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自控力,誰來做主?

你的自控力,誰來做主?

限制的才是自由滴

主題詞:自控力 本能系統、衝動系統、理智系統、我想要、我應該要、我不要、情緒、行為、語言、道德約束的綁架。

日常生活中,大多數人面臨的事情,大致可以分為三類:“我想要”、“我不要”、“我應該要”。上述三者背後的驅動本質有很大區別。前者包含的是一些主動想要的,比如說一些想要達成的目標、主動尋找的東西等等,後兩者更多是一些依靠本能和衝動系統驅使人們去做的,例如:食物、基本的道德準則、法律規矩。

你的自控力,誰來做主?

預設目標

通常,我們在實現既定目標的過程中,可能會出現一些起伏,自我控制能力在這中間就要發揮作用,尤其是還要注意其他想法的干擾,並且可能是來自心理和生理的雙重影響。

例如:我本打算減肥,需要刻意關注飲食和保持運動,最開始的階段,還能堅持做到,但保持一段日子後,疲態顯現,內心就會出現一種錯覺,覺得只是稍微鬆懈一下,自己已經堅持一段時間了,是個好人。同時,進行自我暗示,美其名曰:進行一點自我獎賞和鼓勵——-吃點高熱量的食物,減少計劃好的運動量。

殊不知,此時實際上處於一種不好的狀態,陷入了一種陷阱。因為自控力也是一種資源,需要能量消耗,是有心理和生理基礎的,一旦底下出現鬆動,自控能力就會下降,這時候會出現思想鬆動,給其他想法可趁之機。

你的自控力,誰來做主?

大快朵頤——前功盡棄

比如:認為自己辛苦了,堅持了這麼久是個好事,可以適當進行獎賞,去吃點甜食,一旦品嚐甜點後,其分泌的多巴胺給人帶來的幸福感,給腦神經帶來的刺激感,會促使自己下一次繼續做同樣的事,慢慢的就會遠離原有設定的目標。

所以,為了更好的發揮自控力在情緒、行為、語言等方面的有效控制,合理發揮更大作用。我們應該儘量避免以下情況:1。減少思想、行為波動變化,保持行動常態化,始終堅持對的目標;2。提防道德陷阱給予的不妥當的心理暗示;3。提高長期目標的收益和獲得感,自己可以想想長期目標達成後的良好收益,無論是身心健康還是物質生活等各個方面,如有必要可以用資料做支撐;同時降低短期利益的獲得感,比如人為增加一些難度,用往後的長遠目標收益做對比等方法。

總之,自控力有其稀缺性和特殊性。它的產生、發揮及限制性都有其自身的特點。所以,我們一方面要對它有清醒的認識,尊重它的客觀規律,比方說,自控力在一天的各個時間段來說也會出現大小有別,甚至還因人而異····這些皆是它的普遍規律,需要引起我們的重視;一方面還有儘量避免產生不利於它的環境,比如各種不好的生活狀態、工作動態、情緒的波動、言行舉止的胡亂變化等等。正所謂,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凡事多從長運著眼,保持永續性和平穩性,身心及自控力會不知不覺互相成就,達到較好的平衡,為個人人生增添更多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