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車能代替燃油車嗎?|袁嵐峰

新能源車能代替燃油車嗎?|袁嵐峰

關注風雲之聲

提升思維層次

導讀

關鍵在於充電樁?

影片連結:

西瓜影片:

https://www。ixigua。com/7029132772358750728

本影片釋出於2021年11月11

日,觀看量已達16萬

部分評論:

生活即錄:

還是感覺電動車的未來很光明,小數怕長算,這個電動車一年下來比燃油車省不少錢,而且一般家庭也就是中短途跑跑,像出去旅遊,都是坐高鐵或飛機到一個地方再租車自駕,一年也出去旅遊不了幾趟,總體來說,還是中短途比較實用,而且節假日自駕回家,那車堵的,燃油車這汽油味,也是夠了,所以蘿蔔青菜,各有所愛。

冰渡之下:

我在想,高速充電樁建設,如果是簡單建設很多但是平時不用到,必然完成極大浪費,能否建設一個潮汐式,可移動的充電樁,節假日時,像大卡車一樣開到服務站,給假期出行的電動車充電,減少等待焦慮。

諾布迪nono:

新能源汽車要廣泛推廣開來真的是需要不小的努力的 但是還是保持樂觀態度 一步步發展總能做起來的。

精彩呈現:

新能源車能代替燃油車嗎?我的朋友、風雲學會會員陳經認為:新能源車步子太大,已經扯著蛋了,需要充電樁速度跟上,不易解決。

新能源車的優勢已經得到了驗證,駕駛體驗好,電費比油費便宜很多。常規跑滴滴的大部分換電動車了,成本優勢巨大。也有很多人業餘宣傳電動車體驗好,新潮IT體驗。

新能源車能代替燃油車嗎?|袁嵐峰

一波營銷和口碑發酵,特斯拉和造車新勢力,比亞迪等傳統車企轉電動,五菱小電動等等,新能源車迎來了最好的銷售時間。最近月銷量新能源車已佔五分之一,出乎預料。傳統油車銷售下滑10%以上,新能源車增長50%甚至超過100%都常見。如果按這個速度發展下去,新能源車銷量兩三年就會超過油車。

但是車一多就會帶來麻煩,後面會越來越麻煩。最突出的就是充電樁不夠用了。到今年8月,直流充電樁僅僅40萬個,交流的59萬個。交流的充滿要8小時,只能晚上放著來。直流的需要1-3小時,也不短。如果像加油站那樣排隊,人立刻就會焦躁不安,等電車排到,那邊油車能加滿20輛。現在快700萬輛電動車了,年底就800萬輛,都在增加充電樁壓力。

有人說,那就大建充電樁!如果是家庭交流充電還好辦,自己瞎弄都行,充一晚上。但是要像加油站形成直流充電網,那很難搞。要上裝置,一個樁不大,車還得佔地,一堆車並排充電非常佔地。而且充電費用很便宜,充電樁很難賺錢,生產電動車的不會出錢給建充電樁的企業。

所以,一定需要國家規劃,比如讓中石油和中石化改造加油站上充電樁。但這等於刨自己加油生意的根,動力不足。需要大的車企來談深層次合作,沒那麼容易搞。就算搞,地盤限制不會少。車多急需加樁的地方沒有地,荒草叢生的地方有地,車又來的少,只是完成加樁數量指標。

所以,長途跑電動基本情況會越來越惡化。這也不是說知道情況就能防的,總有很多人買了個電動汽車就殺到高速,奔著詩和遠方,卡死在充電站。還和春運一樣,滿足高峰期需求是不可能的,會虧死。所以,一定是讓部分不服氣的電動車主在長途上鬱悶死。

