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時大運河的開通,是明智之舉?還是推向滅亡的助手?

在世界歷史上,有許多著名的運河,中國隋朝時開挖的大運河就是其中之一。在這些運河中,大運河的歷史最為悠久,航道也最長。

大運河繁榮昌盛的隋唐文明裡不可磨滅的標誌,也是推動了歷史發展的典型事件。

那麼,運河的開通究竟為什麼會對隋唐兩朝產生如此大的影響?隋朝統一之後,發展十分迅速,卻為何要在這時勞民傷財開挖大運河?這個舉措,究竟是明智之舉還是把隋朝推進滅亡深淵的“無形之手”?接下來我們就一起來了解一二。

隋朝開挖大運河的初衷

魏晉南北朝時期,時局動盪,戰爭頻發,特別是作為主戰場的北方,更是生靈塗炭,民不聊生。人們為了安定的生活,開始大量南遷,想去較為安定的江南躲避戰亂。

這就使得江南地區勞動力突然增加,各色產業鏈也急速發展,取代原先的皇城長安成為了隋朝的經濟命脈。

戰爭和京城龐大的開支使得國庫空虛,長安地處關中,而狹小的關中地區已經不堪重負,無法再滿足其龐大開支,這就使得江南地區必須轉輸大量物資供給給京師。貨運就需要交通,南北跨度大,地形複雜,路途遙遠,先水路後陸路無疑能最大化地節約時間和資金,自然就成為了貨運的不二之選。

但我國的河流大多為東西走向,南糧北運迫在眉睫,急需水陸轉輸,不僅曠日持久,耗費也多,因此,修造一條貫通南北的水運航道已然成為了當時的迫切需要。

隋唐時大運河的開通,是明智之舉?還是推向滅亡的助手?

隋朝統一之後,社會經濟逐漸恢復了生機,開始了飛速發展,全國各地的交易往來也更加密切。

為了加強對南方地區的經濟掌控和政治控制,也為了便於把南方的糧食和緊俏物資運往京都和貧瘠的北方,隋煬帝終於下令,開鑿一條連線南北的大運河,也就是我們後世所稱的“隋唐運河”。

隋唐運河規模之大,令人震驚

隋唐大運河規模巨大,工程量更是驚人。把錯綜複雜的水脈交匯之地,也就是當時除長安外最為重要的城市洛陽作為中心點,由余杭開始開鑿,自南向北,一直到涿郡(今北京西南)。

大運河共分為四段,自南向北分別為江南河、邗溝、通濟渠、水濟渠,溝通了當時幾乎所有的航運重要水域和周邊重要城鎮,成為了南北的紐帶,連線了錢塘江、長江、淮河、黃河和海河這五大重要的水系,全長達2000多公里。這還只是初建時的規模,在隋朝滅亡之後,唐王延續了這項工程,並在原先的建設基礎上擴大了規模,廣通渠直接聯絡了長安與黃河邊上的潼安城,使得交通和運輸更加便利。

全長更是達到了2800多公里,一躍成為了世界上規模最巨大,耗時最久,里程跨度最長的運河。

隋唐時大運河的開通,是明智之舉?還是推向滅亡的助手?

運河的開挖是隋朝滅亡的直接“導火索”

唐朝文人皮日休的詩文《汴河懷古》記載:“萬艘龍舸綠絲間,載到揚州盡不還。應是天教開汴水,一千餘里地無山。盡道隋亡為此河,至今千里賴通波。若無水殿龍舟事,共禹論功不較多。”

“盡道隋亡為此河”,世人們都說隋朝的滅亡都是因為這條運河的開挖。

我認為,這番言論雖然過於激進與絕對,但是也不能說全無道理,隋朝的滅亡,雖然不僅是由於運河拖垮了國家,但它的衰敗,的確與運河息息相關。

運河的修建耗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

開鑿大運河是一項極其浩大的工程,先不說古代建築科技落後,就光隋唐運河的跨幅,就為建造增加了許多的難度,儘管利用了許多舊有的河道,但仍舊需要耗費大量的人力和物力。

朝廷的國庫無法拿出那麼多錢,只好挪用別處的資金,縮減軍費,加重賦稅,剋扣原本用於民生民計的資金。

眾所周知,隋朝時局勢動盪,並非太平盛世,在此時大興土木,無疑會讓本就貧瘠的國家雪上加霜。但凡有個突發的戰亂或者天災人禍,朝廷就無法拿出賑災或者援軍的錢,到最後只可能是自食惡果。

隋唐時大運河的開通,是明智之舉?還是推向滅亡的助手?

除了物力,還有人力。開挖通濟渠時和永濟渠時,隋煬帝大肆徵用男丁,先後徵用了100多萬民工,整修邗溝時又再次徵集了數十萬的民工,不顧百姓們的怨聲載道,一意孤行,使得百姓們誠惶誠恐,惹得民怨四起,京城的街頭巷尾盡是反對的聲音。

國家穩定的前提就是百姓團結,隋煬帝一意孤行地開挖大運河,雖然初衷是為了更好地為人們提供便利,為國家謀福祉。“功在當代,利在千秋”,但當時的百姓肯定無法理解他的遠見。

人心流失,財庫空虛,就是後來隋朝滅亡的直接原因之一。

運河落成之後,隋煬帝不僅沒有想辦法安撫民心,反倒更加驕奢淫逸

隋唐時大運河的開通,是明智之舉?還是推向滅亡的助手?

