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北方門戶"的北宋,完全袒露於外族勢力之下,只能花錢買平安

“孟姜女哭長城”的傳說,發生在河北北部的萬里長城腳下

相傳,秦始皇徵發八十萬民工修築萬里長城,範喜良和孟姜女剛新婚三天,範喜良就被迫出發修建長城了,勞役繁重,不久後他因為飢寒勞累而死,屍骨被埋在長城牆下。

沒有

遠在家中的孟姜女,很久得不到丈夫的音信,時值深秋,孟姜女親手縫製了棉衣,準備給丈夫送去,和丈夫團圓。一路上,她打聽:“萬里長城在哪裡?”好心人告訴她:

“在很遠很遠的地方有個幽州,長城就在幽州的北面。”

沒有

一路上,孟姜女風餐露宿、跋山涉水、歷盡艱辛,終於來到了長城角下,可得到的卻是丈夫死亡的噩耗。一時間,淚如泉湧,哭得天昏地暗,她悲痛欲絕、肝腸寸斷地在長城角下哭了三天三夜,終於感動了天地,嘩啦啦一聲巨響,長城天崩地裂似地倒塌了一大段,露出了丈夫範喜良的屍骨,這對可憐的夫妻終於得以相見。

沒有

這雖然僅僅只是一個悽美的愛情故事,卻反映了古代修築長城給人民帶來了沉重的負擔和夫妻離散的悲苦。

封建君主為何要耗費如此巨大的人力和物力,去修築長城

答案只能是:

長城,乃中原王朝的命脈所在。

因為,一旦遊牧民族的軍隊,越過長城,就會在千里平原上長驅直入。

秦始皇一統六國,威震天下,結束了華夏大地長達幾個世紀的分裂和戰爭。可當他環顧宇內,卻發現北方日益強大的遊牧民族部落經常南下入侵,掠奪以農耕為主的中原地區的糧食和財富,遊牧民族的流動騎兵,令中原王朝的統治者十分苦惱。

沒有

為了防止北方的遊牧部落進攻中原,秦始皇派蒙恬將軍修築長城。

長城地處崇山峻嶺之上,依照山脈走勢而修建,為的就是能利用山川之險來抵禦北方遊牧民族的入侵。

沒有

從此,長城逐漸成為防禦北方遊牧民族入侵中原的重要軍事設施,同時,也成為了農業文明與遊牧文明的分界線。

歷代兵家必爭之地:燕雲十六州

燕雲十六州,又稱幽雲十六州、幽薊十六州。指中國北方以幽州(今北京)和雲州(今山西大同)為中心的十六個州。

沒有

緊挨著長城南側的燕雲十六州,以其堅固的城池、巍峨險峻的山脈及橫貫交錯的大河構成了戰略上又一道防線。

它是長城防線的有力依託,與長城構成唇亡齒寒、互相支撐的關係。

北宋葉隆禮《契丹國志》記載:幽(今北京)、燕(今北京以北)諸州,蓋天造地設以分藩,漢之限,誠一夫當關,萬夫莫前也。

燕雲地區,不僅是歷代兵家必爭之地,也是中原王朝保護農耕區,抵禦遊牧民族入侵的天然屏障。

沒有

在古代戰爭中,遊牧民族的騎兵相對於以步兵為主力的中原軍隊,無疑具有絕對的優勢。馬匹不僅是當時主要的交通工具,也是重要的軍隊戰略物資。

燕雲十六州的西北九州是天然的馬場,盛產優良的馬匹,中原王朝可以利用該地區的馬匹大規模的組建、訓練騎兵,從而彌補自身軍事實力先天的不足。

契丹“窺中國”,垂涎中原王朝幽州地區

北方契丹勢力多次南下,欲攻下幽州,都以失敗而告終,沒有實質性的收穫。

沒有

遼太祖耶律阿保機,直言不諱地向後唐索要幽州之地,並承諾:

