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一蓑煙雨任平生入句,這組9首七絕灑脫,不遜蘇東坡的定風波

宋代蘇軾的《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是一首很出名的詞。

此詞為醉歸遇雨抒懷之作。詞人借雨中瀟灑徐行之舉動,表現了雖處逆境屢遭挫折而不畏懼不頹喪的倔強性格和曠達胸懷。全詞即景生情,語言詼諧。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以一蓑煙雨任平生入句,這組9首七絕灑脫,不遜蘇東坡的定風波

宋神宗元豐五年的三月七日,在沙湖道上趕上了下雨,拿著雨具的僕人先前離開了,同行的人都覺得很狼狽,只有我不這麼覺得。過了一會兒天晴了,就做了這首詞。

不用注意那穿林打葉的雨聲,何妨放開喉嚨吟詠長嘯從容而行。拄竹杖、穿芒鞋,走得比騎馬還輕便,一身蓑衣任憑風吹雨打,照樣過我的一生!

春風微涼吹醒我的酒意,微微有些冷,山頭初晴的斜陽卻應時相迎。回頭望一眼走過來的風雨蕭瑟的地方,我信步歸去,不管它是風雨還是放晴。

以一蓑煙雨任平生入句,這組9首七絕灑脫,不遜蘇東坡的定風波

蘇軾在這裡表達的正是這樣一種哲理,歸去之後(可理解心靈的皈依),心靈進入了寧靜的境界,再看生活中的風雨或陽光,哪有什麼區別呢?都微不足道。他在此勸人既不要因風雨而擔驚受怕,也不要因陽光而欣喜若狂,一切都泰然處之。

這看來似乎有些唯心的色彩了,其實這是一種人生的大境界,是一種了悟宇宙、人生之後的大超越。這也反映出了蘇軾的人格境界,應該說蘇軾的一生基本上達到了這一境界。

晚年他流放到海南島後,又把這三句稍一改,寫入了另一首詩《獨覺》:

“瀟然獨覺午窗明,欲覺猶聞醉鼾聲。回首向來蕭瑟處,也無風雨也無晴。”

可見,蘇軾是以此來磨礪自己的人格境界,並貫穿在他一生的生命歷程之中。全詞以這樣充滿哲理的句子收尾,韻味無窮,令人深思。

以一蓑煙雨任平生入句,這組9首七絕灑脫,不遜蘇東坡的定風波

然而,如果以上片的結句“一蓑煙雨任平生”為首句,寫成七絕又如何呢?由於押“生”字的韻腳,故此一組9首,所有韻腳都必須是同一韻部,難度可謂不小。而且一寫就是9首,須各有情態與意味,

你最喜歡哪首?

其一

一蓑煙雨任平生,幾處溪山入畫屏。

水繞茅亭春樹暗,人歸石徑野花明。

本首純粹景物描寫,手法比較清新,情感惟在首句之“任平生”略有所顯。

其二

一蓑煙雨任平生,老去還鄉不計程。

自是宦遊非我事,故山松柏為誰成?

一四句互相呼應,一句是灑脫,四句是糾結,人生奈何?

以一蓑煙雨任平生入句,這組9首七絕灑脫,不遜蘇東坡的定風波

其三

一蓑煙雨任平生,江上無風浪不晴。

自是天涯遊子意,卻從何處問浮名?

雖有一蓑煙雨的灑脫,而天涯遊子前路茫茫,不知去處,浮名不問也罷。

其四

一蓑煙雨任平生,萬里風波去不停。

白浪翻空千丈碧,青山入夢五更醒。

尾句之“青山入夢五更醒”隱有所指,或許是煙雨平生之外的“故鄉”何在!浪子看似灑脫,然在內心的最深處,家何在?

以一蓑煙雨任平生入句,這組9首七絕灑脫,不遜蘇東坡的定風波

其五

一蓑煙雨任平生,江上人家半掩扃。

春去不知誰是主,白鷗飛入畫船行。

畫面感很強,三四句有人生歲月無奈感。浮生不知去處,

唯有

白鷗相伴前行。

其六

一蓑煙雨任平生,幾個漁家傍水行。

欲向東風問訊息,白雲深處有人耕?

好一句“白雲深處有人耕?”,意味無窮。是誰在耕,或許是我,或許是他,又或許無人。

以一蓑煙雨任平生入句,這組9首七絕灑脫,不遜蘇東坡的定風波

其七

一蓑煙雨任平生,萬木森嚴野水清。

風定江聲搖落處,不知身世有何情?

身世何情,還是前路茫茫之感懷。故此,煙雨平生不一定是灑脫,而是無奈。

以此來自我安慰罷了。

其八

一蓑煙雨任平生,萬里乾坤自此行。

不是無情風浪惡,也緣多事日光明。

三四句隱居有所指,或是暗喻世事而已。萬里獨自煙雨前行,非風浪無情,而是塵世無情。

以一蓑煙雨任平生入句,這組9首七絕灑脫,不遜蘇東坡的定風波

其九

一蓑煙雨任平生,萬頃江山入望清。

白髮已隨流水去,黃花

猶帶

晚風橫。

白髮其實不可能隨流水去的,故意這麼寫,其實是寫歲月年華如流水一樣,留不住啊。只是雖然青春不復,黃花卻還是迎著晚風搖曳。言外之意就是人生還需努力前行,不服老。三四句情景交融,畫面相當飽滿而有情致。

上面這一組七絕讀完,感覺各有各的情趣與韻味,寫法比較清新脫俗,你最喜歡哪首?我最喜歡最後這首。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詩詞原創火雲

詩詞中龜都與壽命相關,但白居易自喻老龜,其他詩人又如何看的?

麒麟被古人奉為神物,詩詞裡是怎麼描寫的?詠物詩詞還可這麼寫

李商隱何其自傲自大?他的詩詞文字背後有什麼苦衷,意想不到

李商隱的詩哪些景象出現最多?孤傲的他其實很痛苦,文如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