運河修建完成之後,正是國家最需要休養生息之時,但隋煬帝不但沒有想方設法挽回頹勢,反倒建造起了豪華的“龍舟”,三次遊幸江都(今江蘇揚州),隨行船隻達到了數萬艘,載滿美酒和美人,供其把玩。兩岸縴夫居然多達八萬餘人,船隻首尾相接長達200公里,浩浩蕩蕩。隨行人員更是數不勝數,達到了數十萬之多。在經過州縣的時候,還要求州縣供給資費給他,前後徵收資費數以億計,致使民無寧日。

此時,隋朝的百姓其實已經對朝廷徹底失望,隋煬帝只顧彰顯自己的功績,炫耀運河的落成,忽略了百姓的接受程度。

地方官員畏懼隋煬帝的淫威,不敢向上彙報百姓的想法,上瞞下欺,君王和百姓互相都不能體諒對方,於是民心更加不穩,各地紛紛爆發起義,最終加速了隋朝的滅亡。

曾經讓人唏噓的大運河,卻在唐朝時一躍成為了掌控經濟的“命脈”

運河的開通使得隋朝一步步走向了衰敗,但我們必須肯定的是,它的確是一項“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大工程。

唐朝在統一了亂世,穩定了局面之後,人們就發現了運河的優勢,在相對和平的盛世唐朝,運河被髮揮出了最大的用處,依靠著大運河帶來的便利,唐朝的經濟和文化交流也開始了騰飛。

隋唐時大運河的開通,是明智之舉?還是推向滅亡的助手?

運河開通後,一舉成為了國家財富的最主要來源

大運河開通之後,成為了聯絡南北經濟的大動脈,富庶的南方物產豐富,物資得以源源不斷地運往洛陽,再轉輸到貧瘠的北方和關中。

唐朝可謂是盡享了運河之利,唐玄宗時期,每年從東部透過大運河轉輸到長安城的糧食就有250萬石之多,不誇張的說,西部百姓的的冷暖已經和運河密不可分,就連長安,史書上繁華絢爛的長安城,其龐大開支和繁華的局面在很大程度上都要靠運河來維持。

水上交通一被打通,各地的奇珍異寶紛紛湧入集市,一時之間,運河之上精彩紛呈。

水陸轉運使韋堅曾經特意聚集了各地船隻二三百隻,陳列了東南數十郡的土產。比方說廣陵郡(今揚州)的船裝載著當地所出的錦、鏡子、銅器等工藝品,以及沿海城市必不可少的海味;南海郡(今廣州)的船隻裝載著玳瑁、珍珠、象牙製品等奢侈物,以及沉香等貴族們喜愛的緊俏物件。唐玄宗率領著群臣登樓視賞,共襄運河之上的盛況,眾人無不驚異物品之豐富。

以揚州為例,看運河給周邊城鎮帶來的興盛和經濟的發展

除了成為了國家財富的主要來源,它還促進了運河周邊城鎮的發展。隨著經濟飛躍,運河沿線逐漸興起了一些繁華的城市,揚州城就是最好也是最典型的例子。

大運河開通之後,位於長江和運河交匯處的揚州成為了交通樞紐,揚州因而獲得了巨大的發展;金銀等貴重物品,銅器、織錦等行業十分興旺;十里長街,商旅雲集;運河沿岸更是商業發達,店鋪林立,飯館、茶樓、酒肆至深夜仍熱鬧非凡。這裡還是與交州、廣州、泉州、齊名的唐朝四大海外貿易港口之一,居住著數以千計的外國商旅,匯聚了各國的商品。

當時的揚州聲名遠播,有“揚州富庶甲天下”的美名。

隋唐時大運河的開通,是明智之舉?還是推向滅亡的助手?

十里長街市井連,月明橋上看神仙。

人生只和揚州花,禪智山光好墓田。

——【唐】張祜《縱遊淮南》

唐代詩人張祜的這首詩,描繪的就是當時揚州城的昌盛的景象。長街短巷前後相接,道路四通八達,處處相連,月明之夜時,站在橋頭看來往的姑娘,都好似仙女一般美貌。人生一世啊,要死也該死在揚州,死在這風光旖旎的樂土,禪智山優美的風光,就是最好的墓園。詩中盛讚了揚州的優美風光,絲毫不吝嗇對揚州的喜愛之情,可見當時的揚州是何等的令人心馳神往。

總結

運河的開挖,是隋朝滅亡的導火索,也是唐朝興盛的前提。

我認為,我們看待其利弊不能簡單判斷,必須從辯證的角度來審視,畢竟事物都有兩面性,運河雖然是隋朝衰敗的重要原因,卻也“前人栽樹,後人乘涼”,其對經濟和國家發展的作用在隋唐以後仍然得到了持久而明顯的體現。

大運河的開挖是必要的,雖然在當時勞民傷財,但是後代的民生作用逐漸都顯露了出來,亦是造福瞭如今的社會。

參考文獻:

《史記》

《通鑑》

《話說中國。大唐氣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