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是強調科技與服務,老牌車企的轉型有何不同?

同樣是強調科技與服務,老牌車企的轉型有何不同?

圖源IC

文|李陽

編輯|趙成

9月26日,在“2021東風汽車品牌秋季釋出會暨第六屆科技創新周”上,東風汽車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東風公司”)正式釋出了“十四五”規劃,加速向科技公司轉型。

按照規劃,東風公司要在“十四五”期間,努力實現綜合市場佔有率達到16%以上;商用車主力企業打造高質量的行業TOP1企業;自主乘用車主力企業位居行業第一陣營;戰略性新興業務的營業收入達到集團總收入的30%以上等目標。

為此,東風公司在汽車產業的基礎上,形成了“一主兩翼”的發展格局,其中“一主”為整車業務,“兩翼”為科技板塊和服務生態。東風公司董事長、黨委書記竺延風在釋出會上表示:“東風公司將以‘一主’為載體引領和推動‘兩翼’發展,以‘兩翼’發展來提升‘一主’競爭水平。”

強調科技和服務,正是當下幾乎所有新造車勢力的共同標籤,相較於一直在汽車科技服務領域以身試法的新造車勢力,老牌車企東風公司的轉型略顯滯後,但同時也更成體系。其中最為顯著的區別是,“生態”概念,被更多的落到實處。

東風汽車的全產業生態究竟是怎樣的?

“生態”向來是一個比較抽象的詞彙,理解東風公司的汽車生態,不妨先了解本屆科技創新周簽署的五大合作協議。

其一,東風公司、中國一汽、中國三峽、武漢經開區共同出資8億元,組建電池管理科技公司。未來五年累計總投資規模預計達到100億元以上,透過電池管理和儲、充、換電站,構建新能源能源管理系統,推動建立國家統一的換電標準。

其二,由東風公司和武漢開發區牽頭,投入超過10億元,打造自動駕駛示範運營平臺。未來兩年,將逐步投放自動駕駛車輛不少於200臺;未來5年,產業規模達100億元,帶動相關產業規模達1000億元。

其三,東風公司與中國信科達成戰略合作。雙方將聚焦汽車晶片、智慧駕駛、通訊基礎設施、示範運營等4個領域,並共建汽車晶片聯合實驗室。

其四,與松山湖實驗室達成戰略合作,雙方創立聯合實驗室,先期講啟動“高強韌輕合金輕量化技術應用研究”、“多孔陶瓷無焰燃燒技術應用研究”、“磁性功能材料及感測器開發”等研究。

其五,東風公司與武漢理工大學共建先進材料聯合實驗室,打造先進材料應用研究和成果轉化的技術工作平臺,首批合作專案圍繞東風高階電動品牌“嵐圖”汽車新技術、新材料的應用需求。

五大高投入的合作協議,涉獵範圍各不相同,但其本質,只有一個,即“整合”。

眾所周知,車企最擅長的是整合,在過去的汽車工業中,車企最大的作用是將零部件有效整合為一臺汽車,而不是零件技術的研發。只是如今,整合物件不再僅限於汽車上游供應鏈,而是囊括幾乎所有與汽車相關的產業,如電力配套、出行服務、晶片製造、智慧駕駛等等。將這些整合在一起,就是所謂的“生態”。

具體來看,在智慧出行上,強調“車-路-網-雲”資訊融合,實現協作式智慧交通和高等級自動駕駛應用等;在配套服務上圍繞“服務人”、“服務車”、“服務車主生活”,構建汽車全生命週期使用者服務生態。

其中包括了提供“可充可換可升級”的能源解決方案、完善充換電基礎設施建設的全棧式智慧能源服務生態,以及透過汽車金融、供應鏈金融、公司金融以及保險等業務實現的全產業鏈的金融服務生態。

這是與新造車勢力截然不同的戰略方向。

五年前,同樣看中了科技與服務的新造車勢力,透過美好的PPT打造概念進行融資,先後度過量產劫、交付劫,然後才開始圍繞車主,磕磕絆絆的構建一系列生態。而像東風汽車這樣的老牌車企,在宣佈轉型的時候,其實所謂的生態已經構建得較為完善了。

從硬實力上來看,老牌車企的生態更為完整,但從軟實力方面來看,新勢力一步一步建立的生態,其實更為貼近使用者。

同樣是強調科技與服務,老牌車企的轉型有何不同?

圖源IC

技術底蘊和盤托出,東風汽車能否在“十四五”迎來複蘇?

在上一個五年規劃(“十三五”)期間,東風公司累計銷售1930萬臺汽車,其中自主品牌汽車630萬臺,這是一個差強人意的成績。但作為未來汽車產業的主旋律,東風公司旗下新能源汽車銷量僅為28萬臺,如此轉型速度,可謂是落後不少。

《東風公司“十四五”規劃》是東風公司的新起點,但同時也是一次破釜沉舟的亮劍,時不我待,留給東風公司的時間並不多。本屆科技創新週上,東風公司也將技術底蘊和盤托出,正式亮劍。

在“三電”領域,東風已經建設了兩大新能源產業園,掌握了車規級晶片等關鍵核心技術和資源。同時,在氫能方面,東風已完成了80kW燃料電池系統開發,實現了電堆零下20℃無輔助熱源冷啟動,推出了110kW 6X4氫燃料電池牽引車,即將在武漢、佛山率先示範運營東風風神AX7氫燃料汽車。

據東風公司技術中心前瞻研究中心氫能研發總監李洪濤透露,“今年8月份,搭載東風自主80kW燃料電池系統的12噸物流車進入《道路機動車輛生產企業及產品》名錄,新車型不久後即將運營。未來還會針對市政環衛、中重卡來進行搭載和推廣。”

在智慧網聯領域,東風汽車完全自主、正向研發的原生智慧新能源專屬ESSA模組化架構,已率先推出嵐圖品牌車型。而正在打造中央集中式SOA電子電器架構,將於2022年底在嵐圖的第三款車上實現搭載量產。

ESSA與SOA架構的有機結合,將實現汽車開發的軟硬體解耦。此外,東風 L4級5G自動駕駛汽車Sharing-VAN、L4級自動駕駛出租車Robotaxi、5G港口無人駕駛集裝箱卡車等實現了不同場景下的運營。

未來,東風公司繼續堅持“商乘並舉”的方針,其中商用車新增高階重卡“驍龍”專案,構建中重卡、輕卡、VAN車、皮卡等4個電動化平臺;乘用車打造DSMA節能汽車平臺,及S1、S2、S3和MORV等4個純電動平臺,強化差異化佈局,重點打造嵐圖、東風風神和高階電動越野品牌(M事業部)。

按照規劃,“十四五”期間,東風公司研發投入達到千億元,自主品牌研發投入強度不低於6%,保持行業領先。到“十四五”末,再自主掌控2000多項關鍵核心技術,掌控率達到95%。

與之對應的是,“十四五”末,東風公司科技人才佔比提升到1/5左右,五化人才規模倍增、佔科技人才比重達到1/3,培育一批行業TOP30人才。

藍圖總是美好的,但現實依舊骨幹。在乘聯會發布的2021年8月銷量快報中,銷量前15名的新能源車型,沒有任何一款與東風汽車有關,作為東風公司未來的主力品牌,嵐圖才剛剛實現交付,8月共交付408輛,後續變現如何,仍要打一個問號。

但可以確定的是,於東風公司而言,“十四五”期間,自主品牌規模在2025年進入行業TOP3,註定是一個不小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