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氏五常,白眉最良”,馬良跟隨劉備伐吳,為何沒指出劉備錯誤

導言

《馬良傳》:馬良字季常,襄陽宜城人也。弟兄五人,並有才名,鄉里為此諺曰:“馬氏五常,白眉最良。”良眉中有白毛,故以稱之。

三國時期,荊州地域聞名於世一句話:

“馬氏五常,白眉最良”。

這一句話描述的是馬氏五兄弟當中最為睿智的當數馬良。

實際上他倆弟兄當中,只是兩個在三國演義中出現,一位是馬良,字季長,一位是馬謖,字幼長。

都說“馬氏五常,白眉最良”,為何馬良未明確指出劉備連營的失誤?

“馬氏五常,白眉最良”,馬良跟隨劉備伐吳,為何沒指出劉備錯誤

馬良有什麼獨到之處

在歷史上許多睿智之人,都名不副實。就拿馬良而言吧,他留守荊州的情況下,沒有明確指出關雲長的問題,是否水平很次啊!

可是劉備並沒有因此而忽視馬良,劉備在成都即位後,建立蜀漢政黨後,

任職馬良為侍中。可不必認為侍中是個跑腿服務的小官,西漢武帝之後,侍中的影響力明顯提高,侍中慢慢從原先的服侍皇上,變成了皇上的貼身顧問文秘。

到三國先秦時期,侍中慢慢逐漸參加朝廷,位在尚書令和將軍下,慢慢邁向宰輔。後主階段,侍中也是文武雙全重臣的關鍵晉升階梯。

不難看出,劉備對馬良能力的認同,假如說馬良沒啥特殊本領,劉備也不會給他那樣的官銜吧!

“馬氏五常,白眉最良”,馬良跟隨劉備伐吳,為何沒指出劉備錯誤

換個角度來看,劉備出戰東吳的情況下,蜀漢尚書令劉巴也追隨劉備出戰,針對劉備的戰鬥部署歸屬於立即參加者,也沒能阻攔劉備的連營部署。

《三國志》中記述:季常良實,文經勤類,士元言規,處仁聞計,孔休、文祥,或才或臧,播播述志,楚之桂英。

從那時候的人的點評而言,馬良擅長的是

“文經勤類”

,換句話說馬良善於解決政務服務,軍事謀略並不是他擅長的。

因而自始至終,有關馬良的記述,都是在注重他的解決政務服務能力,基本上沒有說他的軍事參謀長的能力。並不像他的小弟馬謖,

“思賢如渴,好論軍事”。

“馬氏五常,白眉最良”,馬良跟隨劉備伐吳,為何沒指出劉備錯誤

劉備夷陵失敗的真正是什麼

而夷陵之戰最大的硬傷出現在夏天入暑以後,

江南暑氣逼人,炎熱難忍,漢軍官兵痛苦不堪,劉備無可奈何只能下令水軍捨棄舟船,

把軍營紮在深山老林當中,用於消夏避暑,直到立秋後再作戰。

如此一來,蜀漢水陸夾攻的戰略倒閉,吳軍的工作壓力急劇下降,與此同時競技場上出現了真空地區,給予了吳軍部署戰略反攻的機遇,陸遜把握機會給了劉備致命一擊。

恰好是劉備捨棄水陸並進,擠壓吳軍的戰略,給予吳軍開展還擊滲透的機遇,導致了蜀漢部隊在夷陵的一潰萬里。

倘若劉備堅持不懈水陸並進的部署,立即劉備主力軍在猇亭被戰勝,網路水軍的吳班、陳氏太極拳所率的網路水軍能夠包圍吳軍副翼,為劉備爭得政治重新配置的機遇,再不濟還可以撤兵全身而退。

“馬氏五常,白眉最良”,馬良跟隨劉備伐吳,為何沒指出劉備錯誤

總的來說,不論是從哪個層面考慮,馬良也沒有機遇或者實力去勸阻劉備連營八百里的操作失誤。

縱觀全域性,劉備棄魏伐吳本便是一步險棋,為了更好地快速佔領整體實力最弱的敵人吳國,放棄了自己保漢除賊的初心,這一挑選的對錯值得商榷。

最後劉備伐吳的失敗也造成了蜀漢陣營軍事擴張的戛然而止,軍事力量由強悍慢慢邁向了沒落。

“馬氏五常,白眉最良”,馬良跟隨劉備伐吳,為何沒指出劉備錯誤

結語

《三國志卷三十九蜀書九董劉馬陳董呂傳第九》馬良傳:先主稱尊號,以良為侍中。及東征吳,遣良入武陵招募五溪蠻夷,北狄渠帥皆受印號,鹹稱心指。

會先主敗北於夷陵,良亦遇難。先主拜良子秉為騎都尉。依據《三國志》這一段記述而言,馬良應該是在和東吳軍隊的戰鬥中犧牲。

諸葛亮點評姜維時表示李邵、馬良都比不上姜維,

由此可見楊戲給蜀漢群臣做的排名還是有效的,只是魏延、楊儀、李嚴由於其他問題才被放低了排名。

但是姜維何等人也,馬良能與姜維比較,表明他倆最少還能比。

參考文獻:《三國志》

(宣告:內容文字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部分圖片來源於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絡告知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