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少點限制,活出自由人生

每個人都有不完美的地方,但是人總是有一種衝動,逼迫自己變得更完美。就如,歌德所說:“十全十美是上天的尺度,而要達到十全十美的這種願望,則是人類的尺度。”

殊不知,我們忽視了一個事實,那就是

正因為我們有了那些我們缺失的部分,才使我們變得獨一無二。

今天給大家推薦一本由《微習慣》作者斯蒂芬·蓋斯寫的書《如何成為不完美主義者》。眾所周知,斯蒂芬·蓋斯是天生的一個大懶蟲,他為了改變自己的缺點,研究了各種習慣養成策略,而他所寫的《如何成為不完美主義者》就是屬於微習慣系列的叢書。

書中深度剖析了行動困難者為什麼會給自己設定那麼多障礙,完美主義思維是怎樣影響行動等等,與之同時,他給出了許多針對性的建議,幫助了很多人解決了自卑感、強迫症、拖延症、糾結心理等問題,改變了許多人的生活。

人生少點限制,活出自由人生

01 完美主義,其實是一種病

塞繆爾·約翰遜曾經說過:“我們一直推遲我們知道最終無法逃避的事情,這樣的蠢行是一個普遍的人性弱點,它或多或少都盤踞在每個人的心靈之中。”

也就是說,

有的人總是關注自己的缺點,很少看到自己的優點,力求克服缺點,追求完美

,這就是《病由心生》中對於完美主義的一個認識。

人生少點限制,活出自由人生

正因為有了這種思想,很容易導致一種主觀上的受挫出現。

完美主義的的思想表面上驅使你去努力,去前進,實際上,完美主義容易導致習得性憂鬱。

這種習得性抑鬱表現為逃避做出行動,恐懼面對結果的形式出現,從而使得個人抗拒做決策,這就形成了一種恐懼和逃避機制。

有一個朋友參加了寫作班,學習寫小說。在他寫到5萬多字的時候,突然發現故事的內容並不是十分吸引讀者去閱讀。於是,停了下來,開始從頭修改,改來改去,他依然覺得不滿意,最後就停在原來寫的5萬多字那裡。

我問他,為什麼沒有繼續把它寫完?他說:“我這個人,要麼是不做,要做,一定要做到最好,最完美!”聽起來,覺得很有道理,但是結果卻不盡如人意。他寫的三本小說,全部都是寫了一半就沒有繼續寫下去,至今沒有完成一部作品。

“要麼不做,要做就是做到最好”,這句話確實很有道理。不過,日常生活中,很多人就以“做到最好”的完美主義來要求自己,這就造成了一個意想不到的後果,那就是拖延。

完美主義者往往是非常害怕失敗或者是討厭失敗的,他們心理有以下一套預設:

