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過5代另起墳,房過3代必走人”,說的啥意思?有何現實意義?

當今農村有個現象,就是過年給祖墳祭拜之時,再大的家族,再多的人口,都只有十幾個墳。房子住著住著,祖孫三代住得好好的,總會另建新房,棄舊房而去。這是為什麼呢?

說起這,懂者能明白,不懂者懵逼,因為有其道理。正如農村俗語所說:“人過五代另起墳,房過三代必走人”。在農村,就像“約定俗成”似的,人們都是這樣過來的。不信?你仔細觀察,的確如此。

“人過5代另起墳,房過3代必走人”,說的啥意思?有何現實意義?

祭拜祖墳

五代,是指以自己為準,向前為父輩、祖父輩、曾祖輩、高祖輩,從高祖輩開始的這五代人為親人,這是古時說法。而如今更是規定三代為親,不是有婚姻法規定三代無血緣,即可成親?就是說,三代之外的血親已經不是親人了,是可以成親的。

這下就能理解了,為什麼家家都只有十幾個墳呢?通常就是父輩、祖父輩、曾祖輩與高祖輩,四代親人的墳。而曾祖輩、祖父輩的兄弟幾人,可能有的移居他鄉,祭拜不了。所以即使再大的家族,再多的人口,除了最初老祖人人祭拜之外,其他五代之外的,都是不再祭拜的。

“人過5代另起墳,房過3代必走人”,說的啥意思?有何現實意義?

祭拜祖墳

以我為例,我姓柘,老祖是清朝初期從江西搬遷到貴州,到我這一代是第十八代,我們過年給墳祭拜時,就是除了第一代老祖人人祭拜外,其他各家各戶都是祭拜父輩之前的四代祖墳。滿打滿算,加上祖父的養父,才15個墳可供祭拜。

那是以前,祖墳分散。現在情況有所不同了,因墳山搬遷,新建了家族陵園,祖墳集中一片,並且各家各戶小片祖墳地,祭拜之時就不會再分五代了,否則會被人笑話的。嚴格說,沒有前祖,何來後人?只要是自己的親祖,皆該祭拜。只是時過境遷,五代之外的祖墳,已經找不到了。

“人過5代另起墳,房過3代必走人”,說的啥意思?有何現實意義?

祭拜祖墳

人們的輩分,都是透過“清單布”傳承,輩輩下傳,所以不會搞錯。至於祖墳,對著“清單布”一一尋找,肯定是墳不夠數的。這種現象是各姓各戶都存在的,就因為“人過五代另起墳”的緣故吧!

古時房屋,都是土牆瓦屋、土牆草屋、木瓦房等,房屋壽命不長,能住三代已經很不錯了,很多甚至住不了三代就得另建房屋,就是說住不了三代就必須走人。沒辦法,過去條件有限,哪有現在的鋼筋混凝土結實?

“人過5代另起墳,房過3代必走人”,說的啥意思?有何現實意義?

土牆瓦房

過去建房是沒有水泥、沒有鋼筋的,不管是土牆房,還是木瓦房,都是沒有鋼筋水泥支撐的,全憑手工,自然合成。作為老百姓的自建房屋,其壽命,堅固者五六十年,虛弱者二三十年。

因此,古時“房過三代必走人”的說法,是現實存在的。你想啊,房屋不像其它物品,可以修修補補繼續用之。古時條件所限,不僅沒有鋼筋水泥,而且沒有粘膠劑之類,龐然大物的房屋如何修補?危房不可久留,安全撤離是萬事大吉也。

“人過5代另起墳,房過3代必走人”,說的啥意思?有何現實意義?

土牆瓦房

當然,對於這個俗語,當代現實意義有其之一,但不是完全的意義,要根據情況而定。無論“人過五代另起墳”,還是“房過三代必走人”,都有其一定的侷限性。對於祖墳祭拜,“過了五代不再拜”那是對於祖墳分散來說,的確如此。但像我前面說的,我們家族墳山不得已被拆遷,統一規劃了墳山,一家一小片,祖墳都在一塊兒,不祭拜肯定是不行的。

現在是科技時代,房屋建築都是靠鋼筋水泥支撐,堅固著呢,只要保養好,住個上百年甚至幾百年,都沒問題。不說住滿三代無問題,即使住滿十代也無問題。所以這個俗語的生活總結,就房屋生命而言,是適合於古代的,但當代卻是不太適合了。當然,隨著因為生活水平提高,要求住房體驗的提升,重建新房提升體驗,那就另當別論了。