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長河》看懂于振甲搶一筐燒餅,才明白康熙為何提劍怒殺太子

《天下長河》看懂于振甲搶一筐燒餅,才明白康熙為何提劍怒殺太子

搖頭晃腦在船頭賦了兩句詩的于振甲,覺得自己又能耐了。

一個連水都不敢下的人,看了幾本河務書籍,沿著河道走了幾遍,就覺得自己可以治河了。憑藉三寸不爛之舌,當著滿朝文武的面,對著在河道幹了十幾年的靳輔陳潢二人頤指氣使,那叫一個不知天有多高,海有多深。

逮著陳潢的暴脾氣就開始無底線攻擊,說不過靳輔就直接擺爛認輸。

要人品沒人品,要賭品沒賭品。

《天下長河》看懂于振甲搶一筐燒餅,才明白康熙為何提劍怒殺太子

只不過,他原本就是個不計後果的,誰還能指望一個腦袋都掛在褲腰帶上的死人,有啥驚天地泣鬼神的本事,不過是逞逞英雄而已。

可惜的是偏偏就有人吃這一套,以為是個百年不遇的好官,實則就是個出頭椽子。大街上隨便一個燒餅就能露出本性。

《天下長河》看懂于振甲搶一筐燒餅,才明白康熙為何提劍怒殺太子

于振甲搶一筐燒餅

于振甲從賑濟災區回來,就找皇上訴苦了一番,又是求死又是抹眼淚的,皇上一心疼,就賜給他直隸按察使的官銜。

可是揚眉吐氣壞了,在國家河務會議上,明明坐在末尾,卻佔據中央,一句一個,“我認為可以”,“不就是挖河嗎”,就試圖推翻靳輔的方案。

《天下長河》看懂于振甲搶一筐燒餅,才明白康熙為何提劍怒殺太子

即便住在報恩寺也是門庭若市,被一些上杆子巴結的人團團圍住,他倒是奉公清廉了,愣是不為所動,拒絕不了就冒著大雪在大街上晃盪。

跟著他的侄子眼巴巴地看著燒餅攤不走,但他卻一分錢都沒有,因為他認為辦公差不需要花錢。

《天下長河》看懂于振甲搶一筐燒餅,才明白康熙為何提劍怒殺太子

幸運的是皇上準了他的方案,命他立刻啟程去治河。但他卻叫住了皇上的總管太監,想借十文錢買燒餅吃。

總管太監是捧著銀票和金錠給他的,他不敢要卻還執意要借錢。

《天下長河》看懂于振甲搶一筐燒餅,才明白康熙為何提劍怒殺太子

有個細節是他張口借錢的時候,往總管太監身上蹭了兩次,就像農村老漢問年輕人借錢一樣,既尷尬又執拗。

總管太監不能拒絕,便只好下命令。身邊的近衛到了燒餅攤,二話不說就給老闆一巴掌,而後把一整筐燒餅都拿了過來。

《天下長河》看懂于振甲搶一筐燒餅,才明白康熙為何提劍怒殺太子

不等他再說話,總管太監已經揚長而去,而他的侄子接過燒餅,便開始大口吃了起來。他有些不好意思,想上去安撫,嚇得燒餅老闆捂著臉一溜煙逃命去了。

這燒餅算是不義之食,按照于振甲滿嘴的仁義道德來說,應該拒絕吃,或是先打欠條然後再吃,但也不能抱著一整筐不還。

《天下長河》看懂于振甲搶一筐燒餅,才明白康熙為何提劍怒殺太子

可他呢,只顧著心疼自家侄子跟著受苦了,卻絲毫都不覺得自己錯了。

他這種行為,如果放在尋常百姓身上,那就是搶劫,是要抓起來送官府坐牢的。但他卻默認了這一行為,只為他也是官。

《天下長河》看懂于振甲搶一筐燒餅,才明白康熙為何提劍怒殺太子

是不是很可笑?做知縣時,尚能做到公正廉潔;升了官之後,說話辦事都束之高閣,甚至默認了官可以欺壓百姓的做法。

口口聲聲要做一個為民做主的好官,如今每日三省忘了,百姓疾苦也看不見了,只會溜鬚拍馬,信口胡謅了。

《天下長河》看懂于振甲搶一筐燒餅,才明白康熙為何提劍怒殺太子

康熙提劍怒殺太子

皇上否了靳輔陳潢挑新河的方案,除了認同于振甲的建議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那就是淤田的問題。

