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篇 大禹

禹,姒姓,夏后氏,名文命,上古時期夏后氏首領,夏朝開國君王,歷史治水名人,史稱大禹、帝禹、神禹。黃帝的玄孫,顓頊的後代,鯀的兒子,母為有莘氏之女修己。

第七篇 大禹

相傳,禹治理洪水有功, 接受舜帝禪讓,繼承部落首領。在諸侯的擁戴下,正式即位,以陽城為都城,國號為夏,分封丹朱(堯的兒子)於唐國,分封商均(舜的兒子)於虞國。

第七篇 大禹

作為夏朝的第一位天子,後人稱為夏禹,成為上古時代傳說與伏羲、黃帝比肩的賢聖帝王。最卓著的工績,就是歷來被傳頌的治理滔天洪水,又劃定九州、奠定夏朝、後人尊稱為大禹。禹死後,安葬於會稽山(今浙江省紹興市),仍存禹廟、禹陵、禹祠。從夏啟開始,歷代帝王大都來禹陵燃祀。

第七篇 大禹

禹幼年隨父親鯀東遷,來到中原。其父鯀被帝堯封於崇。帝堯時,中原洪水氾濫造成水患災禍,百姓愁苦不堪。帝堯命令鯀治水,鯀受命治理洪水水患,鯀用障水法,也就是在岸邊設定河堤,但水卻越淹越高,歷時九年未能平息洪水災禍。接著禹被任命為司空,繼任治水之事。

禹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正是他勞心勞力治水的最好證明。

第七篇 大禹

在治水的過程中,禹走遍天下,對各地的地形、習俗、物產等皆瞭如指掌。禹重新將天下規劃為九個州,並制定了各州的貢物品種。帝夏禹王還規定:天子帝畿以外五百里的地區叫甸服,再外五百里叫侯服,再外五百里叫綏服,再外五百里叫要服,最外五百里叫荒服。甸、侯、綏、三服進納不同的物品或負擔不同的勞務。要服,不納物服緞,只要求接受管教,遵守法制政令。荒服,則根據其習俗進行管理,不強制推行中央朝廷政教。

第七篇 大禹

禹在位的第十年東行,到了會稽後去世(行書紀年載為四十五年),皇甫謐認為禹享年一百歲左右。禹去世後,其子啟繼承夏朝天子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