讚美與擔憂並存:西媒分析汽車發展如何影響文化傳播——

參考訊息網5月7日報道

西班牙《世界報》網站近日報道稱,曾經,摩托車旅行風靡世界,然後《速度與激情》等賽車電影火爆市場,汽車和摩托車成為詩歌中的常用題材。

報道稱,走到這裡的路很長,但幾乎沒有彎路。當波德萊爾1861年在他的詩歌中引入諸如有軌電車或馬車之類的詞彙時,遭到許多人尤其是貴族沙龍的抗議,他們認為這些近代的發明不應該出現在任何藝術作品中。然而,這位法國詩人堅持不懈地收集當時大都市(倫敦和巴黎)民眾的生活體驗並把它們寫入自己的詩歌當中。機動交通是一個嶄新的世界,它不停地生產(技術、經濟或社會)新奇事物,波德萊爾和莫奈等藝術家懂得如何捕捉它們。現代文明正在發明之中,而(讓市民體驗那種風馳電掣的速度的)車輛——第一輛有軌電車和鐵路以及後來的汽車和飛機將成為它的象徵。

讚美與擔憂並存:西媒分析汽車發展如何影響文化傳播——

幾十年後,汽車已成為20世紀的偉大神話之一。它受到先鋒派的稱讚(戈麥斯·德拉塞爾納寫道:“投射在我們身上的汽車聚光燈把我們變成了一部電影”),並且在1950年代中期,汽車在資本主義社會中佔據瞭如此重要的地位,以至於哲學家羅蘭·巴爾泰斯將它與哥特式大教堂相提並論。

但隨後,氾濫過剩的汽車開始造成比1964年的交通大擁堵還要惡劣的影響。“我們以為汙染只會影響呼吸健康,但很多時候我們並沒有發現噪音等其他汙染,許多研究認為,這些汙染會導致認知問題、抑鬱症和其他疾病”,土木工程師兼記錄都市主義弊端的“車輪國度”研究專案負責人米格爾·阿爾瓦雷斯解釋說,“此外,汽車還起到了按階級劃分領土的作用,不同的社會階層不再生活在同一個街區,這種隔離導致了各種各樣的問題。”

“汽車是在競爭和隔離系統中在公共道路上奔跑的私人專案”,作家豪爾赫·迪奧尼指出,他最近在研究大都市郊區的城市化發展狀況,“在分散的社群”,私家車是必不可少的,這些社群以安全、同質、難以進入、高階和汽車主義等概念為標誌。“公共交通迫使你遵守某些規則,從時間表到行為,從衛生習慣到言論自由。汽車使我們能夠擺脫那些讓我們與不同的人打交道的共同法規”。

現在,人們對汽車又有了新的看法。社會已經明白製造和運營汽車所需的資源越來越接近枯竭(當前的能源危機證明了這一點),並開始意識到,正如阿爾瓦雷斯指出的那樣,“全世界不可能普遍擁有與發達國家一樣的機動化率”。溫室氣體的排放也在考驗地球確保我們自身生存的能力。根據英國期刊《柳葉刀》的一篇報道(報道對來自10個不同國家的1萬名16至25歲的人進行調查後編制),幾乎60%的年輕人表示他們對氣候變化“感到非常擔心或極度擔心”,氣候變化導致超過50%的年輕人感到焦慮和悲傷。歐洲議會的另一份報告將歐洲排放到大氣中的二氧化碳的20%歸咎於私家車。(編譯/王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