之前淤田的買賣權力一直握在靳輔手裡,如今想去打仗等著用錢,就想把控每一個能造錢的口子。

《天下長河》看懂于振甲搶一筐燒餅,才明白康熙為何提劍怒殺太子

不查還好,一查差點把皇上氣到吐血。雖說這淤田大多都在京城高官富紳手裡,但首當其衝的卻是太子。

你說氣人不氣人,老子憋了一口氣要徹查到底,結果是後院失火,查到親生兒子身上。

但這還沒完,小小年紀竟還學會玩女人,宮裡的宮女玩不夠,還要去外面買,就連禁藥都用上了,一張床上竟然躺了6個女人。

《天下長河》看懂于振甲搶一筐燒餅,才明白康熙為何提劍怒殺太子

皇上那個氣啊,自己兢兢業業,如履薄冰地和形形色色的大臣們鬥智鬥勇,一回頭卻被親兒子擺了一道。

怪不得買賣淤田這件事,涉及那麼多人,都還有恃無恐的,原來有太子這個擋箭牌在前面遮風擋雨呢。

《天下長河》看懂于振甲搶一筐燒餅,才明白康熙為何提劍怒殺太子

皇上先是拿著鞭子追著抽打太子,實在氣不過,就隨手抽了一把刀,頗有遇神殺神遇佛殺佛的氣勢,看來是真想好好出一口惡氣了。

幸而太皇太后出現的及時,不然歷史上就真的有皇上殺死太子的駭聞了。

《天下長河》看懂于振甲搶一筐燒餅,才明白康熙為何提劍怒殺太子

只不過,對於太子私售田地和搶奪父婦女‬的問題,在太皇太后眼裡是小事,打過罵過也就算了,既不能聲張也不能重罰,甚至還得捂著圓謊。

其實,就算是沒有太皇太后,皇上也不會下死手,而且惱怒的原因也應分為兩種:其一是恨鐵不成鋼,枉費一片苦心;其二是丟了面子,沒臉見人。而後者更為重要。

《天下長河》看懂于振甲搶一筐燒餅,才明白康熙為何提劍怒殺太子

皇上是天子啊,對是對的,錯也是對的。如今卻被太子背後“一刀”啪啪打臉,不得已承認自己有錯。

子不教父之過,太子再荒唐再無用,首當其衝的是他這個做父親的沒有教導好,是他這個皇上出了錯。

《天下長河》看懂于振甲搶一筐燒餅,才明白康熙為何提劍怒殺太子

“我這一個月被康老三嚇得吃不香睡不著,沒想到皇上是一心一意要對付我啊。可是,他現在精力不行了,抱起石頭砸自己的腳,這叫聰明反被聰明誤。”

“康老三”是皇上的外號,明面上沒人敢叫,明珠和高士奇如此調侃,可見被皇上打壓成什麼樣了。

如今卻一邊笑鬧一邊怒罵,皇上這臉真是丟人丟到姥姥家去了,上下壓制的如鐵桶一樣,不想卻被親兒子漏了氣。

《天下長河》看懂于振甲搶一筐燒餅,才明白康熙為何提劍怒殺太子

比惡人更惡的惡人叫偽善。

于振甲那聖賢書讀得一開始就為了想留青史在史書,所以他把名聲看得比性命重要。

明知道侍衛毆打燒餅老闆並搶走全部燒餅的做法是不對的,但這件事因他而起,而他也是最終的受益者。

《天下長河》看懂于振甲搶一筐燒餅,才明白康熙為何提劍怒殺太子

看似是他沒來得及阻止,其實從他一開始張嘴借錢就註定是這樣的結果。

他借一分錢肯定是要還一分錢的,但如果別人因為他殺人越貨了,他反而能欣然接受。

《天下長河》看懂于振甲搶一筐燒餅,才明白康熙為何提劍怒殺太子

就如他護一縣而害三省一樣,明明是滔天的罪名,他不僅沒意識到自己的錯誤,甚至覺得自己做了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

拼死護堤也好,搶燒餅也罷,只要他的好名聲不受到損害,一切都能接受,而且理直氣壯。

《天下長河》看懂于振甲搶一筐燒餅,才明白康熙為何提劍怒殺太子

皇上徹查淤田案,初衷是想擠出來更多的銀子好用來打仗,順便再收拾一下明珠。

那個打斷高士奇上報的無理官員郭琇,張口就是淤田買賣有黑幕,既指責靳輔濫用職權操縱田地買賣,又暗指京中高官富紳惡意屯田。

一杆子既“打死了”靳輔執掌的河務權利,又往明珠身上潑了髒水,一舉兩得。

《天下長河》看懂于振甲搶一筐燒餅,才明白康熙為何提劍怒殺太子

雖被高士奇當場反駁的一無是處,卻給了皇上查案的藉口。

這和于振甲搶燒餅有異曲同工之妙,雙手不沾一點惡臭,壞事卻讓手下做盡了。

靠近善良正直,實則就是偽善。比君子更君子,比小人也更小人,比善良更善,比惡人也更惡。

《天下長河》看懂于振甲搶一筐燒餅,才明白康熙為何提劍怒殺太子

于振甲憑藉自己敢說實話的憨厚朴實,獲得了“直臣震天下”的好名聲。雖然拒絕了行賄,但實際上卻無時無刻不在把權利變成便利。

今天為了一口吃的,明天就得為了一身行頭,後天就可能為了一處豪宅。享樂容易,變惡更容易。

《天下長河》看懂于振甲搶一筐燒餅,才明白康熙為何提劍怒殺太子

皇上身為上位者,怎麼做也沒人敢置喙,只是既想佔便宜,又想留好名聲,算來算去卻惹了笑話。

太皇太后那句話說得好,“你身邊那些大臣,就算有點心思,也是情有可原。誰跟著你,不想升官發財啊。你給他官做,給他錢,他就聽你的話,你還以為人人都是清官啊。他們拿著錢不聽話,你就好好修理他們。”

《天下長河》看懂于振甲搶一筐燒餅,才明白康熙為何提劍怒殺太子

有付出就有回報,要的明明白白,給的清清楚楚,辦不到就問責,誰也不能說個不字。

哪有想讓馬兒跑,卻不讓馬兒吃草的道理?

皇上只看到淤田案有黑幕,卻不想黑幕有恃無恐的原因,計劃好的一箭雙鵰,卻白白成了笑話。

《天下長河》看懂于振甲搶一筐燒餅,才明白康熙為何提劍怒殺太子

君臣離心離德,還指望什麼發展?

每個人都想做善人,如果做不到,那就做個德行一致的人,如果再做不到,那就做個忠於自己的人。因為騙別人容易,騙自己卻最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