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田、雷克薩斯相繼砍掉一半方向盤,這會成為主流嗎?

繼特斯拉Model S與豐田bZ4X之後,雷克薩斯RZ成為了又一臺擁有“無上沿”方向盤的車型。

在1894年的巴黎至魯昂(Rouen)的比賽中,法國工程師阿爾弗雷德·瓦切倫(Alfred Vacheron)為了實現對車輛更細緻的控制,將轉向控制機構從搖柄更換為了方向盤。至此之後,圓形成為了方向盤的主流形狀。

豐田、雷克薩斯相繼砍掉一半方向盤,這會成為主流嗎?

而在接下來百餘年的時間裡,雖然我們也看到了眾多品牌對方向盤進行了不同的嘗試,但最終篩選下來的各類異形方向盤,依舊是以圓形為基礎。

可如今,圓形的方向盤,是否會遭到取代?

首先,方向盤為什麼是圓的?

在汽車發明初期,控制車頭指向的方式,均是與轉向機構直連的一個搖柄或是類似於摩托車的把橫。它可以帶來非常直接的轉向手感,但很難做到精準控制,同時隨著車重的不斷增加,過短的力臂也會帶來過於沉重的轉向阻力。

豐田、雷克薩斯相繼砍掉一半方向盤,這會成為主流嗎?

而這也是前文提到的法國工程師決定使用圓盤作為方向控制機構的原因,圓盤更大的力臂可以讓轉向更加輕鬆,同時放大的轉向動作也讓控制更加精準。更重要的是,由於圓是唯一擁有旋轉不變性的幾何圖形,所以在任何轉向角度之下,駕駛員都可以把雙手握在熟悉的位置之上。

豐田、雷克薩斯相繼砍掉一半方向盤,這會成為主流嗎?

而隨著轉向比的引入,當下絕大多數民用車的方向盤往一邊打死的圈數往往大於一圈,這就意味著駕駛員需要透過雙手交叉的方式來對方向盤進行控制。此時,圓的旋轉不變性則顯得更為重要。

自汽車發明以來,駕駛一直是汽車產品最為核心的要素,而這也是圓形方向盤能夠一直保留至今的原因。但隨著自動駕駛的不斷髮展,駕駛這件事兒的重要性正在不斷下降。而與之而來的,便是方向盤形態的進化。

那麼,為什麼要砍掉半個方向盤?

其實在賽車領域,無上沿方向盤早已普及。從最早的方程式賽車,到後來的原型車組別,再到如今的房車組別,把圓形方向盤的上沿甚至連同下沿一同砍掉的設計比比皆是。

豐田、雷克薩斯相繼砍掉一半方向盤,這會成為主流嗎?

如此的設計所帶來的優勢也十分清晰:

1。 由於賽車的駕駛坐姿極低,上部盤輻的缺失能夠讓賽車手擁有更好的前方視野。而對於未被整合入方向盤的儀表盤來說,這樣的設計也會帶來更好的資訊直觀度。

2。 在去掉部分盤輻之後,方向盤的重量會有明顯下降,但轉向力臂並未受到影響,所以該設計能夠小幅度提升轉向靈敏度。

3。 以方程式與原型車賽車為例,駕駛艙的腿部空間十分有限。所以在小幅度轉動方向盤的時候,無下沿的方向盤設計也會為賽車手留足一定的腿部活動空間。實際上,許多運動車型使用平底方向盤也是為了這個目的。

當然,這三個特徵,與自動駕駛並沒有關係。

有眾多車企表示,當自動駕駛時代真正到來之時,車艙內不需要再為方向盤預留位置。這很好理解,不需要人駕駛,自然不需要方向盤。但在迎來完全自動駕駛之前,方向盤的處境很尷尬。它既需要透過消失的方式,讓駕駛者體驗並適應全自動駕駛狀態下的使用習慣;又需要在必要情況下,出現在駕駛者的正前方。

豐田、雷克薩斯相繼砍掉一半方向盤,這會成為主流嗎?

很顯然,可收納的方向盤是最好的選項。

此時,圓形的另一特徵便成為了弊端——擁有幾何圖形中最大的周長面積比,這決定了圓形並不是一個方便收納的形狀。而最好的處理方式,就是留下駕駛者最標準的三九點握姿位置,把其它的部分砍掉。在經過這樣的處理之後,方向盤就更容易沿著轉向柱向內收納,以形成一個“乾淨”的駕駛艙。

豐田、雷克薩斯相繼砍掉一半方向盤,這會成為主流嗎?

而車企在當下推出此類方向盤的意義,也是為了讓駕駛者更快地適應未來的方向盤形態。

但是,半截方向盤該配合怎樣的轉向?

作為第一臺擁有此類方向盤的主流車型,新款特斯拉Model S在釋出之初便受到了大量的關注。但是在北美市場開始交付之後,一系列對於方向盤的詬病也隨之而來。

豐田、雷克薩斯相繼砍掉一半方向盤,這會成為主流嗎?