如獲幽州,之後則“不復侵入漢界”,

可見契丹對幽州之地的無比垂涎。索要幽州之事以遼太祖阿保機的突然暴斃而休止。

公元927年,遼太宗耶律德光即位。

賣國賊後唐節度使石敬瑭,將中原王朝咽喉要地“燕雲十六州”獻給契丹

後唐末帝,改授原本為“燕雲地區”節度使的石敬瑭到別地赴任。石敬瑭懷疑末帝對他起疑心,便舉兵叛變。

後唐派兵討伐,石敬瑭被圍。他自知兵微將寡,且糧草不足,打不贏,為了活命,便派心腹桑維翰去勾結契丹人,向耶律德光求援,並向其許諾:

願意割讓燕雲十六州作為報酬,每年還會向契丹進貢布帛30萬匹,並甘願作契丹的“兒皇帝”。

於是,中原王朝的北大門大開,石敬瑭引契丹入關,幫助自己擊退後唐軍隊。

沒有

石敬瑭奴顏婢膝地稱比他小11歲的耶律德光為父親,在耶律德光的幫助下,石敬瑭攻克洛陽,滅掉後唐。

公元936年,遼太宗耶律德光冊封石敬瑭為皇帝,成立“後晉政權”,由此,賣國賊石敬瑭留下千古罵名。

而得到“燕雲十六州”的契丹,疆域擴充套件到長城沿線,燕雲一帶成為了契丹重要的戰略部署區域和軍事緩衝地帶。

沒有

從此,遊牧民族統治“燕雲十六州”數百年,徹底改變了他們在與中原王朝軍事鬥爭中的被動局面。直接導致黃河以北、黃河以東等北方地區幾乎無險可守,中原王朝完全袒露於外族勢力之下。

廣闊的草原和遊牧經濟給契丹提供了強大的騎兵資源,再加上“燕雲地區”的農耕經濟,使原本強大的契丹騎兵如虎添翼。

後晉“負恩”,“父皇帝”耶律德光率軍剿滅後北撤;後漢成立

石敬瑭割地稱兒的做法,朝廷上下都深以為恥,在他當政的幾年裡,不斷有藩鎮以“恥於契丹”為由,起兵反叛。

河東節度使劉知遠先是擁兵自重,霸踞晉陽(今太原),繼而,拒敵契丹,收納不願歸附契丹的吐谷渾白承福部。

公元942年,耶律德光派人問罪,石敬瑭既不敢去討伐手握重兵的劉知遠,更不敢得罪“父皇帝”,左右為難,彷徨無計,憂鬱成疾,不久,病死。

石敬瑭死後,其侄石重貴登基,他宣稱:

對耶律德光稱孫,但不稱臣。

耶律德光認為其“負恩”,於公元944年討伐後晉。

沒有

公元947年,契丹第三次南下,後晉重臣杜重威降契丹,後晉主力喪失。石重貴被迫投降,全家被俘虜到契丹,後晉滅亡。

同年,劉知遠在太原稱帝,建立後漢。

同年,耶律德光在汴梁(今開封),後晉宮中即位,改國號為大遼。

由於契丹軍隊在中原到處燒殺搶掠,激起了中原人民的反抗。他們聚集起來,多者數萬人,少者不減千百,到處打擊契丹軍隊,殺戮契丹派來的官吏。

契丹陷入了“中原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耶律德光無力維持其在中原的統治,只好匆忙率軍北撤。

後漢亡;後周,中國五代時期,中原最後一個王朝建立

公元648年,後漢開國皇帝劉知遠死,次子劉承祐繼位。

承祐初立,大臣專權,劉承祐多疑,先是誘殺了侍衛親軍指揮使史弘肇、樞密使楊祐、蘇逢吉等,又密令殺鄴都(今河北臨漳)留守、樞密使郭威。事情洩露,郭威起兵攻入開封,於公元951年,殺劉承祐,推翻後漢政權。

沒有

同年,郭威,建立後周,定都東京開封府(今河南省開封市)。

公元954年,郭威因病駕崩,命養子柴榮繼位。

柴榮是柴皇后的侄兒,郭威深愛其妻柴皇后,在柴皇后亡後,不再另娶皇后,一方面為了紀念亡妻,另一方面是看到了柴榮的確有才,

所以他把帝位傳給了沒有血緣關係的柴榮。這一點在中國歷史上是唯一的!

