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心理學視角來看,“標籤效應”給人際交往帶來的負面影響

人們一見貼於他人身上的標籤,立刻會認定此標籤即概括這人的一切的表示。

記得報上曾經登載過這樣的訊息,有些高階酒吧以本地所產的便宜威士忌盛裝人蘇格蘭威士忌瓶中,當成蘇格蘭威土忌酒高價賣給客人喝。酒吧的客人都沒有注意到瓶中的酒已被調包,光看到那蘇格蘭威士忌瓶就高高興興地說:“不錯,這正是蘇格蘭威士忌。”

他們之所以如此容易受騙,除了兩種酒的酒味差不多外,對於在高階酒吧中所拿出來的蘇格蘭威士忌確切不疑,也是原因之一,因為兩者都是高水準的標幟,應該不會和“以假亂真”這種沒水準的事有關係,所以大家自始至終都認定這必是好酒。

換句話說,酒味之醇否,是難有一定標準的,在這裡它就受到標幟的左右。在我們日常生活中,也常有類似的情形。我們的知覺並不如想像敏銳。人常要藉助一些外力才能製造出對某物的印象。

從心理學視角來看,“標籤效應”給人際交往帶來的負面影響

所以,在瓶外貼上高階的蘇格蘭威士忌標籤,就令人感到這酒具有高階威士忌的味和酒味。反之,瓶外如果貼的是本地產便宜威士忌的標籤的話,即使內裝的是蘇格蘭威士忌酒,大家也會說它嚐起來就像便宜酒的味道。

由此可知,

貼上標籤能加強人們對某物所示的印象,心理學上稱之為“標籤效果”

。標籤效果也常強烈地表現在對人之品評上。

例如,新聞媒體在報道對學生施以毆打體罰的老師時,會冠以“暴力教師”之名,一般大眾於閱讀該項報道之餘,就會有該教師經常施展暴力的印象。其實,這位老師一向對學生很和藹可親,也很受學生的歡迎,其所以體罰學生,也許是一種萬不得已之舉,但這一個事實卻被“暴力教師”四個字予以否決了。

從心理學視角來看,“標籤效應”給人際交往帶來的負面影響

每一個人本來都具有各種性情,而“暴力教師”四個字卻成為凸顯其中之一面的標籤。它一方面予人以強烈的印象,另一方面也易使人產生偏頗的判斷。

人們不會去記得為何緣故才貼上這個標籤,只會記得這個標籤就代表了這個人的一切。

刻意去在乎下意識所做的行為,將使人無法再對的習以為常。高爾夫球運動一向被視為紳士們的玩意,所以我對它總是敬而遠之,不過,最近因為健康的關係,也只好去趕個時髦。但是一上球場可就熱鬧了,球伴們的熱心令我應接不暇。一會兒這個說應該這樣握杆,一會兒那個說該那樣擊球,而我的站姿更是一無是處。

看來,平日絲毫不被我放在心上的問題都成了大眾矚目的焦點果而把球擊出這件事竟成了次要的事了。結果,真可憐,成績一直是奇差無比。

從心理學視角來看,“標籤效應”給人際交往帶來的負面影響

為什麼會這樣呢?原因在於如果人們刻意去在乎平日由下意識所做出的行為時,心理上會產生一種抗拒感,以致無法在習以為常地做出該行為來。我們的日常行為每日反覆地做而形成習慣的,我們對這些行為一向都不以為意,如果要一一去在意它,豈不是要脹滿腦袋嗎?如此一來,人們恐怕都無法安然生活了。我稱之為“意識化法則”並常舉蜈蚣為例,蜈蚣是在下意識中移動百足的,如果要它去注意百足法的話,恐怕會有縛手練腳之感,甚至動也無法動彈。

反過來說,我們可以藉助刻意去在乎它的做法,來打破固定的習慣。

有很多壞習慣都是在不知不覺中累積而成的,所以我們常說“積習成癖”,現在要把這“積習”而成之“瞬”改掉的話,就得從“刻意在乎”著手。

事實上,在心理療法中,有一種療法是在矯正人的惡癖。

從心理學視角來看,“標籤效應”給人際交往帶來的負面影響

其法是當人在下意識中一做出這樣的行為時,即刻施以輕度的電擊,使患者有不快之感,借之使他意識到自己正做出這樣的行為,如此便可以制止他的下意識行為。也可以稱之為“嫌惡療法”。對付時常大吵大鬧、酩酊大醉的醉鬼也可以利用“嫌惡療法”。方法是當其大吵大鬧時,用相機拍下他的醜態,第二天等他清醒之後,再將相片拿給他看。很多人就因看了自己醉後的醜態而恍然大悟,從此再也不敢貪杯。當然,這“刻意在乎”的做法不一定要由他人來做,自己也可以做到。人們如果有心去改正某種惡癖或習慣,只要刻意去做它,就會逐漸對它產生嫌惡感,在這嫌惡感的刺激下,那一成不變的習慣就為之破解。在高爾夫球賽中指點他人的姿勢,這種行為似乎合手禮儀,但這並非禮儀的問題,而是心理學的問題了。

