒叕出黑科技,“雷”到你了麼?

從“木桶原理”的角度出發,負極材料自然成為提升能量密度的著力點。而矽負極材料的理論克容量高達4200mAh/g(純理論,目前實際遠遠達不到),遠高於石墨材料的372mAh/g。

小米又雙叒叕出黑科技,“雷”到你了麼?

當然,過去很長一段時間以來,矽負極材料都存在一定技術瓶頸,否則石墨負極不會用到現在。簡單來說就是,矽材料存在體積膨脹率高以及首次迴圈鋰損耗的問題,導致氧化矽負極遲遲得不到應用。

小米又雙叒叕出黑科技,“雷”到你了麼?

為了攻克技術瓶頸,行業內想了很多辦法。小米提到的“摻矽補鋰”就是類似技術,而且目前這個階段氧化矽含量不能太高,大概5%~10%左右。

聽上去能量密度提升幅度可能比較有限,但是沒辦法,物理定律在那擺著。相比於半導體產業摩爾定律的飛速提升,電池技術往往是線性發展,一點一點前進。

小米又雙叒叕出黑科技,“雷”到你了麼?

目前業界的普遍共識是,負極材料未來發展的路線,是由傳統石墨(碳負極)發展為碳矽負極,再逐漸過渡為純矽負極。

這是包括特斯拉-松下、寧德時代、LG等眾多動力電池巨頭的共同判斷。

小米又雙叒叕出黑科技,“雷”到你了麼?

以動力電池領域而言,特斯拉-松下聯盟在21700電池中率先應用矽碳負極技術。

今年國軒高科、寧德時代等廠商都將有應用矽碳負極的動力電池上市,可見矽碳負極產業化已經是大勢所趨。

當然,以目前的技術而言,純矽更多是遠期設想。甚至於,我個人預計半固態甚至全固態電池可能會先於純矽到來,畢竟固態電池一旦實現就是真正的質變。

小米又雙叒叕出黑科技,“雷”到你了麼?

小米11超大杯如果能率先大規模應用矽碳負極,對於行業而言也是相當有意義的進步。

畢竟電池的瓶頸眾所周知,每一點提升都不容易。

小米近期明顯加大了投入,以目前訊息來看小米11超大杯確實很有看頭。率先應用碳矽負極,應該是小米與產業鏈合作研發的結果,我個人比較好奇是哪家供應商。

至於迴圈壽命的問題,手機更新換代相對更快,要求低一些。小米敢用,應該也是有做準備。

小米又雙叒叕出黑科技,“雷”到你了麼?

另外,個人認為這件事還有一個意義:

動力電池技術飛速發展,逐步反哺3C數碼。

過去燃油車時代,鋰電池技術前進主要是源自消費電子推動。特斯拉率先將安全性相對較低的三元鋰應用於動力電池,某種意義上也是應用了消費電子產業的技術成果。

小米又雙叒叕出黑科技,“雷”到你了麼?

當然,從小米的澎湃晶片可以看出,小米並不單單從手機著手,而在向小米之家邁進。而動力電池和3C數碼實際上有不小區別,不過我個人認為一些技術原理還是互通的。隨著智慧電動車大幕拉開,資本湧入後產業發展有所加快。

小米又雙叒叕出黑科技,“雷”到你了麼?

如今小米超大杯的碳矽負極,某種程度上可視作動力電池推動鋰電池技術發展,並且反哺消費電子行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