新事物受到大眾的不適應與不認可,這是發展正常的規律。但在Model S這個個例上,特斯拉確實有欠妥的地方。

1。 轉向比過大。一邊打死1。2圈,這對於民用車來說確實很正常,但在低速挪車時,這依舊需要大量雙手交叉的動作。而由於絕大多數駕駛者並沒有嚴格握住方向盤三九點的習慣,所以yoke方向盤會對這一動作帶來很大的不便,許多人依舊會下意識地去尋找那缺失的上沿盤輻。

而在使用無上沿方向盤的賽車之中,單邊打死的圈數基本在3/4圈以內。而且除了蒙特卡洛賽道的費爾蒙特酒店彎、東望洋賽道的髮夾彎等一些特殊彎道之外,賽車手也很少在比賽時遇到需要交叉雙手操作的情況。

豐田、雷克薩斯相繼砍掉一半方向盤,這會成為主流嗎?

2。 觸控鍵過於集中。yoke方向盤對駕駛習慣最大的影響,就是強迫駕駛者的雙手時刻把握在方向盤上的三九點位置。但在大幅轉動方向盤時,駕駛者會在忙亂之中大量地誤觸同樣位於三九點位置的按鍵。顯然,這會導致使用者的反感。

豐田、雷克薩斯相繼砍掉一半方向盤,這會成為主流嗎?

而這也兩點也解釋了,為什麼場地賽車會使用集成了大量按鍵、旋鈕、螢幕的非常規方向盤,而需要大量轉向動作的拉力賽車與漂移賽車依舊使用傳統的圓盤。

豐田、雷克薩斯相繼砍掉一半方向盤,這會成為主流嗎?

所以,讓無上沿方向盤更好用的方式,就是在保證轉向角度的同時,儘可能減少轉向圈數,也就是減小轉向比。而為了彌補小轉向比在高速行駛下的不穩定性,可變轉向比成為了這類方向盤最好的搭檔。

也就是說,我們需要線控轉向。

線控轉向的利與弊

線控轉向,就是取消方向盤與前輪之間的機械連線,使用電訊號在方向盤與轉向機之間進行溝通。而採用線控轉向,便是豐田bZ4X與雷克薩斯RZ所使用的One Motion Grip轉向系統,要優於特斯拉yoke方向盤的地方。

豐田、雷克薩斯相繼砍掉一半方向盤,這會成為主流嗎?

1。 方向盤的轉動角度僅為±150°,相當於一邊打死不到半圈,完全避免了雙手交叉的情況。

2。 轉向比可以隨速大幅變化,即確保了低速靈活性,也避免了高速行駛時因“方向太賊”帶來的不穩定性。

3。 由於方向盤與前輪之間沒有機械連線,所以因顛簸所帶來的車輪多餘動作不會傳遞至方向盤上,透過避免“方向盤打手”的方式提升駕駛安全性。

最重要的是,若未來方向盤著實要使用可收納的形式,線控轉向是唯一可行的方式。

豐田、雷克薩斯相繼砍掉一半方向盤,這會成為主流嗎?

其實在汽車領域中,線控技術已經十分成熟。電控油門、電子擋把和電子手剎都是線控技術的體現。但是,當這一變化來到轉向上時,推進卻異常艱難。

因為方向盤,是車內唯一影響駕駛手感的控制件。

早在2014年,英菲尼迪就在Q50車型上配置了DAS線控轉向系統。為了避免電控失效,系統共配置了三套ECU以提升冗餘;為了保證轉向手感,系統採用了類似於賽車模擬器的直驅反饋電機;而為了極限狀態下的安全性,系統依舊保留了傳統機械轉向柱,僅在其中加入了一套離合裝置。

豐田、雷克薩斯相繼砍掉一半方向盤,這會成為主流嗎?

而如此費盡心機的結果,就是消費者走進英菲尼迪的4S店並對銷售說:“我想買一臺Q50,不帶線控轉向的那款。”

作為一名模擬器玩家,筆者深知,再好的模擬器基座,也無法模擬出與真車完全一致的轉向手感。而對於以操控、效能著稱的英菲尼迪來說,模擬的轉向手感並不能讓自家粉絲滿意。

豐田、雷克薩斯相繼砍掉一半方向盤,這會成為主流嗎?

但是話說回來,這個問題在豐田的非效能車上或許並不存在。相比於轉向手感,其目標消費者或許更在意車輛的舒適性、經濟性與實用性。而隨著電機技術與演算法的不斷提升,讓模擬轉向的手感達到真車的水平,或許只是時間問題。

至於特斯拉,馬斯克永遠都是要把牛吹在前面,所以硬體一定是超前的。至於什麼時候讓線控轉向和可變轉向比出現在自家車型上,預計會和Cybertruck正式上市時一道吧。

寫在最後

對於傳統的汽車愛好者來說,無論是無上沿方向盤還是線控轉向,這兩類趨勢的發展必然會損害到駕駛樂趣。但就如同手動擋、拉線油門、液壓助力轉向的不斷消亡一樣,這是一個不可逆的發展趨勢。沒人會因為鋼纜、液壓控制的波音飛機飛起來更有意思,從而拒絕駕駛更智慧、電子整合度更高的空客飛機。

豐田、雷克薩斯相繼砍掉一半方向盤,這會成為主流嗎?

除非你是國航的飛行員。

但是,在沒有可變轉向比和線控轉向之前,所有砍一半方向盤的做法,都是耍流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