後周雄主柴榮:神武英略,志在天下,北伐契丹

後周世宗柴榮被稱為五代第一明君,他文韜武略,勵精圖治,

立下了“以十年開拓天下,十年養百姓,十年致太平”的壯志,

是一代英主!

在位期間,政治清明、百姓富庶,中原地區經濟開始復甦。他對外南征北戰,西敗後蜀,收取秦、鳳、成、階四州;南摧南唐,盡得江北淮南十四州;北破契丹,連克三關三州。

沒有

公元959年,後周向天下宣佈:

王師即將北伐契丹,收回被石敬瑭廉價出賣的中原天險“幽雲十六州”。

在柴榮的統一計劃《平邊策》中,包括收復“燕雲十六州”的計劃。

後周皇帝柴榮,選擇此時出征,一方面是南方已定;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是,此時在位的契丹皇帝耶律璟,是遼國著名的昏君,此時不北伐,一旦契丹換了明主,北伐時機就喪失了。

公元959年三月二十九日,周世宗柴榮親率大軍,北伐契丹,收復“幽雲十六州”。

對於後周軍的北伐,耶律璟表現得很驚恐,“契丹聞其親征,君臣恐懼”。他根本沒有勇氣迎接柴榮的挑戰。

後周軍隊連克三關三州,耶律璟說:

“三關本是漢地,今已還漢,何失之有?”

沒有

此時的幽州(今北京),就在柴榮的眼前,契丹幽州統帥簫思溫嚇得六神無主;幽燕地區的普通契丹人被柴榮聲勢浩大的北伐嚇破了膽;幽燕漢人也震驚於柴榮的膽量,“京畿人皆震駭,往往遁入西山”。

後周軍隊已經做好了充足的準備,在拒馬河上搭建浮橋,供大軍過河攻城。就在後周軍隊即將發動對幽州的強攻時,周世宗柴榮卻突然病倒了,皇帝生病,六神無主,這場必將青史留名的戰役無法再打下去了,柴榮只能下令撤軍。

五月三十日,柴榮率軍回到汴梁(今開封)休養,不久去世,年僅三十九歲。

史載:(柴榮)性雖嚴急,而知算雄武。當時親征,下瀛(今河北河間)、莫(今河北任丘),非遇疾班師,則克復幽(今北京)薊(今天津薊縣)矣。

宋神宗曾盛讚他:

“若周世宗柴榮假以天年,必能成為漢高祖劉邦一類的千古大帝。”

趙匡胤黃袍加身,兵不血刃取代後周

公元959年,周世宗柴榮駕崩,七歲的周恭帝柴宗訓繼位,二十多歲的符太后主政。

公元960年正月初一,忽然傳來契丹聯合北漢大舉入侵的訊息,符太后不辯這一訊息的真偽,問計於宰相範質,範質暗思朝中大將唯有趙匡胤才能解救危難,不料,趙匡胤卻託言兵少將寡,不能出戰。宰相只得委以趙匡胤最高軍權,可以調動全國兵馬。

趙匡胤夜宿陳橋驛(今河南封丘東南陳橋鎮),兵變計劃開始了,趙匡胤的親信在軍中散佈:

“今皇帝幼弱不能親政,我們為國效力破敵,有誰知曉;不若先擁立趙匡胤為皇帝,然後再出發北征。”

將士兵變的情緒很快被煽動起來,這時趙匡胤的弟弟趙匡義和親信趙普見時機成熟,就把事先準備好的黃袍披在假裝醉酒剛醒的趙匡胤身上,並皆拜於庭下,呼喊萬歲,遂擁立他為皇帝。