要麼就買了每天通勤用,要麼就做好出遠門運氣不好的心理準備。而燃油車就靠著方便的加油站,基本盤還算穩固。後面看充電換電和電池技術的發展,不知道了。

以上是陳經的觀察。作為對照,我可以在這裡提供我的另一位朋友、析易船舶總經理、著名投資人汪濤的意見。他寫過一本書《純電動拯救世界》,後來出版時改名叫《純電動:一統天下》,從這名字就可以看出他對電動車與燃油車的態度了。最近,他寫了一個《快速全面普及純電動車的戰略研究報告》。其中的主要觀點是,電動車取代燃油車應該是一個突變的模式。政府應該主導大建充電樁,這樣就可以突破瓶頸。下面來摘錄幾段:

BEV(即Battery Electric Vehicle,純電動汽車)發展中存在的最大困難是“里程焦慮”,這個是否為BEV獨有的問題呢?並不是。如果500公里以上的道路中沒有一個加油站,現在的燃油車同樣會存在里程焦慮問題,必然要在進入這樣的道路之前加滿油。如果長到1000公里的道路中間都沒有加油站,現在的絕大多數燃油車也都無法順利開行過去。但是,燃油車是經過上百年逐步發展起來的,不僅僅是汽車生產環節的產業鏈,包括其使用環境如道路、停車場、加油站、維修和服務網點等都是互相配套逐步協調發展起來的。如果其中存在什麼問題,都在市場發展過程中逐步消化掉了。從推動BEV角度看,似乎存在很多的困難,但如果從整個汽車行業發展的角度看,BEV發展的條件又實在是太好了,因為絕大多數發展BEV的基本條件如道路、生產端的大多數產業鏈等,都已經透過燃油車上百年的發展逐步積累得非常完備。中國汽車銷售每年的總量能達到10%左右的增長,就已經是非常好的業績。但是,如果是汽車業內部某個特定技術的進步,並不需要這麼緩慢的程序。

例如,從燃油車排放技術升級的過程來看,1999年開始國I的普及,然後是2002年國II,2005年國III,2008年國IV,2012年國V。每升級一個排放標準,就需要採用全新的、符合要求的發動機。但是,每升級一代僅僅花費了3年左右的時間。因為這個改變只是涉及整個汽車發展環境中發動機這一個環節,它並不需要改變道路、加油站、停車場等其他環節。因此,其普及速度就會非常快,基本算是“瞬間就可完成轉換”的程序。

……

因此,在一個產業鏈中,如果僅涉及很少部分的技術轉變過程,其規律符合“短期突變發展模式”,而不是“長期漸變發展模式”。

在發展3G時,韓國、英國等先行國家獲得了一個很重要的經驗:在新的3G網路覆蓋率低於98%時,使用者發展得很慢,即使對手機進行補貼效果也很有限。而當3G網路覆蓋率高於98%時,使用者就開始爆炸性增長,幾年之間就完成絕大部分終端使用者的換代。中國在發展3G等技術時,就吸取了這一經驗教訓,一開始就快速將網路覆蓋率提升到接近100%,使得使用者從一開始就爆炸性增長,並在很短時間內完成普及過程。汽車類似於手機終端,而加油站和充電設施類似於移動基站。如果充電網路的覆蓋率不能接近100%,僅僅補貼BEV終端,其市場推動效果是受限的。

從本質上說,BEV真正涉及到的新環節僅僅是更換了動力系統,以及能源補充網路。動力系統只是將燃油車的“發動機+齒輪箱+傳動機構”,更換成了“電池+控制器+電機總成”。……

使用環節唯一的區別就是將加油站換成充電設施。這個並不存在任何需要突破的實質性技術難題。

……

目前剩下唯一真正影響BEV發展的,只有充電網路覆蓋率的問題。只要這個問題解決了,動力更強、更適合智慧化、使用費便宜一個數量級、其他基本一樣——除了極少數熱愛老爺車的客戶,我們實在找不到任何不買BEV的理由。如同從國IV過渡到國V一樣,幾年之間就應該完成全部切換,BEV在全部汽車年銷量中的佔比應當接近100%。BEV就會實現短期突變發展模式。

以上就是我的兩位朋友對電動汽車前景的觀點,供大家參考。請問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