首先,我所做的事情都是反映了我的能力;其次,我的能力水平決定了我一個人所具有的價值,我的能力越高,自我價值感越高;最後,我所做的事情都是反映了我的個人價值。

為了避免失敗,我們開始打著追求完美的藉口,開始遏制自己的行動,那麼就產生了另一個迴圈,即“高期望——放棄行動”,也就是典型的習得性無助。

所以,書中也總結了完美主義的四個根源,其中一個就是對現狀的不滿。想要改變,但是害怕改變之後達不到自己的預期,所以放棄行動。

人生少點限制,活出自由人生

02 不完美主義,賦予人生的自由

2005年,鄭秀文因為患有抑鬱症而不得不在事業的巔峰期宣佈暫時離開娛樂圈。

那時候的她是票房的保證,專輯和影視作品都備受追捧。她非常追求完美,也很重視外界對她的評論,所以她絕對不允許自己出錯。

為了穩居天后的地位,她玩命式地減肥,對瘦已經到了吹毛求疵的地步。為了達到極致的瘦,餓暈是常有的事。

2005年,接了電影《長恨歌》,她是一個極度好強的完美主義者,為了演好角色,更好地進軍內地市場。她苦練國語,把逼自己很緊,只允許成功,不允許失敗。

其實,很多事情,不是努力就一定有結果的。結果,當年《長恨歌》的票房不高,評價也一般,鄭秀文因此備受打擊,電影未達到預期效果是她抑鬱症爆發的導火索。

而鄭秀文的好強和極致的完美主義導致她和許志安的分手,他們的戀情也一直被外界認為是“女尊男卑”。

人生少點限制,活出自由人生

最後,因為愛情和事業都失意了,抑鬱症爆發,她不得不停下來接受治療。在治療過程中,鄭秀文學會了培養各種興趣愛好,接受不完美的自己。

在放下完美的好強之後,美食和運動成為了她最好的伴侶。她深深地感受到生活中的小確幸。

斯蒂芬·蓋斯在書中說,

一個人越是勇敢、自信和輕鬆,就越容易接受生活中的不完美。

即便面對生活中的挫折,總能以積極的態度面對,最終獲得心靈上的成長。完美主義賦予你安全感,而不完美主義賦予你自由。

人生少點限制,活出自由人生

03 如何克服拖延和恐懼機制,成為不完美主義者

怎麼做一個不完美主義者呢?其實,這取決於你自己本身最關心的東西是什麼?

不完美主義的背後邏輯是不太在意條件和結果,而是關心具體應該怎麼做才能掌控自己的人生和身份,積極地前行。

《如何成為不完美主義者》從五個完美主義的分支:過高期待、糾結不放、認同需求、過失擔憂、行動顧慮,進行拆解,給出針對性的建議。

人生少點限制,活出自由人生

比如,在有過高期待的時候,斯蒂芬給出的第一個建議是改變自己的情緒。也就是說,凡是不要抱有過高的期望,放平心態去行動,保持一個樂觀的態度對待人和事。

第二個建議就是學會認清自己,正確地審視自己,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給出合理的規劃和對策。

第三個建議是降低對事物的標準,這樣可以讓你更關注持久的變化。因為過高的期待給我們帶來的最大問題就是讓我們不作為。

如果不能保證成功,那我們就不敢嘗試。比如說,我們非要一天寫一萬字的文章,而事實上,我們每天只能寫出來一兩千字的文章,那麼降低標準,就能幫你落實下來。

最後一個建議就是關注過程,換句話說就是“盡人事聽天命”。關注我們能控制的部分,比如考證,關注自己在考證期間學習到了什麼,而不是關注結果。

在糾結不放的時候,斯蒂芬的第一個建議就是學會接受現實,因為只有接受現實,才能給自己繼續前進的力量,畢竟人無完人,每個人都會犯錯。

第二個建議就是不問採取行動。比如,考試考得不好,最直接的辦法就是老老實實地複習,爭取下次考好。

第三個建議學會分清意外與失敗。失敗的責任完全在自己,而意外,包含了他人的因素。在任何時候,都要正確看待失敗與意外,成功就是需要經歷一個不斷試錯的過程。

第四個建議是學會尋求理解,學會用包容的心態去看待人和事。第五個建議就是使用計時器介入法,比如我們常用的番茄鍾,而斯蒂芬給我們列舉了幾個計時器策略,例如任務倒計時、決定倒計時、注意力倒計時、番茄工作法、勞逸交替法。

在認同需求的時候,斯蒂芬給出幾個提高自信的辦法:

第一、化學法,在你出場任何場合,提前用“充滿力量的姿勢”站立兩分鐘,保持這樣的姿勢兩分鐘,就會覺得充滿力量。

第二、假裝自信,在任何場合下,都要假裝自己是個自信的人,然後你就會發現,別人也會認為你就是一個自信的人,即便你有可能感到緊張,也不要擔心,長久地堅持下去,就不會感到緊張了。

第三、調整參照標準,舉個例子,朋友可以每天跑5公里,那你就不要想著超過她,而是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制定適合自己的目標,比如跑1公里。

第四、叛逆練習。如果有認同需求的問題,嘗試透過叛逆練習來解決問題,最容易,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在公共場合做出一個非同尋常的舉動。

書中還有針對過失擔憂和行動顧慮這兩個方面的策略建議,在這裡就不一一細說。關於完美主義,我們已經讀過太多類似的書籍了,道理我們都明白,但是依舊無法逃脫。

這本書最大的亮點是從微習慣入手,給出可行的解決方法。每天從一個微小的動作開始,逐漸養成習慣,從而成為你擺脫完美主義的利器。

如果你想要早日變得更加積極,那就不要錯過這本《如何成來不完美主義者》。

人生少點限制,活出自由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