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一定要應注意,不能當眾批評孩子,更不能傷了孩子的自尊心

家長一定要應注意,不能當眾批評孩子,更不能傷了孩子的自尊心

責備的技巧:家長為何不把“忠言”也說得委婉一些,愛聽一點?

許多父母經常監督似地觀察孩子的一舉一動,

當孩子稍有錯誤之舉便馬上糾正,非要到孩子完全做正確才肯罷休。很多父母認為教育孩子就是要讓他們不犯錯誤達到完美無缺。

家長一定要應注意,不能當眾批評孩子,更不能傷了孩子的自尊心

其實我們只要仔細地思考就會發現,這種要求是不實際的。因為人犯錯誤是不可避免的,不犯錯誤,我們大人也做不到何況小孩?

當然,父母們擔心如不對其予以嚴格管教,孩子長大以後會變壞,會養成壞習慣,也有一定道理,但是他用不著總是如此緊張。

如果父母一天到晚老是隨時盯著孩子,唯恐其出現差錯,這種方法對孩子不但沒有激勵作用,反而會使孩子覺得得不到父母信賴而產生挫折感,失去自信心。父母既然不斷地否定孩子的能力,用監視的手段打擊孩子的自信,又怎麼能期望他有突出的表現呢?

家長一定要應注意,不能當眾批評孩子,更不能傷了孩子的自尊心

如果家長老是愛挑孩子的毛病,不僅會使他們覺得自己只能犯錯誤,而且會讓他們對犯錯產生恐懼和罪惡感,這種恐懼的心理就會導致孩子拒絕做任何事以免再錯,恐懼的壓力就會使孩子對做任何事都畏手畏腳,缺乏自信而顯得無能。

所以,我們應該有勇氣對待不完美,也只有從不完美中,才能逐步學到好的東西。如家長老是責罵孩子這樣不對,那樣又出錯,更以一些“笨蛋”、“蠢蛋”相加,則孩子也可能認同家長的話“我是笨蛋,只會犯錯誤”而不思改進和如何提高,如果我們正確地對待孩子的錯誤,正確地引導孩子儘量減少犯錯的次數,孩子將永遠具有學習的勇氣。

因為一次的犯錯並不能否定下次的成功,甚至一次的成功之前往往有九十九次錯誤。所以重要的是正確地引導,而不是無休止地指責。

家長一定要應注意,不能當眾批評孩子,更不能傷了孩子的自尊心

其實,是人都可能犯錯,更何況是孩子。有錯不要緊,錯了能重來,能改正,關鍵是要讓孩子知道自己錯在哪裡。這一點聽起來很簡單,做起來卻很難。

很多家長一看到孩子犯錯就勃然大怒,不是暴吼,就是急風驟雨似的拳腳相加,打完罵完,孩子只知道自己錯了,因為爸爸媽媽生氣了,但並不知道自己真正錯在哪裡,為什麼錯了。反正對大人的打罵無從反抗,也就稀裡糊塗地捱罵,下次又再稀裡糊塗地犯相同的錯誤。

眾所周知,喜歡“秋後算總賬”幾乎是父母的通病。父母心情好時,就對孩子做錯的事聽之任之,等到孩子後來的舉動越來越不像話,才開始發火,老賬新賬一起算。

家長一定要應注意,不能當眾批評孩子,更不能傷了孩子的自尊心

或者孩子做的事本來不算大錯,但是遇到家長當時正有煩心不高興的事,於是趁機把火發在孩子身上,痛斥其不是。這樣做,只會增加孩子的牴觸情緒。

如果傷害了孩子的自尊心,就會認為父母不顧及自己面子,自己做得再好也難改變別人對自己的印象,從而破罐子破摔。

甚至有時會故意做出某些難以預料的舉動,讓父母十分尷尬,下不了臺。批評是教育孩子的重要方法之一,也是應該掌握的一種重要技巧。

家長一定要應注意,不能當眾批評孩子,更不能傷了孩子的自尊心

所謂罵人應有罵人的講究,尤其對孩子的批評更應注意方式和方法,比如說罵人的臺詞可以變化,語調應放輕些,叱責的姿勢也不妨放得平和些。

最後,大家都知道“忠言逆耳”,那麼何不把忠言也說得委婉一些,愛聽一點?對孩子更應如此。不那麼直接、激烈暴怒,誠懇和風細雨、溫婉平和的勸說更能令孩子與訓話者貼近,從而有利於消除孩子的戒備、反抗心理,把父母的話真正放在心上。

在孩子做錯事的時候,只用嚴厲的眼光提醒他一下,仍保持沉默更能促使他對自己的行為反思而有所收斂或謀取進步。尤其是不要在早晨孩子剛起床或吃飯的時候訓斥他,那會給他一天的情緒都蒙上陰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