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汽車技術迭代後,L9車型劇透出哪些“硬貨” |朱校長專欄

理想汽車技術迭代後,L9車型劇透出哪些“硬貨” |朱校長專欄

北京車展延後,而理想旗艦車型L9的釋出確實玩出花活兒,這一波L9透過“官方劇透”的模式展示了不少的內容。今天我就其智慧座艙和自動駕駛兩塊內容做一些梳理。之後我再花些時間把整個EE架構再單獨拎出來看看,其實目前軟硬體都是圍繞核心單元來做的,主要是軟體層面的功能打通對於新勢力的管理層級來說沒難度,所以也就不是大事。

Part 1:座艙的迭代

理想在座艙領域還是玩得的很明白,一開始理想ONE(2020年)就以大屏為賣點,配合Linux和安卓系統,這個氣勢鎮住了不少消費者。

理想汽車技術迭代後,L9車型劇透出哪些“硬貨” |朱校長專欄

圖1 理想ONE的三屏

採用大屏,對於系統的響應速度和特性有要求,但是從TI的Jacinto切換到地平線的產品,對於整體座艙的升級差異不大,高通的驍龍820A處理器還是決定了整體的效果。

理想汽車技術迭代後,L9車型劇透出哪些“硬貨” |朱校長專欄

圖2 理想ONE 2020=》2021的晶片迭代

理想L9座艙內的螢幕包括了車輛中控屏、副駕娛樂屏、後艙娛樂屏(這三塊是15。7英寸OLED屏)。對比之前,捨棄了儀表盤(採用高階HUD)和車控屏(這玩意本來沒啥用),駕駛資訊將透過HUD和中控屏來獲取。座艙域控制器採用兩顆高通驍龍8155晶片(24GB記憶體和256GB高速儲存)組成計算平臺,支援雙5G運營商的切換。為了更好的語音互動,透過6顆麥克風來提升語音互動能力,透過3DToF感測器進行手勢識別。

至於吸頂螢幕之前BMW剛做過,這是之前通常用於MPV上的配置,有點坐飛機看電影的感覺——實際上這塊螢幕在加深“奶爸車”的形象外,也有點商務用途在裡面了。

理想汽車技術迭代後,L9車型劇透出哪些“硬貨” |朱校長專欄

圖3 理想L9的座艙

值得提及的是這個中央域控制器,使用了恩智浦最新的S32G車規級晶片(應該是G2),由理想完成軟硬體開發,按照目前的資訊來看其應該是集成了VCU的功能(對增程電動系統、空調系統、底盤系統和座椅控制系統)等在內的功能實現全自研,當然估計也能當閘道器使用。

備註:三電和充電的相關內容還沒納入到裡面去。

理想汽車技術迭代後,L9車型劇透出哪些“硬貨” |朱校長專欄

圖4 理想的中央域控制器

Part 2:自動輔助駕駛系統的迭代

自動輔助駕駛功能,也是三家新勢力車企一直在全力比拼的部門,之前的排序是小鵬、蔚來和理想,所以現在已擴充了自動駕駛團隊的理想這次要大力宣傳其全自研的智慧駕駛系統——理想AD Max。這套AD Max智慧駕駛系統,採用全棧自研的感知、決策、規劃和控制軟體,具備AEB自動緊急制動功能。

理想汽車技術迭代後,L9車型劇透出哪些“硬貨” |朱校長專欄

圖5 理想的自動駕駛硬體配置迭代

1)感知部分的配置

感知件來看,和特斯拉採用類似的高效能攝像頭作為主要感知來源,包括6顆800萬畫素攝像頭和5顆200萬畫素攝像頭,對車身周圍及遠距離進行360度全方位感知。

正前方的兩顆800萬畫素攝像頭組合,可實現對120度廣角範圍及最遠550米內車輛、行人及錐桶等物體的識別。需要注意的是,這次理想一下子和特斯拉一樣“幹掉”了五個毫米波雷達(前向雷達和四個角雷達),這基本又回到了2020款理想ONE的狀態,但是和特斯拉一樣用跨越式的視覺系統+算力來來“堆出”效果。

備註:在理想ONE從2021款到2020款的迭代中也做了感知系統的改進,前置攝像頭效能引數提升——從單目攝像頭130萬畫素、水平視角52°,升級為800萬畫素、水平視角120°,這個基本是繼承的關係。

和特斯拉不一樣的地方在於,理想L9前向的車規級鐳射雷達配備128個鐳射器,全域性解析度為1200x128,點雲數量達到153萬/秒,在暗光、強光等攝像頭受限的場景,鐳射雷達可以確保系統對環境感知的準確性,並幫助車輛提升對靜止及異形障礙物的識別,例如高速公路上的事故靜止車輛、施工路障等物體等,提升安全性。

2)自動駕駛部分的配置

英偉達Orin-X處理器,總算力達到508Tops,雙處理器互為算力冗餘。從旗艦版本的角度來看,價位提升的理想L9,是要把自己的自動輔助駕駛能力升級(三家新勢力的感知配置和算力配置基本差不多),實現全場景的導航輔助駕駛功能。從“劇透”來看,這次沒有相關自動駕駛域控制器的渲染圖,不過有點像從之前的地平線升級到Orin的概念。

理想汽車技術迭代後,L9車型劇透出哪些“硬貨” |朱校長專欄

圖6 三家差異最大的是鐳射雷達的供應商

小結:

現在的車型,從硬體來看差異會越來越小,而車型可能進入軟體比拼時代——就是這種大多數車企都加快開發節奏,並且快速把硬體堆上去之後的效果。在“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論壇2022”上,小鵬說自己在智慧駕駛領先了不少,但是隨著對手們硬體上的拉平,後續看軟體和資料的積累,真的不好說差距有多大。

圖|網路及相關截圖

作者簡介:朱玉龍,資深電動汽車三電系統和汽車電子工程師,著有《汽車電子硬體設計》。

寫留言

2030 Mobility Research Laboratory

中國首個全部由博士組成的

汽車新出行深度研究組織

·

知乎私信 ID:魚非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