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谷子:見其謀事,知其志意

言往者,先順辭也;說來者,以變言也。善變者審知地勢,乃通於天,以化四時,使鬼神,合於陰陽,而牧人民。見其謀事,知其志意。事有不合者,有所未知也。合而不結者,陽親而陰疏。事有不合者,聖人不為謀也。”

鬼谷子:見其謀事,知其志意

譯文:與國君談論過去的事情,要先順著他的意思來做分析;與國君談論未來的事情,則要採用容易變通的言辭,留有餘地,隨機應變。善於隨機應變的謀士,要詳細瞭解體察當時當地的形勢,只有這樣,才能和上天的法則相通,隨著四季的更替而變化以適應不同的環境,像驅使鬼神一樣得心應手,才能遵循陰陽變化的規律,統治管理百姓。謀士在觀察到國君在謀劃事情時,一定要知曉君主的意圖和心願。如果出的計謀與對方意向不吻合,那是因為你對對方的意圖和情況沒有摸透。如果計謀與對方的意圖相一致,但總不能達到默契,那就是因為君臣的關係表面上看很親熱,實際上二者內心裡卻有很大的距離。如果與國君的意見沒有吻合的可能,聖人是不會為其謀劃的。

鬼谷子:見其謀事,知其志意

分析:孔子在《論語*季氏》裡說:“言未及之而言謂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謂之隱,不見顏色而言謂之瞽。”這句話有三層意思:一是不該說話的時候說了,叫做急躁;二是應該說話的時候卻不說,叫做隱瞞;三是不看對方的臉色變化,貿然信口開河,叫做閉著眼睛瞎說。這三種毛病都是沒有把握說話的時機,沒有注意說話的策略和技巧。因為說話是雙方的交流,不是一個人的單方面行為,它要受到諸如說話物件、設定時間、周邊環境等種種限制,所以說話要把握時機。如果該說的時候不說,時境轉瞬即逝,便失去了成功的機會。同樣地,如果不顧說話物件的心態,不注意周邊的邊境氣氛,不到說話的火候卻急於搶著說話,很可能引起對方的誤解,甚至反感。當然如果信口開河,亂說一通,可能還會更加嚴重。

鬼谷子:見其謀事,知其志意

本篇繼續講述了上一篇的內容,也就是“善變者審知地勢”,同時鬼谷子又要求我們,“事有不合者,有所未知也。合而不結者,陽親而陰疏。事有不合者,聖人不為謀也”。就是說,遊說者的計謀與君王意向不一致的時候,原因還是你沒有走進對方的心理。如果與國君的意見沒有吻合的可能,就算是聖人也不能夠為其謀劃。

鬼谷子認為,一個經常與居上位者接觸的人,一言一行都勢必要小心謹慎,以免出錯。但是這樣還不夠,還必須要頭腦靈活。在應付突發事件時,又有隨機應變的能力。

春秋時期,晉文公的管家給他上了一盤烤肉。文公正要吃,發現有毛髮纏繞在上面,便把管家叫來訓斥道:“烤肉上怎麼繞著毛髮,你想讓寡人噎著麼?”管家見狀一驚,立即磕頭請罪道:“我有三條死罪:用磨刀石磨刀,把刀磨得非常鋒利,能切肉,斷毛卻切不斷,這是我的第一條罪;用木棍穿肉塊卻看不見毛髮,這是我的第二條罪;有熾烈的爐子、通紅的炭火烤熟了肉,但是毛髮卻沒有燒掉,這是我的第三條罪。”聽到這裡,文公明白了,是有人在暗中陷害管家。於是召集堂下所有人來盤問,最終找到了這個人,於是種種責罰了他。

管家遭人陷害,被晉文公責罵,但是他很快就冷靜了下來,以自列罪狀的方式,向晉文公申述了自己的冤枉,合情合理。這種方式,顯然要比直接喊冤效果好得多。

鬼谷子:見其謀事,知其志意

所以謀臣與君王之間的關係是很微妙的,能否被主公全盤接受,除了君王本身應有的素質之外,作為獻計獻策的謀臣如何能夠盡知國君之意,在需要的時候盡顯伸手,還需要更多地揣摩當時、當事、當勢,以便做出更好的判斷進退自如。實在沒有吻合的可能那只有“去之,而不謀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