心防一旦被突破,人們的警戒會變弱,不會增強

。我想,大家都有過這樣的經驗吧!朋友如果向你借一干元,你一定會不假思索地答應他,如果向你借十萬元,恐怕就令你面有難色了。

因為你可能擔心後者不還給你,而前者所借的只是千元的區區之數,即使不還也不在乎。

從心理學視角來看,“標籤效應”給人際交往帶來的負面影響

長於借錢之道的人,都不會一下子向人借太多。如果他的最終目的是十萬元的話,他會先借一千元,先解除對方的戒心,然後再一萬元、五萬元地把借款的數目增多,最後,在不知不覺之間,輕鬆愉快地把預計的十萬元借到手。

人們常說:“讓一步即等於讓百步”,人的戒心一旦為人突破,只會越變越弱,不會變強

。一些江湖騙子常利用人們的這種心理,專門欺騙一些善良的人。他們一開始都不掀底牌,先以要威脅的方式要對方拿出小額的金錢來,讓對方以為他們不過是些小混混而已。

他們的目標如果是一千萬元的話,就先開口說要借十萬元,且一定在約定還錢之日把錢還來,這一來就化解了對方的戒心,如果對方的戒心仍舊很強的話,接著再借一百萬元,同樣如期歸還,直到弄清楚對方的戒心已經轉弱時,立刻一舉借一千萬元,對方因最初借的十萬元能如數歸還,所以就撤除了戒心。

從心理學視角來看,“標籤效應”給人際交往帶來的負面影響

接著再借時乃不疑有他,誰知這一次竟如縱虎歸山,再也不用盼得到還錢之期了。當他們發現騙子先前的如期歸還十萬元、百萬元之舉,不過是用以騙取一千萬元的釣餌時,為時已晚了。談過江湖騙子之後,我想再談談推銷員的一些妙招希望不至於捱罵-有些妙招的確令人激賞。他們的第一步是設法解除住戶的警戒,讓住戶開啟大門,使自己能進門去。一旦讓對方開啟大門,推銷就等於成功了一半。

的確,就有多人就因為打開了,而買了根本不想買的推銷貨品。人們一旦被攻破心防,就變得極為脆弱,根本不堪一擊。古語有云:

“千丈之堤,以螻蟻之穴潰”,這話也很適於當人類心理的註腳。

從心理學視角來看,“標籤效應”給人際交往帶來的負面影響

遲到或犯錯等,都是對讀書或工作毫不帶勁的表示。員工們在工作上頻頻犯錯,或是經常遲到等等,都是最易受頂頭上司責備的事。考其原因,當然不外是對工作的不夠專注、不能用心。但我們就心理學的立場來看的話,不如說那是因為該員工對工作沒有幹勁之故。

弗洛伊德舉了許多例項來證明:

人類因為在意識之外潛在著一些未能實現的慾望,以致在日常生活中經常會犯下一些諸如健忘、說錯話、搞錯物件等的小過錯。

如果我們把弗洛伊德的這一項心理法則,運用到員工身上的話,則可以說:該員工在工作上之所以產生差錯,乃由於心中潛在著不想工作的慾望之故。

一些潛在的慾望以過錯的形式而使其表面化。當心中有不想上班的慾望時,就會有經常遲到的表現。

我認識一位小姐,她每逢相親時,在相親席上總會有把咖啡潑灑出杯外的小毛病,其實她是因為心中隱然有一股強烈的不想相親的感覺,就是因為這股潛在慾望的作祟,才使她老是犯下這樣不小心的小毛病。

從心理學視角來看,“標籤效應”給人際交往帶來的負面影響

由潛在慾望而導致的差錯,如屬小過失,還可以無傷大雅,但這潛在的慾望如果過度高升,由此而犯下大錯的話,事情就難以收拾了。

例如,因駕駛的失誤而釀成車禍,或者由疏忽而忘了登載重要的檔案等等,都是涉及生命或出處進退的大事,所以,勿以小疏忽而等閒視之,要知道,小疏忽往往就是大失敗的前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