沒有

第二天,趙匡胤回師開封,逼使後周恭帝禪位,改國號為宋,定都開封,建立了趙宋王朝。

趙宋王朝的開創者趙匡胤站在了後周雄主柴榮的肩上登上了歷史的巔峰,後周王朝良好的開局,奠定了“陳寅恪先生所說,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造極於趙宋之世”的局面。

宋太祖趙匡胤,幻想花錢買回“燕雲十六州”

對於契丹,趙匡胤自始自終都採取守勢。

燕雲十六州是在公元936年割讓給契丹的,到大宋建國公元960年,僅僅才過去20多年,

趙匡胤在這個時候,收復燕雲十六州是有很大的民意基礎的,況且他在位時,契丹昏君當道,此時北伐,完成中原一統大業,還是很有希望的。

可趙匡胤與昏庸至極的耶律璟做了九年鄰居,絲毫沒有進攻契丹,奪回“燕雲十六州”之意。而是,成立了一個專門存錢的機構,叫“封樁庫”,準備花五百萬貫和平贖回“燕雲十六州”。

沒有

大宋真能拿錢贖回土地嗎?這得有一個條件:除非你打贏他,才有得談;否則,你得倒賠錢。大宋想贖回土地,這得靠實力,得建立在軍事上佔優勢的前提下。

大宋打不贏契丹,契丹不但沒歸還“燕雲十六州”,反而打得北宋,一百多年每年都要給契丹交鉅額歲幣,才能保平安。

宋太宗趙光義兩次北伐,都以失敗而告終

面對,

契丹鐵騎由“燕雲十六州”疾馳而至的威脅

,宋太祖趙匡胤傳下遺詔:

“復燕雲十六州者為王”。

宋太宗趙光義更是把收復“燕雲十六州”看作頭等大事,甚至消滅其它割據政權都是為收復“燕雲十六州”做準備。

公元979年,宋太宗趙光義移師幽州,試圖一舉收復燕雲地區。

沒有

但宋大宗選擇的時機不對,此時的契丹國君已是耶律賢,他被譽為遼國的中興之主,他除了任用耶律休哥、耶律沙等一大批能人之外,還積極發展生產,短短數年間,遼國的國力得到了大幅度提升。

高梁河(今北京西直門外)一戰,耶律賢集中契丹主力迎敵,宋軍大敗,宋太宗中箭,乘驢車逃走。

宋太宗趙光義北伐失敗,一部分原因,也是

碰上了遼國全盛時期最精銳的王牌軍隊。

七年後,趙光義得到訊息,遼國前任國君耶律賢去世,目前在位小皇帝只有十二歲,輔政太后也才三十多歲。

宋太宗和滿朝文武都以為等來了一個千載難逢的好機會,決定再次北伐。

可是,令大宋沒有想到的是,雖然遼國新皇年幼,但是蕭太后卻是個女中豪傑,絲毫不輸於男子。她以一人之力,精細謀劃,扶新帝登基,收諸王兵權,短時間內穩定朝綱。這時的契丹並不如大宋所預估的那樣,政局混亂,軟弱可欺。大宋的對手,其實是個非常強勢且政治手腕了得的人。

沒有

第二次北伐,史稱“雍熙北伐”,宋軍分兵三路共二十萬撲向“燕雲十六州”。

由於,遼國佔據長城的有利地形,大宋即使有奪回“燕雲十六州”的宏偉藍圖,也只能是枉然。因為,長城天險,根本無法攻下。

“雍熙北伐”後,宋朝國力大損,宋軍產生恐懼心理,以至於徹底放棄了,收復“燕雲十六州”的最高政治目標。宋朝對於契丹由戰略進攻變為戰略防禦。

四百年後,朱元璋命徐達,北伐元朝,攻佔元大都(今北京),才從北方遊牧民族手中收回“燕雲十六州”,長城也迴歸漢族政權。

(如果有什麼問題,歡迎在評論區留言,對這段歷史感興趣的朋友,關注“暖暖心悅”喲,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