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較於“拿的起”,學會這點,才能活得通透

常言道:一念花開,一念花落,一念放下,萬般自在。

人生在世,拿得起是一種勇氣,放得下是一種格局。

學會放下是一種心境,懂得放下是一種修養,適時放下是一種自在。

唯有放下,才能心清澄澈,輕裝前行。

相比較於“拿的起”,學會這點,才能活得通透

01

懂得放下,是人生處世的真諦

俗話說:心中若有,事事重,心中若無,事事輕;

淡定之人,不為煩惱所動,而是坦然承受;豁達之人,不為困惑所傷,而是隨遇而安。

宋朝時期有個叫呂蒙正的人,因學識斐然,被皇帝任命為宰相。

當他第一次上朝時,在場的官員就有人大聲譏刺他:“這種模樣的人,也能入朝為相啊?”

可呂蒙正充耳不聞,依舊淡定從容地繼續往前走,彷彿說的不是他。

然而,跟隨在他後邊的幾個官員卻為他鳴不平,想查一查是誰如此放肆。

而呂蒙正微微一笑,說:“感謝大家的好意。不必在意誰在說我,即便知道了,放不下,得不償失啊!”

呂蒙正識人很準,他舉薦之人日後都成了國家棟梁,只不過他實行“無為而治”懂得放權。

但還是有他人說他“無能”,對於這些事,呂蒙正從來不放在心上,如塵埃一般拂拭。

不較真,才會放下諸多欲望,收穫更多喜悅;

看得開,才會放下諸多羈絆,收穫更多從容。

相比較於“拿的起”,學會這點,才能活得通透

02

學會放下,方能贏取更多機會

美國作家梭羅所說:“一個人越是有許多事情能放下的,他就越富有。”

退一步方能海闊天空,謙讓能化干戈為玉帛。有時候放下,也會給自己迎來新的轉機。

歷史上有這麼一個典故:

春秋戰期,晉獻公因聽信讒言,把太子申生給殺了,然後又派人捉拿重耳。

重耳聽到訊息後,立馬逃出了晉國,幾經輾轉,來到了楚國。

楚成王認為重耳是可造之才,日後必能成大器侯,於是盛情款待。

一天,在宴席上,楚王與重耳推杯換盞,敘舊笑談,氣氛十分融洽。

期間,楚王問重耳:“假如有一天你能再次當國君,該怎麼報答我呢?”

重耳稍加思索地說:“大王,楚國國富力強,您治理有方,從來不缺奇異珍寶,我也不知道該貢獻給大王什麼呢?”

楚王呵呵一笑說:“不表示一下,恐怕說不過去吧?”

重耳想了想道:“借您吉言,如若我真能再當國君的話,願與貴國和睦相處。假如有一天,與貴國之間發生戰爭,我一定命令軍隊先退避三舍。”

果不其然,幾年後,重耳回到晉國當了國君,他就是晉文公。

公元前633年,在楚國和晉國兩國交戰時在作戰時,晉文公不負諾言,下令軍隊後退90裡,駐紮在城濮。

隨後,由於楚國的驕勝心理,被晉國打的片甲不留,取得了城濮之戰的勝利。

正是晉文公的這種讓步,才贏得了更大的勝算。

放下身段,學會謙讓,你的人生之路才會越走越寬。

放下慾望,學會減負,你的人生之路才會贏得掌聲與鮮花。

相比較於“拿的起”,學會這點,才能活得通透

03

唯有放下,才能成就最大的幸福

古人云:無欲則剛。

真正的放下,表明上看,意味著失去,但又何嘗不是另一種得到?

學會了放下,才會擁有一份成熟,才會活得充實和輕鬆,從而成就最大的幸福。

一個年輕人時常感覺痛苦與孤獨,於是他不遠千里,背了一個包裹來找大師破解困惑。

年輕說:“大師,我為什麼總不能找到心中的陽光?”

大師問:“你的包裹裡都裝了什麼東西?”

年輕人說:“失戀時的痛苦、失業時煩惱,生活中的孤寂……”

大師沒說話,只是帶著年輕人來到河邊,然後坐船過了河。

來到岸上後,大師讓年輕人扛著船趕路。

“扛著船趕路?它那麼重,我扛得動嗎?”年輕人大惑不解。

大師哈哈大笑,“船隻有在過河時才有用。但過了河,就只能放下船上路了,否則,它會變成負重。”

年輕人恍然大悟……

學會放下,因為生命不能負重太多,否則你無法享受人世間的美好。

放下,才能輕鬆前行,遇見最美的時光。

相比較於“拿的起”,學會這點,才能活得通透

04

叔本華說:生命是一團慾望,慾望不滿足便痛苦。

接受世事無常,放下自己無法控制的一切,順其自然;

接受他人的行為和想法,放下過多的期待,隨心隨緣。

接受自己的平凡與不完美,放下不必要的執念,活在當下。

餘生,請學會放下,總用淡然之心接受人生的平靜與光芒。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小左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